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 【北京】

 宜宾客 2022-06-29 发布于山西

    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在车公庄的市委党-校里,至于是否能进去,心里没底,只能抱着碰运气的态度而去。和小保安开门见山直说来意,他没有直截了当的拒绝,只说了“那有什么看头”一句。我一看这有攻心的可能,一番游说,终于如愿以偿。

      -校大楼的背后就是墓址了,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栅栏墓地,当时和正福寺墓地成为北京最大的2处传教士墓地。利玛窦逝于明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破例赐阜成门外一处官地葬利玛窦。这里不仅成为帝都最古老的、也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墓地。

    随后的几百年间,又陆续安葬了汤若望、南怀仁、龙华民、徐日升、索智能、利类思、郎世宁等等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墓群。

    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给了它第一打击,很多墓被摧毁,后收罗的遗骨只能丛葬,70多块墓碑砌在了旁边教堂的墙上。1954年政府购得了栅栏的地产,开始在这里筹建市委党-校。

    利玛窦等3人的墓被保存,其余837座墓被迁往他地,从数量上来看,就足以想象当时的规模了。红革时又进行了初始化,仅剩的3人墓也被荡平。现在的状况是1984年墓地修复时的格局了。

    现存的墓、碑被围墙分割成东西两院,都已上锁,只能隔着铁栏杆看看。东院占地400平方左右,为利类思等60多位明清传教士墓碑碑林,它们曾经都被嵌在教堂的墙上,现在等于置放回了原址。身前也许波澜不惊,但身后却跌宕起伏,谁也无法估测未来。

    这些墓碑都是中国传统式的,碑额也是圆雕螭龙,但没有汉字提额,都是各种徽记。这里传教士来自葡、意、德、法、比等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经讲道,如今坟冢早无存,有的史书中都失载,碑或许成为他们历史的最后记忆了。

    西院很小,占地不足百平方,是3位传教士的墓园,呈倒“品”字形排列,意大利籍利玛窦居中,比利时籍南怀仁在左,德国籍汤若望在右,3人墓均有砖砌的坟冢。汤若望去世时,康熙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这在明清来中国的传教士中,南怀仁是唯一一位身后得到谥号的人。

    利玛窦墓碑最为高大,近3米,立于明万历38年(1610年),碑额刻螭龙,碑座有海水卷云纹,碑边缘以玫瑰花装饰。碑身正中刻有“耶稣会士利公之墓”文字,右侧刻有60多个汉字述生平,左侧是看不懂的拉丁文。

    利玛窦在北京待了9年,他最为国人所知的成就是与徐光启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与中国“四书五经”等学问集于一身的人。

    他们是明清两朝外国传教士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地位毋庸置疑。他们不仅在传教上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把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带给了中国,又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文明。

    李约瑟曾对传教士这么评价:“即使说他们把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到中国只是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但由于当时东西两大文明仍互相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这个论述是公正客观的。

    教士墓园前有1对五供之一的石花觚,为汤若望墓前旧物。再前是清代的牌坊式石门1座,曾是墓地南面的大门。碑院前有疑似为华表下面的石础1个及完整的石雕卧羊1只。按照基督教的理念,教徒都是迷途之人,神职人员就是把些“迷途羔羊”引上正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