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感寒不能作汗,宜用再造散

 李静曦 2017-05-09
  中医书友会第132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一首方代表一个法,方子理解透彻了,对应的法也就了然于胸,这是学习中医临床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如本文作者的这篇文章,结合高老师的验案,从三次的诊疗过程中,详细给我们剖析了高建忠老师对于再造散的加减应用与思考。(编辑/居业)

  解无阳证,行再造散

  作者/石鑫

  笔者曾侍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老师三月余,每临证抄方学习,定静思其遣方用药之法,甚感高师在经方运用方面有“临到用时,信手拈来”之得心应手。不仅如此,治疗效果更是如鼓应桴,立竿见影,“一剂知二剂已”,亦可如是说。

  在抄方过程中,笔者见高师治疗“阳虚感寒不能作汗之无阳证”常遣再造散,现分享验案一隅与各界中医人士学习,望大家多多指教。

  刘某某,男,56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5年,加重伴发热1周”于2016年8月1日住院治疗,入院诊断“发热原因待查、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患者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长期服药治疗。

  患者因发热持续10余天在住院部治疗并无退热效果,故于2016年8月10日来高师门诊求治。见患者体形消瘦、面色浅白带红,自诉日前体温39℃,当日并无体温变化。现症见“头痛、恶寒发热、无汗、口干喜饮、腰膝酸软、胸部憋胀、纳可、二便尚调、精神萎靡欠佳、易嗜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迟”。化学检查:血沉快、血色素低、C反应蛋白高。

  因该患者“体形消瘦、面色浅白带红、口干喜饮、恶寒发热、无汗、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欠佳、易嗜睡”可见患者一派阳虚之症;加之其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可见患者感受风寒之邪、寒邪入里、寒湿内蕴,损伤阳气。

  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年久,久病伤气,阳气亏损,阳气推动无力,故见患者精神萎靡欠佳、倦怠无力、踡卧嗜睡。寒湿不能气化,温煦不足则见恶寒,阳虚鼓动无力则见脉细,虚则沉迟无力。

  患者见阳虚之征象,为何会发热?

  《医碥》卷一有云:“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

  笔者亦有反思,患者常年咳嗽咳痰,气喘15年之久,久病伤气致肺气虚;又因类风湿性关节炎长达5年,足见风寒之邪入里,可知患者感寒已久;加之患者年老素体阳虚,母病及子,久病伤肾,以致肾阳虚,寒邪郁闭,阳气不得入内,故此发热。治疗当以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为主,用方当以再造散加减化裁。

  处方:生黄芪 9g,红参 3g,桂枝6g,淡附片6g,细辛3g,羌活6g,防风6g,川芎6g,生姜6g,炙甘草3g,忍冬藤3g,牛蒡子15g。1剂。(用法:水冲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

  2016年8月11日二诊。服药后体温下降至37.8℃,头痛减轻,诸症均有好转,舌淡嫩红,苔薄白,脉弦大,故处一诊原方1剂,淡附片改为9g,加大补火助阳之力、散寒止痛之功,以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高师认为在此基础上,应当趁热打铁,当稳其调和营卫,助阳散寒,祛邪与调正兼顾为治,故继续处以再造散3剂加减化裁。

  处方如下:桂枝12g,生白芍12g,生姜9g,大枣9g,淡附片9g,红参9g,炙甘草9g,滑石 18g。 3剂(用法:同上)

  2016年8月16日三诊。服药后患者仍感倦怠乏力,体温忽高忽低,有时仍可高达37.8℃。舌嫩苔薄白,脉虚弦。故治以助阳益气,解表散寒,兼顾脾气健运,以防用药过多,损伤脾胃。

  处方如下:淡附片12g,红参9g,干姜9g,炒鸡内金 15g,炙甘草6g,生牡蛎30g。7剂(用法:同上)

  服药7剂后,患者自行停药并观察,再无发热,后因其他症状不适遂来就诊。

  按:再造散出自于陶节庵《伤寒六书》:“治头痛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识此证,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曰无阳证”

