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传:32.自私的基因

 科学声音 2021-04-08

上文书我们讲到了有动物的利他行为。比如说蚂蚁里面的工蚁就是如此,那简直是比雷锋还雷锋呢。任劳任怨的为其他蚂蚁服务,自己还不要孩子。这种利他行为到底是如何进化形成的呢?以往的学说都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不少人倾向于“集体选择学说”。但是集体选择学说遭到了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斯的激烈反对。那时候反对集体选择学说的大有人在,跳得最高的就是这个威廉斯。他写了一本书叫做《适应性与自然选择》。他提出了“基因选择”学说。可以认为是对“集体选择”的致命一击。

不过呢,虽然这个威廉斯在圈内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公众来讲,他的名气不够响亮。真正使得基因选择学说广为流传的是另外一位英国科学家,他叫道金斯,他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做《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可以说是畅销书,对公众的影响是很大。这本书很有意思,值得好好讲一讲。

基因选择学说很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解释理他行为,但是这位道金斯上来就给了一个大标题是“自私的”这个自私的该作何理解呢?如果真是我们日常生活力谈到的人品问题。那么自私与利他行为又是啥关系呢?所以啊,这本书就显得很有悬念。一开头,道金斯就要把一系列的词做个解释。省的大家理解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什么叫利益?

道金斯说,所谓的“利益”就是指“生存的机会”,即使行为对事实上的生与死所产生的影响小得微不足道。人们现在体会到,对生存概率的影响,在表面上看来,那伯是极微小的,也能够对进化发生很大的作用。

什么叫利他行为?

道金斯说了,如果一个实体,例如狒狒,其行为的结果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增进了另一同类实体的利益,该实体就被认为是利他性的。

什么叫自私?

跟利他相反的行为就是自私行为。道金斯说了,如果你注意一下自然选择进行的方式,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经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任何东西应该是自私的。这也好理解,不能维护自己的生存,早就被淘汰了。

我们只讨论行为,不讨论动机。生物脑子里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况且生物也未必有脑子。比如植物,根本无意识可言。我们看是否是自私的,纯粹是从行为上判断观察。有道德洁癖的不要对号入座,因为讲的不是一码事。语言毕竟不是严谨的东西,需要做好名词上的约定。

道金斯具体列举了一个利他性的例子,那就是蜜蜂里的工蜂。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两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啊,飞啊,飞啊……这就是工蜂。他们负责辛勤劳作,如果遇到意外,她们很可能还要搭上性命。比如遭到攻击,工蜂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一顿蛰刺。蜜蜂蛰你一下,它的命可就没了。一切好处工蜂生前都没捞到啊,就这么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了。为了保卫蜂群的利益,人家豁出去了。按照我们的定义,这是标准的利他行为。

最显著的利他行为,就是舔犊之情。尤其是母亲所表现出的那种母爱。这不用多说,大家都有体会。当然道金斯在这儿又黑了“集体选择”学说一把。他说,生物之进化是“为其物种谋利益”或者是“为其群体谋利益”,那是错误的。那么对于利他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英国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提出了一个“亲属选择理论”。笼统的说就是帮助亲属会影响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个学说对于解释工蚁啊,工蜂啊,这种社会性昆虫非常有效。因为这些虫子一般来讲一窝都是亲戚。就拿蚂蚁来讲吧。受精卵发育成为雌蚂蚁。包括蚁后和工蚁,这俩都是母的。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蚁,这是公的。雌蚂蚁的基因一半来自蚁王,一半来自蚁后。蚁王是公的,它的基因100%来自老妈。因为他是未受精卵孵出来的。他是单倍体,他的基因百分之百来自老妈,也会百分之百传给女儿。蚁后则不同,每次都是一半基因传给了女儿,全部基因给了儿子。。工蚁也是雌性,拥有老爹100%的基因,拥有老妈50%的基因。他们彼此之间的基因相似度非常高,达到75%。在这里,基因选择就体现出来了。照顾好和自己基因相似度75%的姐妹,要比照顾好基因相似度50%的女儿要划算。工蚁甚至放弃了生育能力,一心一意的为基因的延续辛勤工作着。

道金斯在书里还提到了另外一个理论,叫做“稳定进化策略”,开创者叫做史密斯。道金斯说了,全宇宙都一样,需要稳定的结构。否则就麻烦了,地球稳定的存在于宜居带上,这才有机会产生生物。三体那种东西,是没办法稳定存续的。这玩意儿有今天没明天的显然不行。即便是分子、原子,也是稳定的才能存续下来。不稳定的早就衰变了。生物种群里面也一样需要稳定。我们中国人都懂的,稳定压倒一切。书里描述了一个模型,这不是真实案例,这是一种有关博弈论的描述。当年孟德尔把概率引进了遗传学。后来统计学家又把统计学引入了遗传学。数学工具的确是很有用的工具。道金斯的这本书大量使用了博弈论的思想。

这个模型是这么说的,一个种群里面有厉害的,我们称为“鹰派”。它们奉行的策略是死磕,两强相争勇者胜,不磕死一个不算完,绝不能逃跑。还有一派是“鸽派”。他们打架不出力,往往是和对方长时间对峙,摆pos还挺唬人的,真打就软了。它们更擅长凌波微步,逃跑自保还是可以的。现在有这么两种策略。假如全体都是鸽派,那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就成了和谐社会了呢?不是的,别忘了生物是有基因突变的。万一谁家生了个熊孩子呢?熊孩子一出,一个打十个。周围全是鸽派,那这一个“鹰派”还不是横扫千军如卷席啊。所以啊,全是鸽派组成的群体是无法稳定存在的。时间长了定有变故,定然会突变出熊孩子。


