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得其所 · 文化典阁:早期青铜时代——商和西周 · 下】

 RK588 2017-05-05
原创 2016-05-25 成君 自得其所


嚯嚯哈哈O(∩_∩)O~~我胡汉三又回来啦。最近一段时间昆明下雨好多,小编因为粗心健忘的毛病,比如下雨不带伞啦,下雨不关窗啦......感觉被好好上了一课,哎,整个人都不好了。~~(>_<)~~


很想问大家一个困扰了本人许久的问题:橙子、橘子、桔子、柑子、柚子、柠檬、小金桔、枳......这些水果你们都能分得清楚吗?感觉自己一直都傻傻分不清楚啊,感觉这生活情商,也是没谁了。~~(╯﹏╰)~~


关于球形小水果的问题,先放一边,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正题。



西周


商王朝末年,出于西陲的诸侯国周,在文王的统治下,势力日益膨胀,已经实际控制了商王朝领土的三分之二。最终,大约在前1045年,文王之子武王攻陷安阳,末代商王自焚。在武王年幼的继承者成王统治时期,历史上著名的强有力的周公摄政巩固了周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封邦建国),将商人的势力钳制在其他诸侯的包围之中。然而,周公仍然允许商人的后裔在弱小的宋国里延续下来,保留世代相传的对祖先灵魂的祭祀。




宋国由殷商后裔微子启承继,很好地继承发展了商文化,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国君有宋襄公,以及最后一任国君宋康王,宋康王可是打败过齐国、楚国、魏国,顺手灭掉了滕国的牛人哦,敢于叫板齐、楚、魏,而且居然让他打赢了,小编敬他是条汉子。不过宋国也最终因为被三大国记恨,最后被齐国联手楚、魏给灭掉了~~(>_<)~~。附赠一条历史八卦,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可是宋国君主的后代,所以孔子虽然一生推崇“克己复(周)礼”,但他本人其实是有殷商王室血统的哦。】


商代传统并没有因为王朝更替而中断,事实上,大部分传统在西周时期得以发扬光大。封建制度、王室礼仪和祖先崇拜都成为维系王朝的行之有效的机制。在王朝后期的孔子时代,包括孔子在内的众多复古主义者都将文王、武王和周公时期看成黄金时代。宗教生活仍然以对上帝的崇拜为中心,“天”的概念最初出现于西周时期,并最终替代了“上帝”这一相对模糊的概念。青铜器铭文显示“敬天保德”的道德观念浮出水面,逐渐成为儒家基本教义。


【看到这幅图,再联想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觉得它简直不能再对了。再想想当时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周礼》的实施感觉这是个天才设想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血缘宗亲各方面关系都考虑到了,真心有才啊。不过想想后来的发展,周天子被诸侯国君给灭掉,诸侯国君的位子被卿大夫篡夺,感觉历史真是讽刺啊。】


在傧相的指导下,音乐、艺术、诗歌和表演结合在一起 赋予国家的概念以道德和美学上的尊崇地位,由此而形成了以周王室为核心的繁缛礼仪。君主在每天清晨和黄昏临朝听政,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1912年。敕命书写在竹简上,由宫廷史官当众宣读出来,然后转交给官员们去执行。从周穆王时代开始,这些命令铸在青铜器礼器上保存下来已成定律。


【记得看《孔子》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个孔子拜见鲁定公的镜头,还没见到正主,发哥饰演的孔子就已经跪拜了两三次,孔子生活的年代处于东周的春秋时期,也就是所谓“礼崩乐坏”的年代,由此也可推知《周礼》不是一般的繁缛啊,大道至简,过于繁琐的东西果然难以持久。


【另外,说到金文的流传,真的要感谢雄才大略的周穆王,这位君主除了以长寿和同传说中的西王母有暧昧关系外,还命臣下吕侯为司寇,创制了中国流传最早的一部法典《吕刑》,这部刑书制定了墨、劓、膑、宫、大辟5大刑,其细则多达3000条。我们亲爱的司马迁同学可以说是深受其害啊。】


随着时间推移,铭文不断增长,这些铭文成为研究早期西周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另一个文献是《诗经》,据传是由孔子编辑而成的古代宫廷歌谣、民谣和情歌总集《尚书》中若干章节记载了商末周初的事迹。这些文献不仅证明历史感是中国文明最显著特色之一,也揭示出书写文本在中国文化中极其崇高的地位。


