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叔祖父葛玄与古灵宝经的授受有关。有史可考的灵宝经的传 授首先是由葛玄开始的。葛玄所传授给人的就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最早 的灵宝派经典——《太上灵宝五符》。葛洪的从孙葛巢甫也重视灵宝经的 传授,并自己构造新灵宝经,即《度人经》。晋末至南朝刘宋时期出现的许 多灵宝经,往往托称元始天尊所说,以太极左仙公葛玄“语禀”、“请问”的 形式进行叙述。这些说明,葛玄、葛洪家族与灵宝派的产生有不解之缘。 灵宝经派出现于东汉,大行于世则在东晋末。灵宝派的经典早期出 现的是《灵宝五符》三卷。该经上卷的内容主要是存神服气之术,中卷主 要是服食草木药方,下卷主要是符、箓、辟邪祈禳、尸解成仙之术。它的道 术系统总体来看是以符咒为主,兼顾医术和长生术。《灵宝五符》受汉代 炜书的宇宙五行模式影响,以五帝、五神、五色、五星等依四时五行的运转 次序配置于五方,构成五方帝君的神灵信仰体系。召日、月、星之神是《灵 宝五符》的道术的比较独特的功效。在《灵宝五符》之后,出现了《真文赤 书》、《人鸟五符》等,同样是以五行模式来构造道教方术。 灵宝派后期出现了《度人经》、《智慧本愿大戒上品妙经》、《太上洞玄 灵宝智慧定志通微妙经》、《九天生神章经》、《升玄内教经》、《诸天内音 经》、《九幽玉匮明真科经》、《太极左仙公请问经》,等等。这些道经往往受 佛教影响比较大,在思想上比较强调三世轮回、因缘果报,在修炼之术上 强调行善守戒,损己利人。在这些灵宝经中,道术的侧重点已经由金丹修 炼和符箓巫术转向斋醮科仪和劝善度人等教团之术,从而正式形成灵宝 派。这几部经典之中,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度人经》即《灵宝度人经》, 全称是《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大约定型 于南朝宋齐之际。其中心思想是强调济度不分天地神仙、贫富贵贱、阴间 阳世。劝善度人,斋戒诵经,是灵宝派道术的重要内容,即“仙道贵生,无 量度人”,将度人作为成仙的必要条件。原始道教是很重视度人的,魏晋 南北朝的上层道士将原始道教改造为贵族道教.重度己且以烧炼外丹为 手段,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求仙的欲望,但对贫苦大众却可望而不可即。 而《度人经》主张普度天人,扩大了济度的范围。这种济度思想·满足了不 同信徒不同的需要,尤其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更有吸引力。《度 人经》由前序、后序、中序、二章经文及大梵隐语五部分组成。唐代的分章 更细,分为四十章。前序介绍了诵经可以度人、度亡魂、度世的受经神话。 第一章宣称三十二天三十二帝隐讳可度天人。第二章通过歌颂诸天生门 中歌诀,求魔王保护而位列仙班。中序、后序劝人斋诵、普度天人。大梵 隐语则叫人讽诵和写文服佩。《度人经》也讲存思的方法。道教的三十二 天说首见于此经,后来发展为三十六天。《度人经》中有“叙玄章”、“重玄 章”、“赞玄章”、“玄局章”、“升玄章”、“契玄章”等,表明它已自觉地吸收魏 晋玄学思想来建构自己的理论。它继承了此前道教的思想,如劝人在正 月、七月、十月长斋诵经,与原始道教三元救度思想一致。它以元始天尊 为最高神.尊崇太一神。《度人经》对后世道教影响比较大,被称为万法之 宗,群经之首,在《正统道藏》中排名第一,解注者络绎不绝,今存《度人经》 注以南齐严东为最早。《度人经》是道士必读的经典。 “灵宝”有三层含义:精气、神灵、文诰。这三层含义大体上已经点出 了灵宝派的道术系统的内容,即服气和符箓斋醮,以后者为主。不过,灵 宝派的道术系统中的符箓斋醮与旧天师道的“驱鬼降魔”、“祈福禳灾”不 完全相同,它更加重视斋仪。灵宝派的符篆斋醮还具有上通天神,使修道 者名登仙籍的功能。灵宝派很重视斋戒,把它视为求道的根本。受上清 派的影响,灵宝派也讲思神、服气、诵经、叩齿、咽液。在某些方面还进行 了理论探讨的尝试,如《灵宝内象丹旨》说:“人之一炁往来者,呼吸是也。 夫人一呼一吸而为一息,一息之间则分阴阳。”?这是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呼 吸,是把行气理论化的尝试。强调劝善而尽度一切人,而不只是治病解 厄,这是灵宝派有别于天师派和上清派的最有特色的地方。这样的道术 系统在修炼上比较简便易行,比较适合中上层社会人士的胃口,所以在南 北朝时期发展很快。同上清派一样,灵宝派也摆脱了民间道教的特点,转 化为能够为统治者容纳并服务于统治者的上层道教。 陆修静为灵宝派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主要是对灵宝派的经书进行 了系统的整理,编出了《灵宝经目》(现已佚失),对《真文赤书》(即《五篇真 文》)、《人鸟五符》进行了阐释.扩大了它们的传播范围,促使灵宝派在齐 梁时期与上清派平分秋色,甚至一度略有超过。宋文明整理编定《灵宝 经》,使之成为一个内容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陆修静还系统地整理了灵 宝派的斋醮科仪,创建了不少新的斋仪,撰写了《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 章》、《步虚洞章》等多种斋醮乐章,使得道教的斋醮仪式形成了一个大体 上完整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陆修静所订立的斋法以灵宝斋为主体。 ①《元始无量度人上品经法》卷一注引,《道藏辑要》亢集第7册。 经过陆修静的工作,道教依靠斋醮法事在民间的影响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也使得灵宝派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过,陆修静本人主要钟情于 上清派,陆修静的弟子中也未见有传承灵宝经法者。灵宝派在陆修静之 后的情况不见于史书记载,直到北宋初期,才见灵宝派的传承者在江西清 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灵宝派得以续传。 宋元之际,灵宝派的另一分支东华派在江浙地区传播,对此后的正一派科 仪影响较大。 与上清派相比,灵宝派的道术系统以符箓斋醮为中心,而符箓斋醮主 要是按部就班的实践操作.近似于歌舞表演,不需要作多少理论解释,在 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无法给予理论解释的。这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发展活 力。但灵宝派吸收佛教思想强化对他人、社会的关注,在促进道教传播和 世俗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注重的科仪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道教 科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