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亏大二时候读了这本书

 唐瑶的图书 2017-05-09

为什么我写的文章没人看?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在自媒体上写文章,但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写了很多,但阅读量少得可怜。


这背后原因很复杂,一部分来自于基数少,确实没办法;另一部分则是行文方式缺乏愉悦感。


愉悦感是个比较耐人寻味的话题,每次提到它我都会举下面这个例子:


2013年1月份北京,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回头看视频里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2013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这段话摘自柴静的《穹庐之下》。

 

↑ 《穹庐之下》(柴静)


用一句话来形容对这段文字的感觉:读来不累,反而会让人产生想听下去的感觉。


这就是愉悦感。


愉悦感的作用就在于:它让人忽略掉对时间的占用,「深陷其中」,最后在代入感的作用下,愿意去读完文章、听完演讲。


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愉悦感?

 


(一)个人>组织


这里有个比较好玩的例子。


如果你手上有一笔钱,希望做一个捐赠。


  • 方案 A:捐给一个组织,接下来由他们代为资助一些孩子,但你并不知道会捐赠给谁。

  • 方案 B :直接资助给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


某个机构做了这个测试,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不难理解:我们希望面对一个确定的个体,看着他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返课堂,考上大学,这势必会带来莫大的成就感。


所以说,具体的人的故事,会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在广告上,这一手法也经常使用到。


比如即使到现在,当我们聊到「希望工程」时,仍然忘不掉下面这个大眼睛女孩。


↑ 希望工程大眼睛姑娘

 


(二)故事>数据


大二时候,看了一本书,它对自己之后的行文影响很大——《<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 豆瓣评分:8.4


在新闻领域,有一种写作风格叫做「华尔街日报体」:


它一般是以一个小故事或者小场景开头,自然过渡到主体部分,接下来再表达所要传递的大主题、大背景。


这就像我们偷窥一件事,先在纸窗上戳开一个洞,看到局部;再慢慢把洞挤开,更多的细节呈现眼前——最后,窗户纸破,全局尽露。


比如柴静的演讲开头,没有说全中国有多少城市雾霾严重,有多少人饱受 PM 2.5 的伤害,而仅仅是从自己的故事出发,说她和她孩子的故事。

 

所以,通过第一点和第二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最好以一个关乎于个人的故事开头,再逐渐展开。

 

 

(三)与我相关>它很重要

 

在构思文章时,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


这很重要,所以你应该好好听。

 

但所有人都讨厌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大家更希望这是一种主动获取得来的收获。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面哪个题目更吸引你:

 

  • 警惕!一场无人幸免的浩劫即将到来!

  • 即将到来的钱荒

 

看两个标题,前者让人产生「天!我也会遭殃吗?快点击进去看看吧」的冲动,后者收获的则是「关我屁事」的冷漠脸。


这是标题。


在具体内容上,我们可根据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抓住大家的关注点,进行写作。


其中一个方法是追热点,毕竟这能够最快捷地抓住他人的视线。


第二个方法就是梳理大家怕什么,比如对职场人来说,大家怕的就是「被孤立」「落后」「沟通不畅」。


第三个方法就是找到大家的共同目标,比如对毕业生来说,希望的就是「提高效率」「工作生活平衡」。


找到大家的关注点,结合自己的特色,写作便能兼顾供给和需求。


针对柴静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主题刚好是全国人民关心的「PM 2.5」,这个话题自带流量,毕竟与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


 

(四)制造矛盾>平铺直叙

 

矛盾来自于预期和结果之间的差异。


比如我个人最爱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一本是《阿兹卡班的囚徒》。从哈利得知小天狼星是他的教父时的喜悦,到最后教父不得不离开他,这中间的情感起伏,让人唏嘘不已。


在明确了第三点「与我相关」后,那么接下来就是设计与读者相关的矛盾。


我们看柴静的演讲,一开头便抛出了疑问: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健康问题?


带着这个疑问,观众(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会有意愿跟着她探寻答案。

 

 

(五)3B原则

 

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三类事务所吸引,它们分别是:

 

  • Beauty,美女,可延伸至性。

  • Beast,萌宠。

  • Baby,婴儿。

 

一旦看到这三类主体时,人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比如在 PPT 中,我们经常会喜欢使用这三类主题的图片:

 

↑ 阿文作品


在柴静的演讲中,她在开头讨论的话题用孩子( Baby )的经历引出,直接触及到了所有人的恻隐之心。

 

 

(六)少一点>多一点

 

我们讨厌长句子!我们讨厌长句子!我们讨厌长句子!


因为长句子会让我们去断句,主语在哪,谓语是什么,哪些是定语——想想都累。


这种感觉也类似于 PPT 的制作,比如我们看到满满一页的时候,会顿时心生焦虑。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 密密麻麻,让人畏惧

 

但是,如果我们将内容打散,每页只呈现部分内容,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


↑ 减少文字,传递核心信息

在写作时,还有个小技巧,那就是多分段。分段会提供一种类似「呼吸」的感觉,让人一眼望过去,也会产生「看起来不累」的错觉。


回归到柴静的演讲,她的句子都不长,即使是长句,也会通过逗号、顿号来隔开,阅读时候,不会带来太大的负担。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1.以个人的故事来切入。

2.强调内容与读者之间的相关性。

3.在开头制造矛盾。

4.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孩子、女人(性)和萌宠的案例。

5.多用短句,多分段。

6.推荐一本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带着这几点再读柴静的《穹庐之下》,会不会更有感觉:


2013年1月份北京,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回头看视频里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2013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



我是尾巴

 

其实虽然讨论的是写作,但基本逻辑也适用于制作幻灯片。


毕竟,表达方式都是相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