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20

 看尽世态冷暖 2017-04-27
咳而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又有痰为咳嗽。西医称急性支气管炎,是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本病多发寒冬季节。起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塞、喷嚏、咽痛、声嘶等; 全身有轻度畏寒、发热、头身疼痛,主要为咳嗽,少痰或咳痰。《素问·咳嗽篇》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外邪侵入肺气失宣降,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谓“肺脏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 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说明了咳嗽之病因病机之大略。治疗当分辨外感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分风寒、风热、风燥、风湿夹暑等,是肺气郁闭不宣发,治以宣肺散邪为主; 内伤咳嗽要研究阴阳虚实,阳虚多水湿困顿,阴虚多灼伤阴,实证痰饮凝聚,虚证多脏腑气衰,其病机是由寒化热,由实致虚,治当调理脏腑为主,若虚实夹杂者当标本兼顾。总之治咳嗽,不论外感、内伤,都应重视化痰顺气,使痰消气顺肺宣,则咳嗽易于治愈。但用药应开中轻灵,切忌寒凉收敛,刚燥发过。

(一) 外感咳嗽

方药1

①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失宣通,故咳嗽声重有力,气急久平,咽喉作痒,鼻塞流清涕,咳痰稀薄色白,头痛恶寒,肢楚,肤干无汗,发热少,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荆芥、桔梗、陈皮、白前、紫菀、百部、甘草。咳痰黏,湿重胸闷,苔腻加苍术、法夏、川朴、茯苓; 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加桑白皮、黄芩。

② 〔风热犯肺〕?风热伤肺津,剧烈咳嗽,气粗,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口渴,痰黏稠或黄稠,咯痰不爽,或流黄涕咳时烘热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肺化痰。

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前胡各9g,连翘12g,芦根15g,薄荷、甘草各5g,桔梗9g,咳重,连声作不停加牛蒡子、枇杷叶。

③ 〔风燥伤肺〕?燥毒与风热犯肺,肺气上逆,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鼻寒头痛,身热微寒,舌红少津,脉浮数。治宜疏风清肺。

桑杏汤?桑叶、豆豉、栀子、杏仁、象贝、沙参、梨皮。热重加石膏、知母; 津伤加麦冬、玉竹; 痰中夹血加白茅根。

④ 〔风寒秋燥〕?多发深秋之际,干咳少痰或无痰,鼻咽干燥,有恶寒发热,头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弦。治宜温散风寒宣肺化痰。

苏叶、杏仁、生姜、桔梗、茯苓、法夏、陈皮、前胡、枳壳、甘草、大枣、紫菀、款冬花、百部; 恶寒无汗加荆芥、防风、羌活; 腹满泄泻加苍术、厚朴; 热甚加黄芩; 头痛兼眉棱骨痛加白芷。

⑤ 〔风痰闭肺〕?脾虚失运,聚湿为痰,多痰咳嗽,咳痰不爽,或恶风自汗,或有身热,或有腹胀泄泻,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祛风化痰。

疏风化痰汤?荆芥、蝉蜕、桔梗、前胡、枳壳、陈皮、法夏、茯苓、甘草。鼻塞怕风加防风、苍耳子; 身热口干苦加黄芩、连翘; 胸闷加苏梗; 痰盛加胆南星、白芥子、枳实; 大便干结加瓜蒌。

用法?以上各方均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来源?编者祖载经验方(编者筛选整理)

方药2

①感冒几天,恶寒发热,注柴胡针剂后体温正常,为求速止咳,用五味子、马兜铃、罂粟壳、白前、百部等,结果越用越咳,气逆作呕,胸胁闷痛,烦躁气促,咯清稀痰,脉弦紧。

麻黄9g,细辛、甘草各6g,法夏、佛手各15g,陈皮、枳壳、川芎、生姜各10g,茯苓20g。

用法?日1 剂,煎服4 剂愈。

②女,40 岁,咳嗽3 年,每到立冬时加重,胸闷憋气,不能平卧,面光夹青,神倦胃寒,咯白色痰量多,纳呆乏力,四肢清冷,舌暗夹青,六脉沉深,用虫草三七炖鸡服病越重。

