分享

【子罕第九】9.4 9.5 9.6 9.7 9.8 9.9 9.10

 水晶猴子 2017-04-25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释词

①孔子拒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释义

儒家的知识分子修身,很多人都记住了孔子的“四毋”。人有四个方面的毛病,“四毋”就是努力克服这四个方面的毛病。“意”,同“臆”,臆想,胡乱猜忌别人,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必”,一定要这样,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这很容易犯错误。没有当官还好,做错了事只害自己一个人,如果掌握了权力,却又独断专行,害的是大家。“固”,固执。跟独断专行有什么差别呢?独断专行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固执的人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死不认错。“我”,唯我独大,只有自己,没有他人。道家也说要“无我”,佛家也说要“无我”,这里儒家也说要“毋我”。这里的“毋我”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伟大。和道家、佛家比起来,儒家还是把自己看得比较重要的。道家要磨灭自己的欲望和意志;佛家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儒家的“毋我”,意思是要谦虚,要低调,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伟大。

孔子被推崇为圣人,而这位圣人的伟大之处是认为自己是凡人,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情感和意志不可强加于人。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释词

畏:拘禁。兹:我这里。丧:消灭。后死者:一说孔子自指,一说后人。与():掌握。

释义

孔子被围困在匡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天要消灭周代的文化,那我也掌握不了这些文化了,后来的人也学不到这些文化了;如果天不消灭周代的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

周文王所开创的周代的文明都在孔子那里,他很自信。孔子并没有说大话,诗书礼乐不仅记在他的脑子里,而且已经变成了他的行动,化成了他的人格和精神。

面对死亡,孔子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文化的传承。他将传承文化看成是一种天意,这是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什么是天意?在这里天意有神秘的意味在里头,但主要还是说,自然也好,社会也好,文化也好,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是天意。一个有志传承文明的人,一个承担了传承文明使命的人,吉人自有天相,别人害他不了。这神秘吗?当然也神秘,但主要是一种自信。周代的文明在他那里,有人要害他,也有人要保护他,保护他的人比害他的人多,就害不了他。好人为什么能逢凶化吉,为什么会遇到贵人?就因为你是好人。后来民间有一种说法,把读书人神秘化了,说真正的读书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不仅自己能保身,还能保护一方百姓。你们就好好读书,不要怕这个怕那个。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释词

太宰:官名。君子多乎哉:君子有这样多的技艺吗?

释义

太宰不是一般的人,是大官。太宰问子贡孔子是不是圣人,为什么会这样多才多艺?子贡说,这是上天让他老人家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既会驾车、射箭,又会种地,还博览群书,别人对他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不理解。孔子的解释很简单,也很符合实际。他说,“我小时候穷苦,是个贱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因此能干很多的活。”这是太宰无法理解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所谓君子是不会有这么多技艺的。那些君子们,从小养尊处优,不可能多才多艺。

孔子并不忌讳自己的出身,不认为他是什么天纵之材,他的本领是在劳动中锻炼出来的。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释词

①试:用,做官。

释义

孔子说他没有当官,所以学得了一些技艺。这句话可以和前面一章对照看。当了官有俸禄,艺无所用。孔子对于多能多艺到底是什么态度?孔子的这句话隐含着得意的意味在里头,没当官不是件坏事,也庆幸自己不是一个天生的贵族,它促使自己掌握了许多技艺。要想做好学问,要想多才多艺,最好不要混到官场里去。现在一些人,刚做出点学问,就混个官当,结果荒废了学问,很可惜的。我不相信一个人既是一个优秀的专家,又是一个优秀的官员。试与艺之间是有矛盾的。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释词

鄙夫:乡下人。叩其两端:《集注》: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始终、本末、上下、精粗。竭:得到结果。

释义

人要有空空如也的感觉,苏格拉底也说过类似的话,大学问家都有这种感觉。

孔子觉得自己无知,一个鄙夫来问他问题,他答不上来,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无论他回答什么,鄙夫总是听不懂。但孔子最终还是有办法的,他“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就是两头:始和终,好和坏,强和弱,本和末,上和下,精和粗,两者相对的极端。“竭焉”,得到结果。对于鄙夫的问题,如果给以准确的解释,他们可能听不懂,但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对两种夸张的情况进行描述,他们就有可能听懂。叩其两端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释词

①《译注》:古代传说,凤凰是一种神鸟,祥瑞的象征,出现就是表示天下太平。又说,圣人受命,黄河就出现图书。孔子说这几句话,不过借此比喻当时天下无清明之望罢了。

释义

古代传说,凤凰是神鸟,麒麟是神兽,灵芝是神草,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太平。河出图洛出书,说明有圣人降世。孔子的这几句话说明当时天下无清明之望。政治清明,孔子才出来当官。人将老,一生大志不得施展,所以有“吾已矣夫”的悲叹。生于乱世,读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多次发出这样的悲叹。《论语》可当悲剧读。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释词

齐衰(zīcuī):古代丧服。冕衣裳者:冕,礼帽;衣,上衣;裳,下衣。指穿戴礼帽礼服的贵族。作:起,站起来。趋:疾行。作、趋,都是表示敬意。

释义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即使他们比孔子年轻,但孔子一定要站起来。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一定快走几步。孔子为什么把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这三种人放在一起,并对他们尊敬有加呢?这是为了表明孔子对尊者、有难者和弱者的尊敬和谦让。我们在公共汽车上也要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都是有难者和弱者,尊者就没人让了。那时的尊者有冕裳作标志,现在没有这样的标志了。有标志也没人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