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心解|第十五卦谦地山谦坤上艮下

 伟天英 2017-05-14

《易经》心解|第十五卦 谦 地山谦 坤上艮下

谦:亨,君子有终。

象曰:地中有山,谦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的意义就是谦虚、谦和、谦冲。这样的人当然能够“亨”通,“君子”就应该力行“谦”道,这样才能“有终”——获得好的结果。

地山谦,是地中有山的象。山有坚硬、富足、强大、稳定等意象,山是伟大的,所以会有“高山仰止”这样的成语用来形容对他人的仰慕。谦就是把伟大的“山”藏在平坦的“地”下。尽管成就、学问、道德都非常大,表面上却仍然和显得象普通人一样平凡。《道德经》上说“知其雄,守其雌。”,又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等,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在说 “君子”的谦虚、谦和、谦冲。

谦不是虚伪的客套,它的内涵意义是不想显得比他人“有余”。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有余的东西都要受到老天的减损的。再说自己的学问、修养、功德就算自己不去宣扬,低调一些,难道就不存在了吗?在“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如享太牢”的时候,我所显示的只是“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是“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多让一些风光荣耀给别人,自己就能多一份宁静安泰。

“裒多益寡”就是把多的部分拿去补助少的部分;“称物平施”就是均衡发展,兼顾公平。这是古代中国一种朴素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失位,不得中,无比,无应。初是萌芽位。

初六是“谦”的初级阶段,意思就是“君子”奉行“谦”道,就可以“用涉大川”——有很美好的前途和成就。

初六,失位不得中,无比又无应,就是一个普通的平头老百姓。尽管腹有才华也不可恃才傲物。

“卑以自牧”——卑,就是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上来看待,不要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自视过高而目无余子,这是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容易犯的通病。

牧,就是管制、培养相结合的意思。古代有一种地方官,叫“某某牧”,就是某某地方的长官,这个长官因为有权力和义务对当地百姓进行道德化育和法制管制,所以才叫“牧”。

自牧,就是自我管制、培养,就是自我成长的方略。从这里可以看出,“谦”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要正确看待自己,特别是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成功得太早,会把一切事都想象得很容易,就不容易约束自己,这样迟早要栽大跟头的。

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得位,得中,上比,无应。二是吉利位。

六二得位得中又上比,是本卦中最好的一爻。

鸣谦,鸣就是叫,就是宣扬。宣扬“谦”道,是吉利的。从宣扬的角度来说,古代人认为,只要宣扬的是圣贤之道,那么宣扬者就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宣扬的是邪门歪道,蛊惑人心,那么天道也会给予惩戒。“谦”无疑是“君子”众多美德中很重要的一环,所以,宣扬“谦”道当然能够吉利。

但是“鸣谦”最大的吉利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在宣扬圣贤之道,更重要的是“中心得也”。宣扬“谦”道不是仅仅依靠言语的,而是要身体力行,这才有宣扬的威力。身体力行“谦”道,就会慢慢地身心合一于这个“谦”道。符合了“谦”这个君子基本道就是符合了“道”——宇宙的准则。“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那样就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

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三,得位,不得中,上、下比,有应。三是凶险位。

九三是本卦唯一的阳爻,群阴来比、应,所以九三是众人眼中的焦点人物。

“劳谦”,就是劳和谦并举。劳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任劳任怨;谦就是保持谦道。有的人既有功劳又有苦劳,为什么不得民心?就是因为他矜夸自傲——“弥天的功劳,当不得一个“傲”字。”——没有人看得惯居功自傲的人。所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因为这些在“道”的角度上来说,都属于“余食赘形”——画蛇添足一类的东西。

只有既能做出成绩,又能虚心谦下,才能获得“万民服”。服的不仅是你的功绩,更是你过人的道德修养。功绩加上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就彰显了。这样的君子一定会有好结果,是吉利的。

六四:无不利,撝谦。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六四,得位,不得中,下比,无应。四是机遇位。

六四,(撝)谦,就是奉行“谦”道,这是没有任何“不利”的。

世上有绝大多数事情,都是要控制范围不要越度的。只有“谦”,是怎么做都不会过分的。谦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均衡和自我约束,所以“谦”是人德中最符合“道”的,是天道在人德中最精髓的体现。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六五,失位,得中,无比,无应。五是成功位。

六五处于君位,是一国的君主。君主如果奉行“谦”道,就不会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不富以其邻”——有道君主的国库不见得比邻国富裕,因为君主奉行俭约的“谦”道而藏富于民。藏富于民,不仅国强,而且得民心。

让利于民才能大得民心,不但深得本国民心的拥护,还能够获得外邦民众的归附。孟子说:以有道伐无道,就象是以“天下之所顺”来攻“亲戚之所叛”一样,那是强弱悬殊——“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利用侵伐,无不利。”。

“侵伐”的对象是“不服”,“不服”就是不遵王化的邦国,征伐这样的邦国是解黎民之倒悬,是替天行道。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上六,得位,不得中,无比,有应。上是衰竭位。

上六是“谦”道在军队的应用。

行军作战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自己的军队是以“王道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出现时,不仅可以激励我方的士气,也可以从心理上瓦解敌军的斗志。

“鸣谦”,就是宣扬“谦”道,宣扬我们的军队是为了消灭现存的种种不平等、不均衡而存在的,而且也是有约束、有纪律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才最得民心拥护,因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样的“鸣谦”,带有很大功利性,因此已经是把“谦”走偏掉了,所以“志未得”——并不真正是“谦谦君子”的所为。


附【六爻关系法则】之三:“中”之公理:

64别卦是由下卦(内卦为贞)和上卦(外卦为悔)重叠而成。所以第二爻与第五爻为“得中”,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只有人居于中,在天地之间,上下通达,故人为万物之灵,此我中华民族尚中之由来。

在整个64卦六爻中,二五最为尊贵。

初爻的爻辞,多有开始之义。

二爻的爻辞,多数是赞美、赞誉。

三爻的爻辞,多数是多凶、多难。

四爻的爻辞,多为犹豫不决、疑惑。

五爻的爻辞,多为成功,尊贵。

六爻的爻辞,多有穷尽之义。

《系辞传》云: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