制附片、炮姜各15g,生麻黄、陈皮、砂仁、川芎、佛手、生姜各10g,细辛、甘草各6g,法夏15g,茯苓20g。

用法?日1 剂,连煎服4 剂后,咯出夹黄痰,连服10 剂愈。

③男,52 岁,患有慢支,干咳无痰,胸胁隐痛,夜咳更重,难寐,舌淡夹青,烦躁便秘,苔白腻,脉弦滑。

生麻黄、陈皮、枳壳、桔梗、厚朴、川芎、佛手、生姜各10g,细辛、甘草各6g,法夏15g,茯苓20g,苏子1g。

用法?1 日1 剂,煎服10 剂,咯大量痰,夜能睡,再服4 剂愈。

来源?昆明市中医院吴荣祖

方药3

本组男性613 例,女性825 例,年龄最小1岁以下最大70 岁; 出现感冒症状或咳嗽为起病,其中咳嗽以夜间为著者774 例,咳嗽以白天为著者426 例,昼夜均咳者238 例; 舌质红者565例,舌质淡者761 例,舌苔白者1362 例舌苔黄者76 例; 两寸口脉浮同时有表证(流清涕、打喷嚏、鼻塞、畏寒、身痛等) 者1354 例。

三拗汤加味?麻黄、杏仁各8~10g,前胡、桑皮各8~12g,荆芥、桔梗各6~10g,甘草1~3g(剂量均按年龄、体质酌定,下同)。

① 〔风寒型〕?(388 例) 此型外感风寒,肺气郁而痰阻。症见夜间咳甚,舌淡苔白,舌面津多,面色不华,咳声重浊,兼有风寒表证的其他症状,如头痛身痛等。用基础方加化橘红、法半夏各6~10g,苏叶8~10g,葱白3 寸。

② 〔风寒肺热型〕?(423 例) 此型外感风寒内有肺热。具有内热症状如唇红、面红、尿黄、发热等。但一般夜间咳甚,舌面津液多。治宜在上方风寒型的处方中加入黄芩、知母各6~12g,热甚加生石膏15~30g。

③ 〔风热型〕?(427 例) 此型外感风热,肺气郁闭。症见白天咳甚,部分舌面乏津,面色光泽明亮,咳声洪亮,往往有咽部充血,兼有风热表证的其他症状。治宜用上基础方合银翘散加蒲公英15~30g,板蓝根10~15g。

④ 〔肺胃热郁型〕?(165 例) 此型肺胃热郁的基础上又感风热之邪。热象显著,有风热型的症状外,往往发烧,舌面乏津,面红唇赤、口干、结膜充血等其他内热炽盛的症状体征。治宜用上③风热型处方加玄参8~15g,生石膏、知母、黄芩(剂量同前)。

⑤ 〔肺热型〕?(35 例) 此型无表证症状。

症见干咳或有黄痰,唇红面赤,口苦,晨起咳甚,咳引胸痛是其特点。往往舌红苔黄乏津,因肺热轻重不同,或仅有上述一、两项而已。治用千金苇茎汤(苇茎15~30g,桃仁8~10g,冬瓜仁12~20g,苡仁10~15g) 加金银花、连翘、瓜壳、前胡、桑皮、浙贝各8~12g,蒲公英15~30g,玄参8~15g,麦冬6~10g。

用法?以上各方均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1438 例急支炎患者治愈率80.1%。

来源?四川中医2003.6.25 四川郫县人民医院赵弸

方药4

症状?本组治疗男性231 例,女性197 例,年龄半年至75 岁; 病程1~28 天;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02 例,急性支气管炎121 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78 例,肺炎27 例。

浙贝母、枇杷叶、桔梗(一升一降疏通肺气) ; 桑叶、薄荷、鱼腥草(清热肃肺而不苦寒)。全方平和纯正才有实效。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肺热咳嗽428 例,痊愈342 例,显效85 例,无效1 例,总有效99.8%。

