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童年的消逝(下)

 书虫小记 2022-01-19

举例来说,说儿童“好动”,这种理念也是创造出来的——所谓的“好动”,是比较而言,比较什么呢?比较学校的阅读识字训练,因为书本学习需要高度的专注、镇定和控制力,相比这个需求而言,儿童当然就变成“好动”的了

吊诡的地方在于,学校教育创造了童年和儿童这个概念,同时,学校教育又成了抑制儿童天性的障碍。

阅读识字和学校教育分离出儿童和童年,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人类羞耻心和道德感的放大——有了印刷和书本,什么内容不该出现在书本上广泛传播,就成了问题。最开始不允许出现的内容,当然是与性行为相关的,接着是与妓女、流氓相关的,再接着就是脏话。

到十八世纪,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侵蚀儿童和童年的概念——尤其是对底层儿童,这就是狄更斯的小说中所揭示的那些残酷对待童工的工厂主。这揭示出“儿童”和“童年”概念真正渗透人类文化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还需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

让人惊悚的是,迟至1780年,也就是十八世纪末期,在欧洲儿童的刑罚和成人还是一样的——在英格兰,200项可判处绞刑的罪行,对儿童一视同仁。1780年,一个7岁的女孩因为偷了一条衬裙而被绞死;还有几个8岁的男孩因为参与了暴乱,被处以绞刑。一个目击绞刑的作家描述,几个孩子痛哭不已地被绞死——实在是不敢想象那场景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对待儿童可温柔多了——戒尺打打而已。不论哪种文化和国家,毫无例外的,任何一种文明的开端都来自并面向上层社会,与底层无关。

十八世纪末期,苏格兰才发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初级教育体系——那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教育与人口素质和犯罪率的关系。

十八世纪还出现了两个牛人,对于儿童教育理论的推进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英国的洛克,敝号介绍过他的《政府论》和《论自由》,一个是法国的卢梭。此二人可谓青少年教育理论的先锋人物,他们直接启发了后世的皮亚杰、蒙特梭利这些儿童心理或教育专家。让·雅克·卢梭是从孤儿院长大的,幸而又有强悍的自省能力,能够基于自我心理分析提出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成人的看法,进而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因势利导,而不是完全控制和限制

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提出了心灵白板说,儿童的心灵是靠后天教育书写出来的。可以看到,洛克的教育是做加法,卢梭的教育是做减法;洛克的教育是充实和丰富儿童心灵,卢梭的教育是让心灵健康自由成长。其实二者都对。

儿童教育的快速发展起步于十九世纪下半叶。1850年到1950年的一百年,是“童年”和“儿童”概念发展的巅峰。弗洛伊德和詹姆斯杜威进一步系统化了洛克和卢梭的理论,他们确定了童年概念的基本范式:儿童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加以拓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天真可爱、好奇与活力不能被扼杀。

到二十世纪开始的诸如皮亚杰、科尔伯格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则基本是对上述范式的细化阐述了。到1950年,全世界已经有一百多部国家法律规定了对儿童的定义、权利的认可与保护。

不过,此时也是童年消逝的开始。作者认为童年的消逝,肇始于摩斯利用电缆发出的第一条信息——人类开始用电信号传递信息了。这是后来电话、电视、传真,最后是网络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构造的开始。

在此之前,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是以人体的速度来定义的,是带有私人属性、个性化表达特点的。电子信息出现之后,瞬间消除了一切时间空间的障碍,也消除了一切私人属性,信息和知识的公共品性质越来越凸显,秩序和逻辑也完全被即时性和同时性打破。

当信息和知识的选择、吸收与传播,只需要通过手指点画就可以实现时,人类的嘴就沉默了,写作的手也放下了,阅读也随之停止,大脑思维也就萎缩了。

阅读或者说读书是人类一种非常独特的行为——阅读并不仅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获取信息的过程,首先一点,你的身体必须保持不动,这就是一种自我控制——想想现在几个人能静得下来。其次,字词、句子、段落是按照一定顺序进入视野和大脑,思维逻辑需要跟进。再次,阅读需要等待答案或结论,并且会激发思考,形成判断。学习阅读是在学习遵守复杂的逻辑和修辞规则,随着句子的展开,还要不断修改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人就在学习反省和分析,有耐心和自信,保持镇静和控制力。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种修行方式嘛。不然怎么说,阅读能修养人呢。

所以说,阅读训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然而电视、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传统。电视和网络以图片和形象的展现方式,让人们可以省略掉阅读写作中需要的文法、笔法、词汇、逻辑与秩序。看电视和网络几乎无须教育和培训,从幼儿到成年,都可以无界限地很快接受。因此,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得过去基于识字教育而划分出来的儿童阶段、童年时期,又变得模糊了。

