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道探秘】(3)秦征岭南的“五岭峤道”

 360YC3301 2017-05-09

秦征岭南的“五岭峤道”

  说起南岭山区,古代文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蛮荒之地”。

  其实未必。

  用中原主流文化定位,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华夏四周都是野人。南岭一直到宋明时期仍属未开化地区,文化比较落后,几百年出不了一个状元。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南岭一带文明的曙光远在江南甚至中原之前!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为公元前9000-7500年的居住和墓葬遗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及人类的骨骸;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世界最早的原始人工栽培稻种子,经碳14检测距今约1.2-1.4万年;广东封开县峒中岩发现早期人类牙化石,距今14万年……以南岭为中心,远古中国南方的人类已具备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生产生活水平。

  由此看来,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究竟是华夏开化蛮夷还是两种文明的交流,尚属未知。

  但在岭南岭北,上古时代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文明。

  岭南属百越之地。这“百越”的来源较为复杂。在《尚书》《逸周书》《诗经》等文献上就记载有南夷、仓吾、南瓯、南国、南海、骆越等,指的即是当时南方“百越”部落。

  《史记》载,舜帝南巡狩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山就是苍梧山,属萌渚岭西部山系,盘踞在湘桂边界。苍梧,在远古时代,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中一个比较大的部落,与中原地区华夏文明并存,并有经济文化交往,也发生过战争。

  现浙江省绍兴附近,曾有一个古越国(扬越),势力范围到达现山东省和越南北部。公元前334年,楚国攻灭越国后,其族裔逐渐分散迁移到南岭一带以至南海之滨,分布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各自分而治之,称为“百越”。

  而岭北属荆楚之地。周朝时期,华夏族一支楚人南迁在今湖北境内建立楚国。作为中原文明的分支,周王朝安排楚国守住最南方的边界。周惠王曾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你要打就打南边那些野蛮人,不要往北边打自家人。于是楚国向南方扩地到方圆千里,直达南岭,楚文化盛极一时。

  其实,楚越文明之间,并不像自然地理那样存在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南岭一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

  2008年至200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岭北的潇湘上游商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研究,发现其中毗邻的两处东安县坐果山遗存与零陵区望子岗遗存,分别归属于洞庭湖区文化与东南亚环太平洋文化两大文化系统,证实了潇湘上游是古扬越与西瓯骆越的交汇地带。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在潇水河两条干流东河和西河沿岸,潇贺古道两条支线附近,呈带状分布着大量的商周遗址。这些考古发掘成果,说明了包括潇贺古道在内的五岭通道,是上古时代中原文化传播、北方文化南下扩散交流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融合过程。

  公元前221年,六国毕,四海一,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横空出世。秦国在嬴政(秦始皇)的领导下,花了10年的时间,把号称“战国七雄”的其他六个大国以及中原大地上的若干个小国逐一收拾了,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大秦帝国。

  目光远大的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更远方。在南方的南方,还有一片广袤的土地未被征服。这就是岭南百越生息的“陆梁地”,一片盛产“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的宝地。

  统一中国后第二年(前220年),秦始皇就启动了庞大的“国道”工程建设,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其中,为了抗击北方的匈奴,修建了从咸阳到九原郡(今包头)的直道;为了征伐南方的百越,整修“五岭峤道”,开拓新道,穿越五岭,其中位于永州境内的有越城岭道和萌渚岭道。

  国家交通路网铺开后,大秦帝国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50万大军征伐百越,雄心勃勃要把岭南百越东瓯之地纳入帝国版图。

  据西汉《淮南子》记载,秦始皇的远征军兵分五路:一军塞镡城之岭(越城岭),一军守九疑之塞(萌渚岭),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市),一军守南野之界(大庾岭),一军结余干之水(鄱阳湖东南的信江,准备由闽越迂回攻击)。

  宋范之晔所编《秦史拾遗》载:秦有“道于潇永临封,为秦尉屠睢帅征骆越所经之地。”永州-潇水-临贺-封开,走的正是潇贺古道,这是屠睢大军的主要进攻路线。今天江华白芒营镇境内秦兵营遗址(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秦岩(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打通新道后,秦军再次向岭南发起大规模进攻。但是,北方来的秦军进入南岭这个丛林密布,奥热难当,到处是瘴气毒虫的陌生战场,处处受到牵制。更要命的是,百越并不是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和首领,而是岭南各部族的统称。攻打百越,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各土著部落的抗争此起彼伏。

  在湘桂边界的萌渚岭一带山区,屠睢率秦军击杀了最大的西瓯部族首领译吁宋,其部族仍未降伏。在一起越人组织的大规模报复性夜袭中,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主将屠雎毙命,损失惨重。之后,秦军三年不敢解甲弛弩,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秦军还有着一个致命的软肋:南北水路不通,陆路多山路,运力有限,后勤物质补给跟不上,大大减弱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始皇于是在公元前217年命令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打通大规模军用物质运输的水运通道,确保秦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已经攻占番禺的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发动了第三次征伐百越的战争。这次水陆并济,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百越,整个岭南地区终于并入秦朝版图。

  岭南之地,自此正式入籍中国。

  征伐百越的战争结束后,秦在越地设置了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把分散的百越基本上统一起来了。

  其中,岭南三郡(南海、象、桂林)因地理阻隔,较难统辖。于是,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就地“军转民”,留守当地“屯戍”,主将任嚣为南海郡尉,节制岭南三郡,以维护秦朝南方的安定。

  如何让强悍的土著越人增强国家认同感,才是永保江山的大问题。岭南政权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让留守的将士与越人杂居共处,融入到当时的越族人的社会之中。一些士兵与当地的岭南土著女子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成为岭南人的一部分。同时,也使中原文明随之植入了岭南的生活中。

  这还不够。时任龙川县令赵佗向中央政府报告,戍守岭南的将士与当地越女不成比例,请求朝廷分配三万“女无夫家者”过来。秦始皇便发了一万五千中原女子到岭南,与士兵结婚,他们的后代也成为当地的居民。继而,秦始皇觉得向百越社会“掺沙子”是个解决越蛮之地长久稳定的好办法,便从中原向百越之地进行大规模迁徙移民,前后共征发了50万人到岭南。

  于是,在曾经疾行过千军万马的潇贺古道上,又一支“杂牌军”组成了一支头尾不相见的队伍,络绎于途,向岭南进发。这一次,他们知道此生已经没有归途,山那边才是他们今后世世代代的家……

  这是岭南与中原之间时间最早的大规模民族融合,最终使百越正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移民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文化,对于开发珠江流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波又一波民众的迁徙与融合,连接起了南岭两侧的中原与百越,最终同化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潇贺古道,成为了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

相关链接

 

省考古专家呼吁:湘桂古道文物保存现状堪忧,亟须保护抢救(附江华现场图片)

【瑶都论坛】把潇贺古道文化带打造成湘南桂北瑶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带

【新书推荐】《穿越潇贺古道》:找寻江华人远去的乡愁

【图说瑶都】捡拾潇贺古道上的文明碎片,拼合江华人的乡愁地图

《穿越潇贺古道》新书见面会成功举办

【探秘瑶都】写江华历史,从潇贺古道写起

【众说潇贺古道】这条路,我们一起穿越

【创作谈】我为什么要写《穿越潇贺古道》?

【书评】《穿越潇贺古道》:彰显江华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