来源?广东东莞市中医院何金木

方药5

桑叶、菊花、桔梗、牛蒡子、前胡、枳壳各10g,杏仁、黄芩各12g,连翘、蝉蜕各15g,钩藤20g,芦根、鱼腥草各30g。

用法?日1 剂,煎分早晚内服。

疗效?治疗风热咳嗽298 例,治愈287 例,好转9 例,未愈2 例,总有效99%。

来源?北京中医2003; (6): 33~34 王金玲

方药6

清肺降气汤杏仁、桔梗、陈皮、百部各10g,炙紫菀、炒黄芩、炙枇杷叶、炒知母、姜半夏、茯苓、贝母各15g,蝉蜕8g,甘草5g。

① 〔痰湿阻肺型〕?痰多苔腻,用浙贝母加冬瓜仁30g

② 〔肺热壅阻型〕?咳喘甚,舌红,脉洪大加炙麻黄、地龙各10g,生石膏50g;

③ 〔阴虚肺燥型〕?干咳少痰,咳不爽,舌红少苔,脉细。用川贝母加麦冬15g,沙参20g。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298 例,1~4 天咳消失283 例,1周消失12 例,转西医3 例,总有效99%。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 (3): 25王瑾

方药7

细辛5g,杏仁、甘草各10g,黄芩、桑白皮、前胡各15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252 例,总有效91%。

来源?吉林省人民医院省直机关门诊部李思庸、夏文静

方药8

症状?幼儿感风寒咳,鼻塞或流清涕72 例,风热38.3℃。咳无汗,气急,哭闹不宁99 例。治宜宣肺止咳。

宣肺止咳汤?荆芥、前胡、百部、蝉蜕、桔梗各4g,僵蚕5g,板蓝根12g,杏仁、陈皮、甘草各3g。风寒咳加防风、功劳叶各4g; 风热咳加金银花10g,薄荷5g,燥热咳去荆芥、陈皮加麦冬、地骨皮、瓜蒌各7g; 咳痰稀白加法夏3g,咳黄痰加浙贝母4g; 肺热去荆芥、陈皮加黄芩、炙桑白皮各5g; 咽痛加牛蒡子、射干各9g; 发热加生石膏10g,柴胡5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3~7 剂痊愈。

疗效?治疗250 例均治痊愈,治愈率100%。

来源?河北省矿务局医院杨景山、王世录

方药9

冬荆散?紫菀9g,款冬花10g,连翘12g,荆芥、蝉蜕、枳壳、陈皮各8g,紫苏子、黄芩、甘草各6g。发热甚加葛根、柴胡、金银花; 胃肠积滞加枳实、大黄、莱菔子、麦芽; 素体脾虚纳差加桂枝、焦山楂、橘红。

用法?日1 剂,煎日2 次内服。

疗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246 例,服2~4 剂愈236 例,未愈10 例,其他法治愈4 例,总有效96%。

来源?中医药研究2000; (3): 34~35 张春华等

方药10

炙冬花、炙僵蚕各8~12g,炙全蝎、炙罂粟壳、川贝母各4~6g,桔梗6~8g。外感加板蓝根、银花; 急性气管炎加鱼腥草、灯芯草; 慢性气管炎加白毛夏枯草、百合; 百日咳加黄连、鸡胆(吞); 肺结核加炙百部、守宫; 肺癌加葶苈子、蚤休; 风寒加杏仁、生姜; 风热加桑叶、连翘;风痰加制南星、天竺黄、细辛; 肺虚加太子参、百合; 肾虚加仙茅、核桃肉; 咳喘加炙麻黄、细辛; 心慌加炒枣仁、茯神; 头痛加川芎、白芷;咯血加白及、生地炭、藕节; 大便秘加大黄、桑椹子; 食呆加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198 例,1~3 天止咳160 例,3~5天止咳36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9%。

来源?陕西中医张孟林

方药11

代赭止嗽散?代赭石( 先煎) 30g,白前、炙百部、黄芩各15g,浙贝母10g,桔梗、陈皮、生甘草各6g; 风寒加麻黄9g,生姜3 片; 风热加蒲公英15g,桑白皮30g; 咽痒加僵蚕9g; 剧咳呕吐加旋覆花15g; 发热加荆芥15g。