从幼儿和儿童来看,他们都无须经过系统培训,几乎是从半岁开始,就能像成人一样关注电视和网络画面了;从成人角度来看,生活于电视和网络中的我们,在读写和表达方面,很多时候跟刚刚开始学习识字的儿童差不多——越来越处于一种“理屈词穷”的状态,越是年轻越依赖网络打发时间的人,就越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人际交往

所以说,从读和写作为人脑思维基本技能和过程的角度来看,真不好说现在的人们,从看电视、看网页,发展为连看都省了,直接听直播说,到底是大脑机能的进步还是退化。很典型的就是现在流行说的,需要赞叹或表示惊奇的时刻,大家除了一句“我靠”,并非“没文化”,而是从小学以来学到的词汇、句子、诗歌、散文等等,都被电视和网络碎片给排挤掉了

作者指出,这就是童年消逝的开始。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通过识字文化建立起来的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被瓦解和模糊掉了。

童年的消逝其实是这样三个原因的结果——首先是人的读写能力的退化,其次是教育的退化,其三是羞耻心的退化

首先从人的读写能力来看,上文已经充分阐述了作者观点——电视和网络带来的海量图片和视频信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读写能力的退化,实际上也就是秩序和逻辑思维上的退化

其次,读写能力的退化带来的当然就是教育的退化。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学校和教师体系精心设计出来的分级知识和信息,已经不再是儿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无须通过正规教育体系就能获得的最基本视听本能,可以让儿童群体毫无阻拦地获得成人世界的几乎所有知识和信息。学校教育体系正逐步失去原有的功效和意义

再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电视和网络信息的泛滥,使得成人的世界对于儿童而言,再无秘密可言——成人本身的羞耻心,成人对儿童的羞耻心保护,也都逐步消散。主要表现为脏话、性、暴力、变态行为,不仅在成人世界变得熟视无睹,也可以直接呈现到儿童面前。过去几个世纪,随着读写文化的确立,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成人对儿童的隐秘,都被公开了

有人会说,用隐藏来建立的羞耻心可能意味着虚伪。但在儿童群体面前,赤裸地呈现成人世界的负面,难道就是诚实?如果说性和暴力还只是少数负面,那么更为广泛的,几乎无所不在,而且还难以让人察觉的负面信息——病痛、无能、报复、混乱、消费主义,才是真正过早摧毁儿童们天真和童心的东西。

羞耻心或者说虚伪,在对儿童世界的保护方面,最为典型的产物或体现,就是童话。人们实际上是在把成人世界发生的事情,以他们所认为的,或者说,识字文化所认为的儿童更易于接受的认识的方式加以呈现的文化产物。现在,童话也随着阅读和讲故事行为的减少,而逐渐消失了

羞耻心的退化,一方面体现为成人世界对儿童的保护和隔离的消逝,导致儿童普遍早熟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成人本身羞耻心的退化——不计廉耻地在电视、网络上展现出来的,本属于隐私或者不齿言行的行为。

儿童越来越像成人(什么都知道),成人却越来越像儿童(丝毫没有顾忌)。把孩子的成人化表演或者说是过早成人化,大肆宣传和鼓励,这既是儿童成人化的表现,也是成人儿童化的表现。——突然想起了今天我们的小学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进行的党史教育考试以及“治国理政”类书籍的阅读。也许只有在这个现实面前,正能量们才会稍稍皱皱眉一掠而过地解释,这也不过就是一阵风嘛。。。

作者揭示的最可怕的景象,就是虐待儿童的案件和儿童犯罪案件数量几乎是同比例高速增长,这很恰当地说明了上述看起来矛盾的现象。儿童之所以受到虐待,往往不是因为他们被看作儿童,而在于他们被看作弱者,被看作尚未长大的成人;施虐者则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不正常——未成熟状态。

另一个有意思的总结,即是美国历史上三次伟大实验——第一次是托马斯·潘恩所提出的“自由的思想表达,能形成合理和现实的政治运作构架吗?”,这是对政府构建原则的一次挑战,看起来成功了。第二次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人群,能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吗?这个实验在美国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国土上实现了,看起来也成功了。第三次实验始于20世纪初——即一种文化如果允许现代科技完全主宰,那么它还能保留人道价值,还创造新价值吗?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准确答复,认为成功和认为失败的几乎相当。

作者认为,不论整体上成功与否,人类的童年,一定是现代科技、即第三次实验的牺牲品。既然这是人类社会走向所决定的,那么作为个人而言,能够做到的,就是减缓童年消逝的速度。最好的办法,他认为,就是多陪伴孩子,坚定地减少孩子接触视频媒体的时间,使自己保持好奇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