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治温病急症经验

 wyatt2343 2017-05-19
小编导读

  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清代名医吴鞠通,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今且分享吴老治疗温病急症的学术思想,纯干货,可要细读哟~


  一、审慎识病机,知常又达变

  吴氏对温病急症之病机,能穷原竟委,既识得全局之常,又晓其中之变,故治中肯綮。如对厥证,认为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而温热中之厥,手厥阴病也;强调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并进一步指出,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有邪搏阳明,阳明大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则通体皆厥;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不可不辨。对燥气之病,指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故其论燥气为病,既有化气之火证,亦有胜气之寒证,治迥不同。对于温病之预后,吴锡璜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

  吴鞠通对温病急症抢救常以苦寒泄热和甘寒、咸寒柔剂养阴生津,强调始终以救阴津为主,认为温病最忌辛温。但是,吴鞠通又指出,暑病急症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并强调,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温热病急症,如“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


  二、急症堪足虑,预防要果断

  温病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当其邪毒鸱张,可出现高热、谵语、昏迷、痉厥、虚脱等症而危及生命。对此,吴鞠通对温病急症着眼于未急先防、已危救死的一系列抢救措施。首先,积极截除肺卫蠢蠢欲逆传之邪。如太阴温病痰涎壅盛,心烦不安,胸中痞塞欲吐,“恐邪入包宫而成痉厥也”,率先用瓜蒂散涌吐痰涎,以防逆传之变。其次,对已有传变之兆者,急欲安其将受邪之地,以截阻其传变之路,如“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第三,力挽狂澜抢救死症。吴氏认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人。因此,对危险症亦当不避嫌怨,积极抢救,以冀转危为安。如用白虎加人参汤、生脉散以抢救太阴化源欲绝之死证;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中焦法、清络育阴法等挽治五死证。第四,防止误治引起病情危变,指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等。


  三、妙法用三宝,补泻挽狂澜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被誉为“温病三宝”,在温病邪入心包而神昏痉厥之危急重症的抢救中有重要作用。吴氏指出:此三宝虽主治略同,但又各有所长,临床应用对证斟酌可也。吴氏对三宝的应用,可谓泛应曲当,功效卓著。其法有预防性治疗用者,如太阴脾疟,若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以预防神昏。有诊断性治疗用者,如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疑为邪热传入心包,先与牛黄清心丸;若不效,大便亦不解,则当为阳明邪热胶着,遂以调胃承气汤。有急则先用者,如温毒神昏谵语,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有煎汤或调散服者,如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用牛黄丸主之,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又牛黄承气汤,即以安宫牛黄丸化开调生大黄末服用。有异病同用者,如斑疹、温痘、温毒、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有联用者,如“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我认为,此“亦主之”寓有联用之义;临床以三宝联用治疗乙脑重症,疗效堪称满意。

  温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津。故温病虚证多为阴津不足,及由此导致阳气欲脱。因此,吴氏对温病危症的抢救,亦反映在补其耗竭的阴津和救其欲脱之阳气。如暑邪久热,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并指出,如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如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柳宝诒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里则不复他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其六七。”《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吴氏对温病热结胃腑,不得大便所致之危急重症,十分重视泻下法在抢救中的应用。指出,其因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根据其“阳明温病,下之不通”的实践,总结了使用下法的经验:腑实而正不虚者,单以承气汤攻下;腑实而兼他邪者,则不可单行承气,当据其不同兼证以承气汤加味攻下,如加减桃核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等;腑实而兼正虚者,则补泻合用,如新加黄龙汤、护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吴氏在温病危急重症的抢救中,还善于将补泻两法结合起来,对正虚邪实而危殆者,投之每奏殊功。除上述下法中补泻合用外,如暑邪深入厥阴,下利血水,声音不出而上下格拒者,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吴氏以酸苦泄热,辅正祛邪之法,与椒梅汤治之,可冀其转关耳。


  四、症急宜运筹,施治勿倒乱

  急症来势急,变化快,病变多不单一,因果关系复杂。吴鞠通有感于此,强调要善察病情,毫无差忒,做到临证细参、心目了然,使其抢救措施勿致倒乱。否则,不循先后缓急之法,病东药西,治上犯下,治中犯下,彼此混肴,治不中窾,遗患无穷。

  首先,在急症多层次的病理关系及变化中,要把握其症结所在,以确定针对性抢救措施。如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吴氏选用张景岳玉女煎。但其病位在太阳,故去牛膝之趋下;改熟地为细生地,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深符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旨。对痉厥神昏,舌短烦躁,须明辨手足厥阴之分。如手少阴证未罢者,须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若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而又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者,其治不可少缓须臾,故以牛黄承气汤两少阴合治法。而当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其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吴氏对温病急症的抢救,常巧妙地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反应在剂型上有汤、丸、丹、散等不同。而它们的相须为用又各有法度,如牛黄丸有用人参汤、银花薄荷汤送服和生大黄末调服的不同。吴氏对燥久伤肝肾之阴,上盛下虚,甚则痉厥的治疗三方,有由浅入深的不同。其定风浓于复脉,皆用汤,从急治;专翕大生膏多用血肉有情之品,熬膏为丸,以缓治。暴虚易复者,则用二汤;久虚难复者,则用专翕。吴氏认为,治病用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久治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对急症的抢救亦不例外。故对抢救急症之方剂的药物加减和剂量大小亦当临证细推,不可泛议。如抢救太阴温病之化源欲绝,根据其脉象浮大而散和散大的不同,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后者则倍用人参。


  五、临证多观察,护理以应变

  由于急症变化迅速,生死攸关,故吴氏重视对温病急症的护理。首先,吴氏强调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为辨证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如阳明温病之通体皆厥、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其目赤、小便赤、腹满坚、喜凉饮,则为火极似水,热极而厥之证,治当以大承气汤。吴氏还特别重视对脉象的监护。如太阴温病,脉象洪大、浮大而芤、散大等,往往反应了病情危重的不同程度。同时,对病情的观察,对急症预后的判断亦有重要意义。如服复脉汤后,舌上津回则生;而太阴温病,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其次,吴氏还重视药物的正确服法,尤其强调通过对服药后的病情变化的观察,决定其抢救治疗措施的继续和中止。如对应下失下,证虚不能运药者,治以新加黄龙汤:当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六、急症始化夷,余邪要防范

  叶天士云:“炉烟虽熄,灰中有火。”说明温病危笃症抢救好转之后,常有余邪未尽。如不注意防范,还会复作。《吴鞠通医案·卷一·中燥》张女案,因燥金之气直入里致厥逆,经通脉汤加味治之本愈,但因次日食粥太早,腹中宛如前症,即是其例。《吴鞠通医案·卷一·冬温》张案指出,抢救成功后,仍须清淡数日,无使邪复。其清淡之法,首先在药物治疗方面,当以甘寒苦寒合法,以一面养阴,一面清邪。吴氏认为,此以甘润益下以治虚热,少复苦味以治不尽之实邪。盖甘得苦则不呆滞,苦得甘则不刚燥,和而成功也。其次,要注意合理饮食。如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待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