用法?日1 剂,煎日2 次内服。

疗效?治疗198 例,显效120 例,好转64 例,无效14 例,总有效93%。

来源?河北中医2000; (8): 591 秦芝芳

方药12

症状?痰湿内阻,寒邪客于肺,寒与痰互结,受凉喉痒即咳,痰清稀色白,胸膈痞闷,面色苍白,舌淡苔润,脉细弱。系寒痰阻肺,治宜益气温肺,化痰止咳。

二陈汤?茯苓20g,法夏、陈皮各10g,炙甘草6g 配紫菀、百部、款冬花各10g。加干姜(小儿减少量)。夜咳甚加桑白皮、地骨皮; 咽痒加射干、一枝黄花头; 咳痰不爽加瓜蒌皮、川贝母; 气虚易汗出加黄芪、白术。

用法?日1 剂,煎内服,1 周为1 疗程。阴虚久咳或肺热咳者不宜用此方。

疗效?治疗196 例,治愈118 例,显效76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9%。

来源?广东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徐培焜

方药13

生大蒜头1 个。

用法?将上药捣成糊,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塑料布包扎勿泄气,3 个小时1 次,若局部敷药后起水泡,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每晚1 次,两足心轮换包敷,若连敷3 次后咳嗽未消失为无效。

疗效?治疗180 例,治愈171 例,无效9 例,治愈率95%。

来源?山东威海市卫校赵淑堂

方药14

花芪止咳汤?花椒5g,甘草6g,黄芪20g,细辛、陈皮、茯苓、防风各15g,半夏、桔梗、枳壳、炒杏仁、紫苏子、当归各12g。若恶风寒、头痛、身困加羌活、荆芥; 痰多加白芥子; 咳甚加五味子; 腹胀纳差加砂仁、神曲。

用法?日1 剂,煎早晚内服,病重日2 剂,每6 时服1 次,小儿减药量。本方适用于胸闷,咳嗽吐稀白痰,遇寒则甚,舌淡苔白脉浮紧者。

疗效?治疗肺寒咳嗽192 例,治愈181 例,好转11 例,总有效100%。

来源?河南中医2001; (4): 37 李爱民

方药15

枇杷叶(包)、紫苏叶各9g,甜杏仁12g,大蒜头(去皮) 3g。

用法?先将甜杏仁和大蒜头共捣烂如泥,再将苏叶、枇杷叶放一碗水煎沸滤出药汁,倒入上药泥,用筷子搅拌加盖,稍沉淀过滤即可内服,日1 剂,煎早晚各服1 次。

疗效?治疗风寒咳嗽168 例,1 剂有效18 例;2 剂有效25 例,3~4 剂有效73 例; 服5~6 剂45例,效果不明显转服他药,总有效96%。

来源?江苏中医1966; (3)

方药16

症状?急支咳嗽,咯黄痰不爽,口干咽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透表止咳。

利肺汤?僵蚕、枳壳、蝉蜕、前胡、杏仁、款冬花各9g,桔梗6g,百部、紫菀各15g。口苦干加黄芩10g; 咳痰难出加麦冬、瓜蒌各9g; 胸痛加丝瓜络10g,薤白9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160 例,治愈158 例,无效2 例,治愈99%。

来源?新中医

方药17

病例?女,33 岁,外感咽痛、咽干、咽痒咳嗽,夜间甚,口干,咳无痰,舌红苔薄黄干。治宜疏风清热利咽,化痰宣肺。

千层纸6g,猫爪草、芦根、桑白皮、杏仁各15g,紫菀、桔梗、百部、射干各10g,甘草、马勃各5g。

用法?日1 剂,日3 次,3 剂为1 个疗程。

疗效?治疗157 例,痊愈132 例,好转23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9%。

来源?江西中医药2000; (2): 25 刘洁英

方药18

症状?本组治疗1~6 岁幼儿,其中风寒咳嗽32 例,风热咳嗽41 例,痰热咳嗽21 例,痰湿咳嗽23 例,体虚咳嗽25 例。

僵冬蒡草汤?僵蚕、款冬花、牛蒡子各10g,甘草5g; 风寒加麻黄、生姜; 风热加银花、连翘; 痰热加川贝母、天竺黄; 痰湿加半夏、茯苓、陈皮; 体虚加黄芪、沙参。

