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

 zilixy 2017-05-19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有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发展
        在中世纪,西欧各国学校工作的组织是极为松散的。学生在一年的任何时间里都可以到学校学习。他们虽然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但各人都是按自己的进度学习,教师也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对全班学生讲授共同的课业,没有统一的计划。中世纪后期,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中曾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比较好的组织。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兄弟 会学校中,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德国教育家斯图谟在斯特腊斯堡主持文科中学时,曾把学生分为十个年级。在普雷拉乌文法学校中也有组织班级教学的经验。但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问题,只是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才第一次得到详细的论述。
         夸美纽斯重视学校的组织工作和班级授课的经验,这是和他坚持普及教育的民主思想分不开的。他把学校称为“造就人的工场”和“真正锻炼人的地方”。他努力寻求“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夸美纽斯认为,学校工作一定要有计划,要使教学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他说:“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他详细谈到学校工作的组织和班级授课问题,要求仔细划分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指定的工作。
          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学校都应在每年秋季招生,同时开学,同时结束。他将每学年分为四个学季,在学季之间安排一星期的戏剧演出。每学年有四次节假日,三次安排在宗教节日前后,每次八天,在收获葡萄的季节安排一个月的长假。他规定了学日和学时制。学生每天必须到校学习。国语学校每天上课四学时,上午两学时用来“练习智力与记忆”,下午两学时练习手与声音。在拉丁语学校中,上午两学时用来教授每个班的特殊科学或艺术,下午一学时学习历史,另一学时“练习文体、演说与手的运用”。此外,早晨还有一小时的祈祷,午饭后有一小时的音乐和“数学方面的娱乐”。在每学时的智力活动之间,安排半小时的休息。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经常考核。在学年结束前要举行隆重的学年考试。以便决定学生是否升级。
         夸美纽斯用太阳以它的光和热普照世界而“不专门去对付任何单个事物、动物或树木”作类比,论证班级授课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他要求为每班学生安排一个教室和一位教师。教师必须面对全班,进行集体教学而不作个别指导。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以同时教几百名学生。他建议将每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每组十人,选出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其他学生。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理论,是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对普及教育的发展曾发生很大的影响。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工作应该是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思想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但他对班级教学的理解是相当粗糙和机械的。在谈论班级教学时,他只强调集体教学,完全否定个别指导,而且认为每个班的学生越多越好。这是不科学的,和他自己关于应该注意学生个别差异的思想也有矛盾。
          基本特征
         1.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
         2.把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首先将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教学通常就是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每节课的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在教室、实验室进行,场所是固定的。课堂中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但学生的座次安排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可采用秧田式、圆桌式、马蹄式、会议式。
          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中,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三、四十个学生,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扩大教学规模。在国家还不能承担太多教育经费,而又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条件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个人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彼此程度相近,学习内容相同,易于同学间互相讨论,互相竞争,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
          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水平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其心理水平、自觉程度和认识水平相近,因此便于教学管理。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教材,按照同一进度上课,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大体一致的,因此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缺点
          1.班级授课制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负责,是一种一对多的交往形式。由于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整体的情况,就需要进行一些统一的控制和安排,有时甚至是过多的控制。这样的整齐划一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
          2.教学形式固定化、程式化:班级授课制使课堂教学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惯例、甚至思维方式、师生交往方式,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一成不变,会导致课堂教学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3.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班级授课制使几十名年龄相近,但兴趣、志向、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按统一的进度授课,无法照顾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情绪体验。
         局限性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