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相应的“五行掌”练法和作用

 循天园 2017-05-03
天人相应的五行掌

五行掌是一个典型中医气功功法。功法名称中的“五行”是指该功法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掌”暗含另一重要的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都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中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以及运动变化。中医将其用于说明人体的组成、功能及其关系,并以此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木在自然界应对南方;春季在人体应对肝胆;火、土、金、水也是这样,它们所应对的分别是:火——南方、夏季——心、小肠,土——中央、长夏——脾、胃,金——西方、秋季——肺、大肠,水——北方、冬季——肾、膀胱,由此将人与自然联成一体。五行掌以五节主功——推法、拓法、云法、捏法、摸法,分别调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且有以五行要求一致的方位规定,将五行学说运用的淋漓尽致。阴阳学说认为,相比较于五脏六腑,人体的四肢为“阳”,因为四肢在外,善动可见;五脏六腑在内,主静不可见。同样在四肢中,掌与足相比较,掌为阳,足为阴,因为掌在上,主要完成各种精细动作;足在下,主要负责人体的支撑。由此在阴阳学说中,掌为“阳中之阳”,所有生命特征的集中表现恰恰都依靠“阳”来体现,因而以掌为发起点的导引操作,则寓有“阳中求阴”的内涵。此外,人体左阳右阴,五行掌每一节主功都是先左后右,在身体两侧

前方的45度方向角完成动作,也体现了阴阳的变化。

功法渊源:五台山上传下来

中医历来都有道医同源的说法,阴阳五行学说,也是道教修炼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但五行掌这个以道家理论为基础的功法,据传却起源于山西五台山。众所周知,五台山以佛教而名,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已有三教合一背景的大环境。历史上三教合一于明代渐成气候,这或可提示,五行掌功法的形成应该不早于明代。

这样深远的学术发展源流和背景,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佛道儒不同流派气功功法的发展。五行掌的理论虽然基于道家,但动作编排和习练方法也不无佛家色彩。如收式中的双掌合十动作就并非是道家的抱拳作揖,很像是来自于佛家的动作。合十后的静修片段,也有点像是“四大皆空”。所以,说五行掌出自于三教合一的年代,并不是空穴来风。

功法作用:调五脏养生却病

五行掌功法的气功功理完全依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其五节正功对应于五脏及其经络,还可以与六字诀配合练习,以增强疗效。故五行掌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意义的医疗气功功法,具有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作用。

在治病方面,五行掌对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颈、肩、背、腰、骨关节等骨伤科疾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等疑难杂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在养生、治未病方面,五行掌有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和自主神经张力等作用,并能改善练功者的情绪、帮助其纠正不良心理状态,调理人的亚健康状态。实际应用时,可以按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全套练习。

“五行掌”的练法

五行掌属动功,初学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调身为主,自然呼吸,不用意念,练好架势,上体要中正安舒,不可前俯后仰,抬臂要肩、肘、腕端平,翘掌、立掌、勾手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获得麻胀等气感,出脚保持四正八隅的方向,弓步有重心的虚实变换,马步要重心中正。第二阶段加入调息的内容,动作熟练后,重点放在呼吸与动作的同步配合,呼吸应细静匀长。第三阶段加入调心的内容,意守经络是重点,开始可把意念放在一侧,当产生气感后,同时意守两侧,注意不要刻意追求气感,做到似有似无,以免出偏。练功运动量大小,可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每法可按3、5、7、9的次数递增运动量,最多不过9次。总之,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自然舒适为标准,不要练至疲劳再收功。五行掌的锻炼重点在腕、掌、指,年轻人可用作训练发放外气的方法。

五行掌用于养生保健,可以按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全套练习;用于慢性疾病调理,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按照五行生克原理辨证施功,重点练习其中的一两节。每日可练2次,每次20~30分钟,3个月为1个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