用法?日1 剂,煎内服,剂量按年龄加减。

疗效?治疗142 例,治愈114 例,好转22 例,无效6 例,总有效95%。

来源?湖北枝城市中医院陈百炎

方药19

症状?迁延失治,使外邪入里,或用大量抗生素致肺气失宣,邪气郁闭不解,久郁而化热,热为寒遏,形成寒包热证,或挟聚痰湿,则咳嗽缠绵难愈。治宜宣肺散邪,降逆化痰止咳。

六子亲肺汤?炒紫苏子、桔梗、前胡各12g,炒莱菔子、牛蒡子、五味子、葶苈子(包)、苦杏仁、川贝母各15g,法半夏、陈皮各10g,白芥子9g,甘草6g。风寒犯肺型加炙麻黄6g,紫苏叶15g; 寒包热型加黄芩、紫苏叶各15g; 风热犯肺型加金银花、连翘各15g; 痰黏稠色黄加海浮石、浙贝母各20g; 咽喉痒感加柴胡、蝉蜕各9g,细辛6g; 大便不畅加瓜蒌15g,枳壳10g。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138 例,治愈90 例,好转45 例,无效3 例,总有效98%。

来源?陕西中医2003; (10): 870~871 祝东友等

方药20

地龙、露蜂房各6g,全瓜蒌20g,象贝母、炒黄芩、葶苈子(包)、炙款冬花各10g,车前子(包)、鲜芦根、金银花各30g。

用法?日1 剂,煎分上下午各温服。

疗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36 例,治愈130例,好转4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8%。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0; (5): 199 张菁等

方药21

荆芥、紫菀、白前、陈皮各9g,桔梗、杏仁、五味子各10g,百部15g,甘草5g,细辛3g。风寒明显细辛加量至4~10g; 风热明显去白前加前胡、薄荷各10g; 痰热盛加桑白皮12g,鱼腥草15g,瓜蒌皮10g; 湿痰盛加半夏9g,茯苓12g; 咽痒咽痛加牛蒡子10g,玄参12g; 外感已除久咳者去荆芥加桃仁10g,茯苓12g,远志6g。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132 例,治愈83 例,好转38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92%。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 (9): 22 李其信

方药22

方一?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陈皮、炙甘草; 风寒咳加防风、苏叶、杏仁、生姜; 风热咳加桑叶、牛蒡子、薄荷、杏仁; 燥邪加川贝、杏仁、沙参、天花粉。

方二?柴胡、黄芩、法夏、枳实各10g,川芎6g,陈皮、桔梗、苏叶各9g,葛根15g,生姜3 片。

方三?苏叶、法夏、枳壳、紫菀、百部各10g,黄芩12g,川芎6g,姜、枣。

疗效?治疗风寒、风热咳嗽130 例,3~6 剂愈98 例,7~12 剂愈28 例,13~18 剂愈4 例。治愈率100%。

用法?以上各方均日1 剂,煎内服。

来源?江西中医张竞波

方药23

加味三拗汤?麻黄、甘草各3g,杏仁、鱼腥草各10g。风寒偏重而咳剧者加紫菀、款冬花各10g,麻黄改用炙麻黄5~10g; 风寒夹湿,痰白量多加半夏10g,枳壳、陈皮各5g; 风热偏盛者加桑叶10g,菊花、薄荷各5g; 肺热甚咳吐黄痰加黄芩10g,鱼腥草30g; 久咳不已,咽痒即呛加僵蚕5g,石菖蒲2g,百部、牛蒡子各10g; 干咳无痰加沙参、麦冬各10g。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128 例,治愈89 例,好转35 例,未愈4 例,总有效97%。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 (3): 128~129徐进健