周代城市


就西周建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得不依靠文献资料。研究西周制度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是西汉时期编辑而成的关于礼制和政府管理的文献《周礼》(《周礼》托名为周公旦所做,后考证为西汉刘向、刘昕父子所做)编辑者透过历史迷雾,回视遥远的黄金时代,整理出多少有点理想化的西周礼制和政治生活的图像。言及古代周人的城市时,《周礼》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呃...这张图片呢,百度搜来的,鉴于百度数据库的信息可信度,呵呵...你们看看就好,别太当真。】


多年来,我们几乎不知道西周权力的中心所在何方。20世纪70年代晚期,在西安以西100余公里的岐山,考古学家发现了包括宫殿建筑在内的一处西周城址遗迹。周人在克商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在岐山统治全国。过去30年来,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沣河两岸发现了丰富的西周墓葬和铜器窖藏,那些铜器窖藏可能是在前771年匆忙迁都时埋下的。


周代晚期,独立的诸侯国越来越多,城市的数量也在剧增。有的城市规模非常宏大,比如齐国都城临淄,河北发现的燕国都城燕下都等。


建筑和雕刻


《诗经》收录了几段关于宗庙和宫殿的鲜活记录: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这篇歌谣描绘了一幅高台广厦的景象。高台之上,粗壮的柱子支撑着巍峨高宇,屋檐虽没有采用飞檐形式,但却像鸟儿平展双翼一般,地面上铺满了厚厚的草垫,宛如日本的榻榻米一般,给人以一种温暖、明快和舒适的感觉。最具纪念意义的建筑是宗庙,其中的宫殿和房屋采取多进式院落形式


【作为中国人,原谅小编实在不能接受这一段“榻榻米”的说辞,首先从时间上看,周代房间“地面上铺满了厚厚的草垫”,肯定早于日本榻榻米的使用,比方要说父子俩长得像,如果说“爸爸长得像儿子”,这话肯定不着调嘛!其次榻榻米旧称“叠席”源于汉代的中国,盛唐时期才传入到日本,虽然现在许多中国人不用了,但老祖宗发明的东西,怎么都应该正个名不是。】


【汉代明堂复原图】


周王朝礼制性建筑中最重要的还有明堂,明堂是一个象征土地的多间式方形建筑,周围环绕着一圈象征着上天的场地。周代明堂遗迹并未发现,但是西汉时曾经试图复原。


青铜礼器


西周早期青铜器继承了商代铜器传统,最主要变化发生在铭文上。商代铜器铭文仅简单表明对祖先亡灵的供奉,到了西周,铭文的宗教意义减弱,转而成为与家族祖先沟通和记录活着的成员取得荣耀和成就的方式,用来彰显权力和地位。因此,铭文有时长达数百字,本身就构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令方彝,西周,现藏于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美术馆】


大约商周革命之后的一个世纪,商代青铜器风格仍然残存下来,特别是在现今河南北部,即周代用来安置商遗民的地方。但随着时间推移,流行于商代的铜器样式,如觚、爵、觥和卣逐渐消失,而浅腹盘逐渐常见,这也许反映了饮酒习俗的渐衰和周王室影响的加强。鼎在这个时候形成为广口、浅腹的三组器形态。



【青铜簋,西周,现藏于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与晚商铜器相比,西周铜器看起来制作粗糙,就形式而言,显的下垂而沉重,扉棱粗壮并伴有芽状突出,中国的古物鉴赏家对西周铜器的重视不在形式,主要是铭文。商代装饰中占主导地位的动物形纹饰在西周铜器中已经分解成为宽带波折纹和鳞纹。饕餮纹、龙纹和其他神异动物的消失暗示着统治阶级宗教信仰的变化,周人不再将动物和鸟类看成具有保护功能的部族族徽,而是应该被诸如后羿等世俗英雄征服的敌人。尽管如此,青铜礼器仍然偏好使用动物形态。


【青铜壶,西周中期,陕西扶风出土】


玉器


可信的周代早期、中期玉器考古资料非常稀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考古学家在河南浚县辛村发现一些周代玉器,大部分都是商代玉器的粗糙翻版,多在扁平玉器表面做浅线纹浮雕。20世纪50年代来的考古挖掘证实,玉器工业在西周早期开始衰败。



【1璧、2琮、3圭、4璋、5璜、6琥】


值得庆幸的是,周代礼制和葬仪用玉的意义和功能却比较清楚。根据《周礼》,一定形状的玉器与特定的社会阶层相对应,“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有的玉器用来彰显王室权威,比如牙璋用来调遣王室军队,一剖为二的虎符涉及军事机密,琰圭保护官方使节


