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痰饮病举隅

 柴桂苓 2017-05-01
1.痰饮概念及分类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一部位的一类病症。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 淡饮” 、“ 流饮” 者。饮证早见于《内经》,即有“ 积饮” 之说,《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阴所致,为积饮否隔”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湿饮所盛? ? 民病积饮”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首次明确提出了“ 痰饮” 的名称:“ 问日,夫有四饮,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从以上论述中依病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由此可见,痰饮又分广义的痰饮和狭义的痰饮。广义的痰饮是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百病皆有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致病症状复杂,证候多变。症状以呕、咳、喘、满、痛、肿、悸、眩为主。


2.痰饮病的病机及治则
《素问· 经脉别论》篇日“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说明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有关,而脾( 胃) 则为病变中心。肺主治节,肺通过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来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手太阴肺之经脉起于中焦,肺中津气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来奉养.因而肺中津气之盛衰多取决于脾胃运化功能之强弱。肾主水,脾运化传输水湿,只有脾胃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输化运转水液.肾脏才能气化津液分清别浊.以维持其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脾为后天之本,三脏之中,脾对于水液代谢的调节尤为重要。痰饮病邪的病理特性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饮为阴邪,阻遏阳气:二是质地清稀,停留人体局部;三是病机要点责之于脾;四是饮邪“ 得温则行,得寒则聚” 。病机主要是因脾阳虚衰导致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正如《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为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而且逐水、利水、发汗之剂,亦应佐以温药。此外,治疗痰饮病还应分清标本缓急,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宜攻,正虚邪实并重宜攻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宜温凉并用。正如《中庸》日“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若阴阳归位,生化有序,阴平阳秘,则气血通畅,何来之痰饮。和法的主要含义是使阴阳和谐。阳虚者,当振奋阳气;寒邪盛者,当祛邪复阳;郁闭者,当通畅阳气。用和的方法,使阴阳归位,恢复生机。然具体治疗时应跟据脏腑特性,邪正虚实。作因势利导地治疗,从而取得疗效。



3.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病机理
苓桂术甘汤为《金贵要略》之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辛温通阳,两药共用,以温阳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相协。又能补土治水。原方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作用。人以阳气为本,所以,肺气温则腠理开发,水道通调,治节有序;脾气温则运化输布精微,饮不致集聚内停;肝温而条达,气机畅达,水湿得以疏泄;肾气温煦,清阳蒸腾,暖泽脏腑,藏泻正常,水无泛滥之虑;阳得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4.临床验案
①苓桂术甘汤治疗抑郁症患者:王某,男性,70岁。于2013年7月就诊。患者因近半年来每遇气温下降、天气阴霾等则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济、疲乏无力、思睡、头昏沉、不思饮食,不解大便,全身困重不适.一旦天气转阳光明媚则上述症状不治而愈。到某医院西医作全面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诊断“ 抑郁症” 。近日因天气转阴,上述病情加重。患者就诊时痛苦面容,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弱。中医诊为痰饮( 阳虚痰饮证) ,予苓桂术甘汤加四君子汤加味。茯苓15g,桂枝15g,生、炒白术各15g,甘草5g,陈皮10g,姜半夏15g,苍术15g,党参15g,白豆蔻10g,藿香12g,石菖蒲12g。服3剂后复诊,上症大减,继服3剂病愈。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患者此案临床症状.当属痰饮所致。患者禀赋不足,加之夏季潮湿,加重病情,出现一系列阳虚痰饮困阻之症状。方投苓桂术甘汤加姜半夏、陈皮温化水饮,振奋中阳:党参、炒白术健脾化饮;石菖蒲升阳豁痰开窍;苍术、白豆蔻、藿香芳香醒脾,诸药共奏温阳化饮、健脾益气之功。