方药24

概述?小儿外感风寒咳嗽,因脏器未固,如过散、过温、过寒都不妥。治宜宣肺解表,清热解毒,温中化痰。

麻杏止咳汤?麻黄3~6g,杏仁、紫菀各6~9g,款冬花、桔梗各6~8g,百部、黄芩各4~8g,连翘4~6g; 高热加石膏20~25g; 脾虚痰湿者加陈皮、半夏; 肺气虚加党参、白术。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128 例,治愈率72%,有效率24%,无效率4%,总有效96%。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2001; ( 6) : 28~29李树新等

方药25

概述?咽炎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喉部不适,咽喉充血,咽壁淋巴滤泡增生或扁桃体肿大。其病因多为外感风热,胃火炽热,肝火上炎或阴虚灼热所致,其病机乃风热火邪为患,日久阴津亏损,故疏肝清热,泄火利咽,养阴润肺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

芩贝黛蛤汤?黄芩、北沙参、玉竹、天冬各10g,海蛤壳、土牛膝各15g,桔梗8g,浙贝母、青黛( 包) 、玄参、牛蒡子各6g。急性外感加薄荷( 后下) 5g,芦根10g; 咳声嘶哑加胖大海、枇杷叶各6g; 咽部充血、干痛加射干6g,板蓝根12g; 干咳频频,剧咳面红加海浮石10g,钟乳石12g; 咽壁淋巴滤泡增生加僵蚕、山豆根。

用法?日1 剂,煎内服,5 日为1 个疗程。

疗效?治疗128 例,治愈92 例,好转30 例,未愈6 例,总有效95%。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 ( 8) : 37~38郑汉武等

方药26

平嗽汤?桔梗、连翘、银花、芦根各15g,黄芩、前胡、陈皮、紫菀各12g,桑叶、川贝母各10g,甘草6g。咽痛加山豆根、北豆根、板蓝根; 声音嘶哑,X 线片查有阴影加玄参、川贝母;干咳加沙参、麦冬; 胸胁痛,血沉快,胸膜闻及摩擦声,X 线查,膈角变钝或消失加半夏、百部、元胡、川楝子; 咳痰黄稠加瓜蒌、胆南星。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肺热咳嗽120 例,治愈14 例,好转6 例,总有效100%。

来源?蒙古中医药2004; (3): 36 梁钊等

方药27

炙麻黄3g,杏仁、法半夏、红花、茯苓各10g,射干、刺蒺藜、前胡、蝉蜕、苍耳子、僵蚕、枇杷叶各15g,板蓝根20g; 咳黄痰加连翘、浙贝母各15g; 咽干痛加玄参15g; 夜咳甚加桑白皮30g; 鼻塞流涕重加辛夷花15g。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3 剂为1 个疗程。

疗效?治疗120 例,治愈97 例,好转18 例,未愈5 例,总有效96%。

来源?现代医药卫生2005; (8): 993~994杨小乐

方药2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杏仁、厚朴、蝉蜕、紫菀、白前各10g,白芍15g,百部12g,甘草6g; 发热恶寒加柴胡、葛根各10g; 痰多加桔梗10g; 久咳加罂粟壳6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外感风寒咳嗽112 例,痊愈95例,好转17 例,总有效100%。

来源?中国社区医生2001; (10): 39 熊碧桃等

方药29

前胡、白前、桔梗、杏仁、浙贝母、紫菀、百部; 发热咽红,便秘加僵蚕、蝉蜕、牛蒡子;咳声重浊,痰多加橘红、半夏、薏米; 食少,苔厚、食积重加神曲、莱菔子; 食少,便溏,舌淡属脾虚者加党参、紫苏梗。

用法?小儿外感风热咳嗽,日1 剂,水煎早晚2 次内服,每1 岁内服5ml,10~12 岁,每次服30~50ml,6 剂为1 个疗程。

疗效?治疗110 例,治愈98 例,好转10 例,未愈2 例,总有效98%。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5; ( 2) : 37~38白东英

