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小青龙汤

 老玉米棒 2017-05-01

   吴永刚
   小青龙汤是一首的经典方剂,属于麻黄剂之列。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记载。无论是外寒内饮还是单纯的内饮,临床用之都可收到显著疗效。现结合《伤寒论》经文详细阐述该方的本意。并略述其临床应用。

主症: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外寒内饮病机的高度概括。
   伤寒表不解,除“发热”以外,应该还有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的见证。心下有水气,是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
 “干呕” 寒饮扰胃,胃气上逆。
“咳”  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见众多或然证。
“或渴” 水饮不化,津液不滋;此渴而不欲饮。
“或利” 水走大肠,清浊不分;
“或噎” 水饮内停,阻碍气机,上壅肺胃通道,而见咽喉噎阻;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水饮内停,气化不利;
“或喘” 寒饮迫肺,肺气上逆。
   咳、喘、噎、渴是上焦症状;干呕是中焦症状;下利、小便不利、少腹满是下焦症状。症状虽多,均为“水气”导致。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承接上一条(40条),补述小青龙汤证的主症及药后转归之征。
   本条增补了“咳而微喘”,也是寒饮停肺,肺气不利之征。
   40条“或渴”是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
   该条“服汤已,渴者”,表明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是药后(胃中)寒饮之邪已祛,胃阳之气渐复,里气和,水气散的征象。
   所以,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是服药后好的转归。可不治自愈,少少与饮水即可。切忌大饮,更忌冷饮,有郁遏胃阳,水饮复聚之弊。
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
治则:外解表寒,内温里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畅通阳气的作用;
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
半夏:降逆化痰 散中焦水邪;
干姜、细辛:温散上中下三焦寒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
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重在解表、温化寒饮,表里双解之剂。
   仲景在治疗肺胃寒饮时,常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对于寒饮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干姜、细辛可直接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也可入肺,收敛肺气。一收一散,正邪兼顾,对于肺中寒饮,止咳定喘效果显著。
   所以,本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的配伍是小青龙汤的核心配伍之一。

   另,《金匮》中类似的配伍很多: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均可治疗痰饮咳嗽,方中均应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

临床应用
   该方是治疗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剂,是表里双解。临床应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方剂的加减变化。
   1、 外寒重时,适当的加大麻黄的用量,减少芍药、五味子的用量。
   原方麻黄3两、芍药3两、五味子半升,此比例势必牵制麻黄的发汗之力,即使有桂枝相须也难峻发其汗,对于外寒束表不甚,内有水饮尚可。若风寒束表较重有饮邪内停者,显然麻黄发汗之力不足,难以尽祛在表之寒邪。
   2、无表寒时,麻黄易蜜麻黄,或祛之不用,或改用其他宣肺之品。
   临床上常见感冒后患者仅见咳嗽,痰多稀白量多,缠绵日久不愈。此时已无风寒束表之证。此时麻黄已无发汗之必要,可以用蜜麻黄。因肺性主降,以降为顺。但无宣难以降,加之外邪刚祛,肺气宣发尚未完全恢复正常。一定加宣肺之品以适合肺性,宣降有常,临证用药一定考虑肺性。此时蜜麻黄仅取宣肺之性,已无发汗之力。或者祛之不用,以其他宣肺之品桔梗、苏叶……来代替。
   3、既无外寒也无内饮,仅见肺气(阳)虚弱也可用之。
   小青龙汤虽然经典的适应证是外寒内饮,实际上全方对肺气(阳虚)虚弱治疗也可使用。水湿痰饮只是形态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而使肺中无水停聚。当肺气(阳)弱时,则水停肺中,遇寒成饮,遇热成痰。所以该方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补肺方剂。只是临证之时,麻黄易蜜麻黄、量小。临床所治临床症状很多……只要符合肺阳虚即可考虑加减应用。
   4、原方所治内饮,并非肺中寒饮,而是上中下三焦停饮。只要症状存在,辨证俱足,均可应用。
            2012,5,25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