同样,特定的玉器被用来保护墓葬中的尸体,一般而言,尸体仰身埋葬,其胸部放置玉璧象征天,其背部放置玉琮象征地。东侧是圭,西侧是琥,北部脚侧是璜,而南部头侧则是璋。尸体的七窍都被玉塞封住,而一个扁平的玉片常常做成蝉形,称之为“玉晗”,放置在死者嘴里。这样,尸体就可以免受任何侵害,同时,也将不祥之气封锁于体内。贯穿整个周代,放置在死者尸体上的玉片和装饰的数量不断增加,到西汉时达到顶峰,当时的皇帝和其他帝室成员埋葬时都身穿完整的玉衣。


摸金校尉讲堂:古人其实是九窍用玉而非七,九窍分别指的是眼睑、鼻塞、耳塞、玉琀、肛塞和阴塞,而其中最重的是玉琀,小编以前觉着玉蝉的造型很可爱,现在想想真是毁三观了。~~(>_<)~~】


除了丧葬用玉,周代早期的玉工们和在商代时一样,也刻制各种各样的配饰和装饰品,但是在东周时期的制玉更为精美和漂亮。


陶瓷


西周和东周早期的陶器显得比较质朴。最精美的陶器多是铜器的粗糙仿制,尽管形态相似,却仅有牛头或饕餮面具等纹饰保留在陶器表面。除了少量红陶器,西周陶器主体由粗糙的灰陶构成。最常见的陶器形态是圜底广口罐,器物表面布满绳纹。


中文将陶土器区分成为两类:陶和瓷。如果我们不将瓷器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成熟形态的话,某些西周时代的陶器就已经可以算成瓷器了。最显著的例子是1972年河南北窑村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带釉陶罐。他们一般装饰水平状条带纹,器表覆盖了薄薄一层蓝绿釉质,与商代釉陶的黑釉和黄釉截然不同。河南、江苏和安徽墓葬中出土了可以根据同出青铜器铭文被推断到前11—前10世纪的釉陶器。也许,它们就是后世青瓷的先声。


早期中国书写艺术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保存至今的早期中国的书写包括迄今尚未破译的可能表示数字的符号,某些实用器物的族属、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名称,但都很难被冠以“书法”。这些符号并未连缀成句。被后世金石学家称为“甲骨文”的铭刻在卜骨上的陈述和问句,以及更正式的、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古文”是句法结构的最早证据,年代在青铜时代早期。


【石鼓文拓片,最早被认为是描述周宣王出猎场面,后来被考证为秦国之物】


正如我们所知,西周青铜铭文趋长,其书风为“大篆书”。最显著的个案是唐代发现的石鼓文铭文,可能在前6世纪镌刻。适于篆印的大篆体保存至今,被学人誉为极富古韵的书体。后来,大篆书被改进成为小篆书,小篆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成为官方书体。秦始皇帝统一了分裂的战国诸国,对帝国生产和使用的所有物品都实施了统一化的管理。


【小篆书,泰山刻石拓片,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由于篆书长期保存在青铜器、印鉴及石鼓上,人们可能会猜测篆书是当时最为广泛的书风。但是,现在已经清晰的是,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方式是用笔墨以更为自由的书风写在木牍和竹简上。


虽然最早的有字简牍年代在前6世纪,但毫无疑问,在更早的时代,笔墨书写就用于书信、敕令、计数和账目等实用目的。汉代出现了隶书,隶书见于众多汉代石刻和拓片上,强健而有波磔,水平笔画常得到夸张强调。(隶书虽在汉代发扬光大,但一般认为其创始者为秦国的程邈。希望大家别误会隶书是在汉代才有的。



【隶书《礼器碑》,泰山刻石拓片,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以前的书写能被称为“书法”吗?书与礼、御、数、乐、射一起合称为“六艺”,根据儒家传统,每个君子都要力求拥有此六艺。显然,书写娴熟是受人推崇的。但是,汉以前没有任何文献将书法视为艺术形式,或者讨论其美学价值。因此,我们仅在以后的章节才讨论作为高雅艺术的书法。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亲们,请不要忘记:关注、分享、点赞、转载一条龙服务哦。谢谢各位的支持啦。O(∩_∩)O~




作者简介


成君,幼喜读书,少而从文。年将而立,忧国学之不兴,发愿尽付此生,立志其传承。以期不久之将来,中华文明可复兴矣。



本篇文章为【自得其所】原创,转载请注明。

点击本文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自得其所】传统美学博物馆提倡传统文化滋养下优雅的生活方式,以风雅之茶道、香道、古器鉴赏邀您进入尚古的意趣,宁静清幽的隽永意境。


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