方药30

病例?男,3 岁,热退咳剧,气稍促,痰黄,口渴,纳少,大便,舌红苔黄脉滑数。系小儿邪热壅肺,肺热咳嗽。

加味泻白散?桑白皮6~18g,地骨皮6g,黄芩6~9g,山栀子6~10g,芦根12~24g,浙贝母9~12g,竹茹6~15g,郁金6~12g,青黛2~5g; 发热加石膏10~15g; 烦躁不安加钩藤6~10g,地龙6~9g; 舌苔黄厚腻加车前子10~15g,鱼腥草15~20g; 痰多加瓜蒌6~15g,天竺黄6~9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连服1~7 剂为1 疗程。

疗效?治疗100 例,1~3 日止咳90 例,4~7 日止咳10 例,治愈率100%。

来源?四川中医2003; (4): 65 邱宏

方药31

①自拟艾叶止嗽汤浴足。药用艾叶90g,麻黄、杏仁、诃子、乌梅、百部、紫菀、冬花各15g,细辛、荆芥、五味子各10g,生姜,葱白适量(12 岁以下儿童量减半,高血压或心房纤颤者以苏叶易麻黄)。

用法?上药日1 剂,水煎2 次取汁乘热先熏双足,浸泡至足踝以上,对肺及气管在足部的投影区可反复搓洗,药液凉后再加温,每次浴30min,2 次/天。连用3 天为1 疗程,2~3 个疗程停药观察。

②穴位贴敷。每天晚上浴足后用吴茱萸粉6g,陈醋调膏分别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塑料薄膜盖贴,胶布固定,次晨去药,疗程同上法。

疗效?治疗96 例,治愈63 例,好转27 例,无效6 例,总有效94%。

来源?四川中医2004.8.51 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韩海珍、刘天骥

方药32

金银花、橘红、沙参、麦冬各9g,连翘、桔梗、射干各12g,木蝴蝶6g。背部酸胀痛加羌活、独活各9g; 头痛加白芷9g; 胸痛加瓜蒌、川芎各9g。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饭后温服,5 日为1 疗程。

疗效?治疗95 例,治愈78 例,好转17 例,总有效100%。

来源?河南中医2001; (10): 757 李林等

方药33

症状?咽喉痒即咳,咳甚气促或呕吐,或咳引胸胁疼痛,少痰或痰黄白,脉缓。少数X 线透视肺纹理增粗,多用抗生素不效。

消咳方?防风、荆芥、僵蚕、桔梗各10g,杏仁、白前、紫菀、百部、款冬花各12g,茯苓15g,橘红、甘草各6g。痰微黄加黄芩12g,桑白皮15g; 纳差神疲加太子参30g,白术10g; 咳甚呕吐加法夏、白术各10g; 痰黏难咯出加冬瓜仁30g,瓜蒌皮15g。

用法?日1 剂,煎服7 天为1 疗程,连服3个疗程。

疗效?治疗86 例,2 疗程治愈68 例,好转15例;3 疗程均愈,总有效100%。

来源?广州医大曾德环

方药34

百部、白前各10g,南天竹、甘草、桔梗各6g,马勃3g。风寒加麻黄3g; 风热加牛蒡子10g; 发热加鱼腥草、鸭跖草各15g; 咽痛喉哑加蝉蜕6g; 湿痰偏盛,痰多而咳加紫菀10g,陈皮6g,胆南星3g。

用法?日1 剂,煎日2 次内服,7 日为1 个疗程,儿童减半药量。

疗效?治疗84 例,显效63 例,有效13 例,无效8 例,总有效90%。

来源?河北中医2005; (1): 56 林邦强等

方药35

病例?幼儿,男,4 个月,患儿1 个月来咳喘痰多,咳声重浊,喉间漉漉声,睡眠晨起时为甚,吐白痰和奶瓣,腹胀纳少,大便日3~4 次稀溏,自汗,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数。西医诊为: 小儿急支。中医诊为小儿痰湿蕴肺咳嗽。

