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之文本依据

 pengxq书斋 2017-05-22

《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之文本依据

(2012-07-31 19:54:38)

《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之文本依据

By金品之

 

《红楼梦》作者研究包含两个问题,一谓作者是谁,二谓曹雪芹是谁。提到的人选不下二十余人了,每有新论推出,论者总是信誓旦旦,说是有根有据,到头来却终归是扑风捉影的推测而已。至今论述较多且一直有人坚称为真的计有:曹寅(1658-1712),石涛(1630-1724),(成容若(1655-1685),洪升(1645-1704),顾景星(1621-1687),吴梅村(1609-1672),李渔(1611-1680),严绳孙(1623-1702),秦松龄(1637-1714),陆楣(1649-?),曹日玮(1671-1706),曹頫(1706-1774),曹雪芹(1724-1764);谢三曼(?),等等。

一部古典作品,如果能够知道其作者为谁,就可以大致断定作品写作的年代。反之,如果能在作品中寻出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的痕迹,或者某种暗示,虽不足以确认作者究为何人,但却可以据此推断:该事件发生前已故世的人绝不可能是作者(穿越和科学幻想小说可能例外)。《红楼梦》属于后一种情形。所提出的作者,按生存年代划分,一些是康熙年间的人,一些是乾隆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大约一个甲子。据此,有人主张《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有人主张成书于乾隆中前期,即十八世纪中叶。这后一种主张,确能在作品中寻出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的痕迹,或者某种暗示。由于后四十回著作权存在争议,且它不可能创作于前八十回之先,本文只考察前八十回文本。

 

文本依据一

第五回——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引文中之‘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一句,明白指出书中所写乃贾家在满族入主中原(1644)百年之后衰落的事。这是用不着分析和争辩的。第七回关于焦大的话,恰可作为旁证:

尤氏叹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

这里“老爷”指贾敬,“太爷”指贾代化。贾家第二代活着的人有贾母和贾代儒。贾家五代人,平均每代间隔二十年,也是一百年了。

 

文本依据二

第十一回——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

经查,17451221日冬至,换算成农历是十一月二十九日2341分冬至,与文本只差19分钟。这个误差,有可能是作者所用的日历不精准,推算错了;更大的可能是他故意错这么一点点,以将真事隐去。

 

文本依据三

第十六回——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赵嬷嬷道:“唉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康熙和乾隆都多次下江南,但“独他家接驾四次”只能是指曹寅家接驾康熙四次;其中最后一次是1709年。凤姐说她“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凤姐总共活了二十六岁,说这话时二十三四,加上二三十年是四五十岁,说明凤姐与赵嬷嬷说这话时,是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

 

文本依据四

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经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3665日)亥时交芒种节。又

    乾隆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公元174766日)未时交芒种节。

同依据二,这里的误差,可能是作者所用的日历不精准,推算错了,也可能是他故意错这么一点点,以将真事隐去。更大的可能,我以为是“六”和“九”抄写笔误,这两个字很相像的。但不管哪个正确,年份都是十八世纪中叶。

 

文本依据五

第五十三回——贾珍因问尤氏:“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大,想的周到。”尤氏道:“正是这话。”二人正说着,只见人回:“哥儿来了”。贾珍便命叫他进来。只见贾蓉捧了一个小黄布口袋进来。贾珍道:“怎么去了这一日。”贾蓉陪笑回说:“今儿不在礼部关领了,又分在光禄寺库上,因又到了光禄寺,才领了下来。光禄寺的官儿们都说问父亲好,多日不见,都着实想念。”贾珍笑道:“他们那里是想我。这又到了年下了,不是想我的东西,就是想我的戏酒了。”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著名满族学者富育光就这段文字写道:“应指出,《红楼梦》一书产生年代,在五十三回中提供了答案。书中讲述贾珍命贾蓉去领恩赏。贾蓉回来说,关赏的衙门“不在礼部了,在光禄寺库,才领回来”。《清史稿·职官志》中记载,康熙十年时恩赏由礼部精膳寺承担,“乾隆十三年始命大臣兼管寺事”。乾隆十三年为1749年,证明曹雪芹写此回时,应在1749年以后。又,曹雪芹写祭礼情节,完全按《典礼》谕旨撰写贾家祭祖程序,而《典礼》最早用满文颁行是在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也证明曹雪芹写此回时,应在1747年之后。所以讲,《红楼梦》完成于18世纪中叶的提法,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浅析曹雪芹笔下清代祭礼与贡俗》)

六十三回天子关于贾敬丧事的恩旨,可作为旁证:

且说贾珍闻了此信,即忙告假,并贾蓉是有职之员。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且更隆重功臣之裔,一见此本,便诏问贾敬何职。礼部代奏:“系进士出身,祖职已荫其子贾珍。贾敬因年迈多疾,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今因疾殁于观中,其子珍,其孙蓉,现因国丧随驾在此,故乞假归殓。”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曰:“贾敬虽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忠,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门入都,恩赐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此旨一下,不但贾府中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称颂不绝。

上引文字中“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证明“赐祭”已确由光禄寺掌管。

 

以上所有文本证据都证明,《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书中事件约发生于三十到五十年代,而这正好是满族入主中原百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