假如一个群体全是鹰派呢,全都是战斗民族,这样的群体能不能维持住局面呢?那也是不可能的,全是鹰派的那可热闹了,互相打起来没完了。真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这时候谁家生了个滑头的孩子,别的不会啊,凌波微步天下一绝。打不过还不会跑吗!每次都能保全自己,总比跟人家死磕要核算,万一被人打死呢?毕竟打架有一半的伤残概率啊。因此一群鹰派里面的鸽派也是有生存优势的。有利的基因突变哪怕很少,也会在一个群体里面扩散开来。这是群体遗传的基本观点。很快一个纯种鹰派组层的群体就开始出现鸽派,纯鹰派也是难以维系稳定的。

所以呢,道金斯在里面设计了一系列规章,赢一场50分,输了0分。被打死了-100分。那么好了,现在可以量化计算到底什么策略是合理的。道金斯计算了一下,鸽派和鹰派大概是5:7的比例是可以稳定存在下去的。在这个比例上,鹰派和鸽派受益大抵相等。当然啦,一个人的身份可能是多重的。有的时候像鹰派,有的时候像鸽派。最合算的是“还击者策略”。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遇到鸽派就用鸽派策略,遇到鹰派就用鹰派策略。谁来上门挑事,我就用鹰派策略反击,就像小马哥说的,不是为了证明我多么了不起,而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拿回来。平时奉行鸽派策略,不去死磕。

总之,引入博弈论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观察自然的角度。史密斯也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进化博弈论”。自然选择是博弈的决策者。就在道金斯写这本自私的基因的时候,那时候大约是1973年到1975年吧。有另外一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这本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社会生物学的诞生。他试图把心理学和社会学与综合进化论再来个结合。威尔逊认为,人类的行为也和其他动物的社会行为一样,也是基因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的本意是研究人类行为的起源,纯粹是学术目的。我们知道,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是不兼容的,很多物理学家还在试图统一微观与宏观。着是一个很美好的理想对吧。但那时生物学领域就麻烦的多。科学家们也一定很想统一生物学与社会学,人毕竟也是一种生物,能不能有一套理论两头都管呢?这个问题可不只是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了。

威尔逊始料不及的是社会上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骂战。连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这个理论。当然是颇有微词的,他自己也说算是出言不逊。这个威尔逊天生就是个招黑体质。可以说他的理论掀起了自《物种起源》出版以来生物学界最大的一场争论。二战结束才30年啊,纳粹三四十年代搞的那一套“优生学”早就臭大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在被批判的行列。怎么还有人敢把生物学原理往社会学这边引啊。果然,人权活动家批评威尔逊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是种族主义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怎么能说是基因决定的呢?右翼保守分子也不放过威尔逊,威尔逊说道德、宗教居然也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这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吗!男女基因还不同呢,威尔逊一不留神就把女权主义者得罪了。

这个威尔逊可就麻烦大了,不少人跟他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左的右的、男的女的统统不放过他。他去参加个学术会议啊,外边能站一大群的群众打着小旗儿集体散步,一帮人站在外边示威。威尔逊日子不好过啊,毕竟压力太大了。他的证据的确不多,也难怪很多人不认账,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人类关于乱伦禁忌的研究。

一直以来,有关这个领域,一直是弗洛伊德的地盘儿啊。什么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这不都是弗洛伊德鼓捣的玩意儿吗。这个弗洛伊德认为,乱伦禁忌是文化现象。说白了就是传统与道德在约束人的行为。人固然没贼胆,但是贼心还是有的。弗洛伊德能把大事儿小事儿都扯到俄狄浦斯情节那一头去。这一派叫精神分析学派。另外一派就是不是按照精神分析的路数来的。跟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另外一位社会学家韦斯特马克就不这么认为。他把乱伦禁忌理解为遗传现象,是熟悉消灭了欲望。韦斯特马克认为这是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的。这样的好处是防止了遗传病发生的几率,对生存有利。后来又不断有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现在证据已经比较充足了。大约有三个方面的证据。

社会生物学方面

不是只人类,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有乱伦禁忌。我们应该可以顺利成长的说,我们不特殊。最早是在日本动物园里的一大群猕猴身上观察到这种情况。后来在各种灵长类动物中都观察到了。

跨文化人类学方面

人类社会,不管是多么偏僻多么原始野蛮,都有乱伦禁忌。这是与文化无关的。

社会学调查证据

以色列是犹太人组成的国家,有不少来自于原苏联地区,他们也了吉布茨集体社区。儿童都是按年龄分班组进行集体生活的,他们从小生活在一起。可以说都是发小。彼此感情都很深厚,但是就是产生不了爱情。同一群体成员间结婚的比例仅占3000个案例中的14例。而在这14对夫妻中,没有任何一对是在出生后的头六年一起被抚养长大的。这带出了一个重点,亦即出生后六年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时间点。这是一个比较强的证据。

第二个证据与我国有关系,斯坦福大学的沃尔夫研究了台湾地区的包办婚姻。他分析了一万四千桩婚姻,都是包办婚姻。不过其中又有不同。一种是拜天地揭盖头那一瞬间才知道新娘子长啥模样。这玩意儿跟抽奖差别不多。另一类则完全相反,女方都是童养媳,从小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统计分析结果不出意料。童养媳的婚姻质量很差,离婚率更高,生育率更低。

所以啊,距离产生美,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威尔逊研究的这个领域现在也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可。形成了一门叫做“进化心理学”的新学科。但是这个新学科有些先天不足。因为缺乏历史证据是个麻烦。生物学可以去发掘化石,心理学上哪儿挖化石去啊。

说到化石,化石那头还真出麻烦了,上世纪70年代,早已势微的突变论又一次卷土重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下回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