茯苓、紫苏子、桑白皮各6g,生海浮石、生蛤壳各10g,法半夏、橘红、黄芩、杏仁各3g,炙甘草2g。

用法?煎服3 剂,痰鸣咳嗽消失,大便正常,再进2 剂巩固疗效而告痊愈。

疗效?治疗80 例,治愈67 例,好转8 例,未愈5 例,总有效94%。

来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3; ( 3) : 238张长安

方药36

症状?咽痒,阵发性咳嗽,少痰或有白痰,遇刺激气味易诱发,夜间尤甚,胃纳欠佳,苔薄白,脉细滑,胸透及血常规未见异常,治宜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贝冬地龙止咳散?紫菀、百部各15g,白前、陈皮各10g (理气化痰); 荆芥、桔梗各10g,款冬花、杏仁各15g ( 宣肺降气止咽痒) ; 川贝10g,地龙20g (化痰通络,缓解疏通气管); 甘草5g (利咽调和)。咯痰黄稠加黄芩、鱼腥草、瓜蒌皮、法夏、白芥子、厚朴; 外感未除加防风、蝉蜕; 热邪伤阴加玄参、麦冬、天花粉; 体虚加党参、太子参、淮山药。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采取,连服7 剂为1 疗程。

疗效?治疗78 例,治愈48 例,有效23 例,无效7 例,总有效91%。

来源?广州市越秀区二医院罗继英

方药37

病例?男,56 岁,咳嗽月余,痰多微黄而黏,胸闷脘痞,肢体困倦,口干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便后肛门灼热感,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胸透双肺纹理增粗。西医为急支,中医属湿热蕴肺,肺气壅滞咳嗽。治宜清热利湿,宣畅肺气。

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15g,茵陈30g,石菖蒲、川贝母、藿香、射干、连翘各12g,黄芩、白豆蔻各10g,木通6g,薄荷(后下) 3g。湿盛痰多加半夏、厚朴; 风寒外束加紫苏叶、前胡; 痰热显加瓜蒌、薏米仁; 咳甚加海蛤壳、杏仁; 喘重加葶苈子、紫苏子; 咽喉肿痛加山豆根、蚤休;发热加生石膏、知母; 恶心重加竹茹、半夏。

用法?日1 剂,煎早晚分服,感染严重酌加抗生素治疗。5 日1 疗程。

疗效?治疗78 例,治愈71 例,好转7 例,总有效100%。

来源?江苏中医药2002; (11): 23 王燕青等

方药38

桑叶、杏仁、拳参、生地、炒知母、赤芍、桑白皮、玄参、桔梗、炒黄柏、丹皮各10g,麻黄2g。风寒袭肺郁里化热加生石膏30g,黄芩10g;风热犯肺加金银花20g,野菊花10g; 痰热壅肺加瓜蒌20g,生石膏30g; 痰湿蕴肺加二陈汤; 痰黏稠加海浮石10g; 干咳无痰加浙贝母、天花粉各10; 久咳不愈,喘促加紫苏子、莱菔子各10g; 寒湿白苔加白果10g; 痰中带血伴胁痛加黛蛤散、藕节各10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风寒湿热咳嗽76 例,5 日愈53例,8 日愈19 例,14 日愈3 例,6 个月好转1 例,总有效100%。

来源?武警医学2001; (5): 315~316 王凌等

方药39

荆芥、防风、杏仁、甘草各6g,金银花、玄参各15g,黄芩、焦山栀、丹皮、浙贝母、前胡各12g,连翘10g。

用法?煎内服,6 个月~6 岁每次服25ml,7~14 岁每次服50ml,均日3 次。

疗效?治疗小儿外感风热咳嗽70 例,痊愈18例,显效37 例,有效9 例,无效6 例,总有效91%。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1; (7): 299 黄金城

方药40

柴胡止嗽汤?柴胡、黄芩、前胡各12g,杏仁、橘红、瓜蒌各15g,百部、浙贝母、百合、牛蒡子各10g,生姜3 片。咳黄痰胸痛重用黄芩15 克,瓜蒌30 克; 干咳加麦冬12g,知母10g;咽痒重用橘红25 克,加钩藤10g; 遗尿加桑白皮10g; 鼻塞加白薇12g。

用法?日1 剂,煎早晚各服1 次,3 日为1疗程。

疗效?治疗68 例,2 日愈17 例,3 日愈20 例,5~6 日愈31 例,治愈率100%。

来源?河北中医2002; (7): 501 王新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