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梭 |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儿童自身为中心的儿童观。

 汐钰文艺范 2017-04-30

《儿童哲学》微课通知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提问和创造是他们的天性,他们需要的是通向世界的大门,而大门的钥匙就握在家长的手中。由陈家琪、王雄、邓安庆、朱自强、于伟等名师主讲《儿童哲学》课程,带领学员探索何谓儿童哲学,如何做儿童哲学。

感兴趣可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文/许怡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围绕儿童哲学的讨论和实践似乎更多聚焦在“怎么做”上,对于“为什么”的关注相对较少。譬如,为什么相比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更关注儿童的言行、更鼓励儿童独立探索、也更信任儿童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哲学问题?梳理西方思想史上儿童与教育的代表性观念的演变,可以发现,儿童哲学是现代的产物。

首先,古希腊人虽然意识到了儿童的特殊性,但往往用被动的词汇形容儿童,譬如待捏成形的黏土。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儿童充满生机,却缺乏理性。儿童在生理上的天然弱势,使他们的理性能力被忽视了,毕竟,城邦能够持续地繁荣下去才是他们眼中最大的社会利益。因此,教育是一件重要且须谨慎的事,但在古希腊式教育中,儿童某种程度上仅扮演载体或手段的角色。

古罗马人基本上延续了古希腊人的这个传统,但留意到了一件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的事:羞耻心。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对成人在儿童面前的肆无忌惮表达了不满,并指出了一种现代人熟知的常识性观点,即儿童必须回避成人世界的许多“秘密”。

可惜的是,中世纪的到来,不仅使儿童遗忘了羞耻心,甚至连儿童教育也消失了。而且中世纪艰难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婴孩的高死亡率,这使得当时的人溺爱婴孩,却又在他们不幸夭折后很快就遗忘了。而一旦跨过孱弱的婴孩期,一般来说是7岁,儿童就直接进入成人世界,服饰、言行、劳作,都几乎与成人别无二致。

法国社会史家菲力浦·阿利埃斯认为,现代意义上关于儿童的概念,17 世纪末才开始形成。在此之前,学校和家庭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学校。宗教改革前后,修道院和大众学院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到17世纪已然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多数儿童来说,终于有了一个地方,使他们与成人世界隔开,接受有规划的学习。在家庭里,家长对儿童的培养不再拘泥于家产和荣誉,而是开始关注儿童的“教育、职业和未来”。儿童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此即重视儿童和教育的现代社会雏形。

思想界则用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儿童哲学的可能性。洛克眼中的童年和古希腊人眼中的童年一样,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过程。但他主张儿童可以学会用理智克服欲望,所以成人理应采用规劝和讲理的方式与儿童沟通,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不是像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中描述的那样,当儿童不服从时,“把他捆起来毒打,就像一块被扭曲的木板”。尽管他承认儿童还不是完全的理性人,但他同时认为儿童的心智很可能和成人是平等的,只不过他们需要逐步获取各种观念,学会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当儿童长大成人后,他们最终要负责的人首先是自己。这与以城邦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古希腊式教育尤为不同。

如果说洛克的儿童理论多少还是依附于对成人的定义,那么到 18 世纪,卢梭则明确提出,儿童有特别的性情、需求和兴趣,我们不能只通过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当童年仅仅是成年的一个准备阶段时,它就永远无法摆脱被当作手段的命运。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儿童自身为中心的儿童观。卢梭抛弃了启蒙运动式对“理性”的正面定义,坚称背离了自然的文明社会早已因虚伪而堕落。他认为儿童和童年正是因为自身的纯粹、好奇和非理性才变得美好且重要。他们不仅不该以成人为模板亦步亦趋,反而应该凭自然的天性令成人汗颜。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卢梭提倡的教育理论,那就是“顺其自然”。

洛克和卢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本质上是冲突的。譬如,洛克强调理性,儿童要规规矩矩地学习文法、历史和自然哲学才行;而卢梭赞扬自然,儿童应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靠丰富的体验调动起向学的兴趣即可。这种矛盾在20世纪前后被美国人用他们特有的实用主义精神奇迹般地融合了,其中的集大成者,是约翰·杜威。他把儿童从洛克的书桌和卢梭的树林里拽了回来,安置在一个实践的世界里。这个实践的世界带着一些特定的难题,儿童在亲身回应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杜威毫无疑问带着洛克的痕迹。他相信儿童本身具有一定的推理、抽象和归纳的能力,只要教材选择和方法得当,儿童就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逻辑。同时,他又在某些方面回应着卢梭。他在《学校与社会》中写道,“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如果我们了解和同情儿童期真正的本能和需要,并且探求它的充分的要求和发展,那么,成人生活的训练、知识和文化,在适当的时候就都会来到”。他比洛克更切实际,又比卢梭更乐观。

20世纪 60 年代末李普曼将前辈的理论用于实践,开始了他的儿童哲学项目。他所设计的课程,一方面注重引导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鼓励儿童放飞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尽可能地兼顾每一位儿童的声音,保证共同教室内的民主。迄今近五十年,他设计的课程仍在世界各地不断得到发展。


思考拉儿童哲学课程

(第一


第一季课程属于儿童哲学初级课程,将有三大模块二十七个话题组成:




1
 “理论前沿”

由国内著名的哲学家陈家琪教授和邓安庆教授,教育学大师于伟教授与王雄副院长,儿童文学大师朱自强教授等,带领学员探索何谓儿童哲学,儿童哲学与教育、文学和哲学的复杂关系,以及儿童哲学在当代的重要价值,使学员积累深厚的理论基础。




2
 “现场工坊”

本所特别邀请了法国应用哲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奥斯卡·博尼菲教授,以及国内最权威的儿童哲学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亲临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和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幼儿园,开设儿童哲学的专场工作坊,可使学前和小学教育界的同仁近距离接触儿童哲学界的大咖,开展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并且通过观摩教学实践的现场,从而对儿童哲学课该怎么上有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3
 “实践演练”

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晓敏、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兼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温州瓦市小学名师黄又绿和本所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专家团队共同为大家演绎儿童哲学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关键原则、基本模式和具体策略,并介绍国内外在开发儿童哲学课程资源方面的重要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