②苓桂术甘汤治疗风心病,胸痛患者:刘某,女性,72岁。于2010年6月就诊。患者反复心慌,气短20年,时伴胸痛。确诊“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一直口服地高辛( 半片每日) 、华法林、益母多、阿斯匹林、倍他乐克等。长期房颤。3年前因脑梗死病史,遗留有轻微面瘫,无肢体瘫痪。20d前患者因“ 肺部感染;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房纤颤,心功Ⅲ级;脑梗死后遗症” 住院,数日前“ 肺炎”治愈出院。就诊时症见:心慌,气短加重半月余,伴心前区憋闷,疼痛,日发数次。含服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可缓解。乏力、动则尤甚。咳嗽、少痰,色白不易咯,纳食欠佳,二便调,平时怕冷,舌质暗红,尖鲜红,苔白腻,脉结代。中医诊为心悸( 心阳虚衰,痰饮化热、血瘀气滞) ,治以益气温阳蠲饮、清热化痰活血,药用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黄芪40g,党参15g,炒山药20g,瓜篓皮15g,薤白10g,檀香6g,法半夏12g,陈皮10g,丹参15g,黄连10g。服药3剂后,症状有所改善。继服上药30剂,症状基本缓解。继上方加减10剂调理。1年后随访患者数十日偶出现轻微胸闷胸痛,均能自行缓解。
按:患者素体脾阳虚衰,痰饮内生,痹阻心阳,则心慌,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咳嗽、咯痰。痰饮郁而化热,则咳嗽、少痰,色白不易咯,舌尖鲜红。心阳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加之痰饮阻滞而现气滞血瘀,症见舌紫暗、胸痛。方中桂枝、薤白辛温散寒通阳,茯苓淡渗利水,黄芪、党参、炒山药、白术健脾化痰,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甘草和中益气,黄连清热,丹参活血,共奏益气温阳、清热化痰、活血行气之功。


③苓桂术甘汤治疗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罗某,女,68岁。于2013年11月8日就诊。患者有“ 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病史。近日突发头昏沉,轻微视物旋转,恶心欲吐,无耳鸣,纳差,二便调,平素怕冷,舌质淡红,苔水滑,脉滑。中医诊为眩晕( 痰饮阻滞) ,治以温阳蠲饮、健脾开胃,药用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6g,法半夏10g,陈皮8g,生姜10g,砂仁6g( 后下) ,天麻15g,石菖蒲10g。服3剂后复诊,上症大减,效不更方,守方3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按:患者有“ 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病史。此次突发头昏沉,视物旋转,恶心欲吐,平素怕冷。舌质淡红,苔水滑,脉滑等脉证表现,一派脾虚水停,痰饮内阻的征象。脾虚中阳不运,痰饮之邪上蒙清窍,变生眩晕,故以苓桂术甘汤加苍术、陈皮、法半夏等温阳健脾化痰,石菖蒲升阳豁痰开窍,砂仁、生姜和胃,天麻平肝定眩治其标。全方共奏温阳健脾、化痰定眩之功效。



④苓桂术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潘某,男性,4岁,于2014年1月13日就诊。患儿有“ 支气管哮喘”病史,反复发作,发作时门诊服用抗过敏西药控制。2d前哮喘复发,喉间如水鸡声,凌晨5、6时尤重。服用西药后出现腹痛等不适,故停用。刻下:呼吸气急,凌晨5、6时尤重,咳嗽,咳痰( 患儿不会吐痰而咽下) ,流少许清黄浊涕,纳食一般,大小便,舌质红,苔微腻,脉浮。中医诊为痰饮( 外感风寒,饮邪郁而化热) ,治以宣肺平喘,清热化饮,药用茯苓8g,白术5g,桂枝5g,甘草3g,炙麻黄5g,细辛2g,五味子5g,白芍7g,法半夏5g,石膏20g,桑白皮8g,地骨皮8 g,炙紫菀8g,服1剂。隔日就诊,上症明显好转,诉纳差,加莱菔子8g,继服1剂。继续好转,舌红好转,苔薄,中部微腻。上方去细辛、地骨皮,加党参8g,服4剂而愈。1个月后随访,尚未复发。
按:本案患儿有多年“ 支气管哮喘” 病史,纳差,属于素体阳虚饮停,郁而化热。今外寒引动内饮而致。与苓桂术甘汤加法半夏、炙紫菀温阳蠲饮,健脾化痰止咳;炙麻黄,细辛祛风宣肺散寒平喘;白芍养血以佐制麻黄、桂枝、细辛之温燥;五味子收敛肺气,石膏、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