  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细辛,防风,羌活,川芎,煨生姜 。夏月加黄芩、石膏 ;冬月不必加。 水二钟,枣二枚,煎至一钟,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本方用人参、黄芪、附子补益阳气,既能助阳热鼓邪外出,又可防止阳随汗脱,配合桂枝、羌活、川芎、防风发散在表寒邪,再加酒炒芍药泄热行血,煨姜温胃,大枣滋脾,升腾脾胃升发之气,调营卫而资汗源,又有甘草安中调和,令发汗不过猛。

  高师在一诊处方中加牛蒡子,以清泄散热,升散之中自有清降作用,加忍冬藤以增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之功,加强其总体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之功用。

  二诊中处方看似桂枝汤加减化裁,为何却以再造散加减化裁而说?笔者又加以推敲,倍感欣喜的是发现高师在运用经方之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再造散实则为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去麻黄加减为基本思路,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单去一味麻黄而不去桂枝一味药呢?

  笔者细细一想,由于患者年老素体阳虚,觉麻黄较桂枝而言,发散阳气之力竣猛,太过发汗亦可致亡阳,所以高师去麻黄而留桂枝。因患者阳虚感寒,故加附子温阳,红参补气,相得益彰。再处以桂枝汤加一味滑石,亦助阳益气,解表散寒,调合营卫。

  《雷公炮炙药性解》中滑石有“解燥热,补脾胃,降妄火”之说,《本草经解》亦有“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滑石,甘以益气,寒以清暑”之论。可见滑石剽悍滑利之性并不仅见于清泄火热,亦可见于健脾益气之效。高师以此'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去麻黄,加滑石'说成再造散加减,当是如此之高明,小生当佩服高师学识渊博,深得中医精髓。

  三诊中,高师以其大剂量生牡蛎,实则起发肾气,并以其重镇之性来祛除表邪,达到泄热的目的,再佐以淡附片、红参、干姜温阳益气,加之炒鸡内金、甘草补益和中,配伍严谨精当,高师所用之处方,无不精于经方本义,药性之解,随处可见高师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经方魅力。

  高师在三次诊疗中均以祛邪气、保正气、益胃气为本,时刻都在祛邪护正的同时保证中焦脾运,可见高师对于脾胃学说的见地,非一般人所及。无论是阳虚不能作汗之证,又或是其他病证,高师都非常重视中焦脾胃的健运,真不愧称之为补土派的“东垣大家”。

  高师临证遣方用药,入微至极,吾后辈中医学者当以高师为榜样,用心思考,用心体会,开拓经方之道,发扬中医之魂!

  I

  I 版权声明
写留言?

4
愚翁?
再造散助阳益气发汗解表是矣。但文中疑点颇多,不敢苟同。“……口渴喜饮……”一派阳虚之症?一诊加牛蒡,忍冬藤“加强其总体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之功用”?二诊加滑石虽云甘能和胃气,但寒滑之药易伤胃败脾,岂顾护胃气之为?三诊重用牡蛎,作者涓“实则起发肾气,並以其重镇之性来祛除表邪,达到泄热的目的”,余不知其何本也。案中有何兼证变化,一概末说,不宜牵强附会。
1小时前
3
张 阳?
阳虚感寒者,寒邪或直中少阴,或袭于太阳而陷入阴分;直中少阴者,轻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则愈;若直中少阴,阴寒偏盛,或内有寒饮,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应手取效。若是阳虚之体,感受寒邪,不能作汗,太阳受之而渐陷阴分者,可予葛根汤加附子。若素体阳气不足,寒邪外袭太阳,误用他法,失治误治而致胃气虚于里,荣卫不足于外,则用桂枝新加汤加附子。根据仲景用药规律,外寒侵犯,不论犯太阳,还是直中少阴,若胃气不虚,心下无虚痞,或津液不见大伤,是不能用人参的。阳虚外寒,直需在治外邪的同时,用附子以扶阳振奋,其法备矣。文中弃经方之不用,而投他药,又将牛蒡子,滑石,忍冬藤之凉药融于附子,细辛,红参之中,其阳证乎?其阴证乎?此法不敢苟同。
1小时前
2
若水?
此证太少两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当有异曲同工之妙
1小时前
1
中医 老凌?
用大温中饮更便捷,大温中效如神虚人外感此方珍,归地理中汤,麻桂柴胡藏,正足邪退神气爽。
2小时前
1
千古魔医?
阳虚无汗法当谙,方剂学外感病的基本方
2小时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