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材施教:大数据时代才有可能

 耕耘钓月 2017-05-11

因材施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古往今来,国人都很推崇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翻成大白话,就是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那就呵呵呵了。孔子毕其一生教育事业,对其门下弟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鲁莽个性冲动,孔子就告诉他凡事应多考虑;曾参愚钝,孔子就设法开导他,教育方法颇具针对性。单就孔子教育理念名垂青史而言,他着实是位人生大赢家;但细究其人才培养成果,其实并不怎么理想。据《史记》记载,孔子门下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贤人”,仅2.4%的育才成功率

因材施教做得最成功的当属鬼谷子:门下弟子五百,到现世还数得上名号的杰出弟子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毛遂、徐福、乐毅、邹忌、郦食其、李牧、黄石、甘茂、司马错、范雎、蔡泽、蒯通、魏僚……,个个生猛异常,威名赫赫。然而,前提很明显,因材施教的规模不能太大,获益学生终究有限。放到讲究规模经济效益的今天,他老人家想要有碗安稳的教书饭吃,似乎也不那么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在一定办学规模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呢?从古至今这个双趋命题似乎一直都在困扰着历代的教育者们。在议此命题可行性解决方案之前,需要先聊聊几个教育相关小话题。

话说某校毕业生拍班级毕业照,一位平时低调到压根不怎么冒泡的男生快步步入镜头,班主任开腔了“那位同学,请你找自个的班级拍照去”!不怪这老师不认识学生, 60人左右班级建制在中学极其平常;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在大学也不鲜见。思及古时人对人、面对面的师徒制教学,现今小班教学呼声愈益高涨,校外一对一VIP补习生意越来越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囊中也日渐羞涩啊。

再切换镜头到老师:中学教师上课连轴转,带2-4个班级视主科副科而定,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圈圈,早出晚归为了提高升学率累得半死;大学教师上完课后抽身走人,一学期课下来茫然不识班上学生谁是谁,但申请科研经费、带好硕博学生、做出研究论文压力山大。对上课班级的学生们因材施教?卖糕的,你是想让我呕血三升,不眠不寐,吐血而亡么?直说啊,至于绕这么大个弯子吗?

中学只管中学的事,大学只管大学的事。“哎呀,你们毕业学校这本书没上啊。嗯,这就难办了。其他同学都学过了呢。这样吧,你课后自学一下”。教育各阶段的工作测重都放在本阶段教育的一篮子任务上,专注于本职工作,无可厚非。至于各阶段之间学生能否很好衔接,到了下一阶段学生能否很快适应角色,似乎纯然是家长和学生自己的事。 

 


寻找个人核心竞争力

大学教育之前,只有学业成绩一把尺子量人,长短鲜明,高低立分。歌声美妙,画艺出众,体育超人,言语得体,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拜托,这些先都靠边站,没个拿得出手的分数,你在学校就是个渣渣!说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呢,说好的让人难忘的高中生活呢……哦哦,也确实是日子单调枯燥得让人腻味到难忘:上不完的课啊,刷不完的题,天天唠叨着分数的老师和家长,还满灌着“不关心分数没今天,只关心分数没明天”的鸡汤。

待到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个儿量人取材的标准。会唱歌的海选成了歌星;爱画画的开画廊办培训班生意红火;体育超人成了健身教练、网红达人;言语得体颜值还不低的当上了节目主持;奇思妙想的好奇宝宝手持个人专利开公司做了老板……虽然我是成绩差,可架不住我有一技之长啊!


所谓渣渣走上社会后的华丽逆袭说明了什么? 一时弱未见得一世弱?待回头已是百年身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校园中所谓渣渣们是拿自己的细胳膊在和你粗大腿比呢!由无尽实例可知,人的发展是“长板理论”,个性比共性更重要,最终决定所能站上的高度的,是独属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有一技之长者才能在社会这个宏大的评价体系中终究还是会脱颖而出,证明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只不过这个证明需要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回眸朔望方能定论。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因材施教—精准教育

转过头来再看看育人规模和育人质量的和谐统一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无非是四个字“人不知人”。

首先是人不自知,学生自个不清楚自己的兴趣,能力,资源,限制。古人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弄明白自己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弗洛伊德老爷子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人格结构细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要整明白自个什么时候处于哪个人格部分还真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儿。但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借助于心理测评相关量表,做到客观了解自我,探明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不难的。

其次是“师不知生”,私塾先生式的纯靠观察和经验来实施教育的传统模式放在大数据时代显然是不科学的。老师不了解学生,也就没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试想一个有着60名学生的班级,老师如何能在有限的学生在校期间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现在情况就不同了,借助于机器学习和智能测评系统,能够批量采集到学生足够的行为应对信息,再利用神经网络的大数据分析,老师完全可以形成对每个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进而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业发展数据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就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精准教育的价值所在。 

最后是家长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志向和内心的真正需求。最为可悲的是:家长们往往会高举着爱的旗号成为孩子自由发展的最大阻力而不是助力。每每遇到这种家庭,身为老师的我都不禁一阵心痛和惋惜。心痛那些不合格的家长们误人子弟(虽然他们误的是自己的子女),惋惜颇有天赋的学生天资早早被磨灭,在他们还懵懂未知的幼年时期就已经被错构了成长的框架。

而在大数据时代,就有可能针对每个人的成长建立个人大数据,那么就能够基于统计样本分析,适时发掘出孩子的潜质与天赋,找准其未来成长方向,及早定位,少走人生弯路,最大化其存在价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幸运且幸福的事情!

所以,社会虽然是你的,可也是我的,但终究还是我们这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大数据时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