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 | 积极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起舞的精灵王子 2017-05-22


积极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作者:雷震,江虹,尹世平,丁娟,潘芳



摘要:

目的 探讨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促进作用。


方法 对某市社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76人)进行心理健康评估,随机分为对照组(38人)和干预组(38人),干预组进行60d共5次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干预。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各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SCL~90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5.24±21.90 vs 135.37±25.22;t=3.89,P<0.01);GWB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03~-2.20,P<0.05);SSRS总分及各个维度(除对支持的利用度外)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26~-3.60,P<0.01)。干预组干预后SCL~90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水平(115.24±21.90vs139.50±24.50;t=4.79,P<0.01)。


GWB总分及各因子(除精力因子外)和SSRS总分及因子分(除对支持的利用度外)明显高于干预前(t=-4.98~-0.50,P<0.05;t=-3.78~-1.14,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观支持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t=-0.324,P<0.05),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无相关性。


结论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心理干预能显著提升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水平。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幸福感;积极心理干预





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有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躯体和社会功能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伴随身体状况的日趋衰退、人际交流逐渐减少、离退休等生活事件导致的负性情感不断累积,老年人独特的心理特征也开始逐步凸显,这些因素均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水平。


国外有研究提示,在社区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可提升其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和谐。张晓冬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领域,由美国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倡导“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一门科学”。其主流研究方向是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与积极个性特征的发展。


积极心理干预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一种干预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心理干预不是以消除心理症状为主,而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自身内在的正向潜能,来促成人类固有技能的最佳化。有研究证实,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和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是否有促进作用尚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拟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和途径,为更好地服务社区老年人群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济南市某社区内招募年龄≥60岁的老年人80人,研究对象符合以下入组标准:①60~80岁;②长期居住在社区;③自愿加入本研究;④无严重的躯体疾病;⑤无严重精神疾病;⑥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人。


因搬迁、卧床等原因,实际参与本研究76人,其中对照组38人,男9人,女29人;平均(64.55±3.48)岁;工人26人(68.4%),干部7人(18.4%),自由职业5人(13.2%);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14人,初高中21人,专科以上3人。


干预组38人,其中男12人,女26人;平均(64.45±3.42)岁;工人28人(73.7%),干部8人(21.1%),自由职业2人(5.2%);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13人,初高中16人,专科以上9人。两组老年人年龄、性别、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工具

1.2.1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成员人数等一般材料。

1.2.2心理评定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共有90个项目,9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本研究以总分作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用于评价被试者对幸福感的陈述,共33个题目,6个因子,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中文版由段建华修订。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M由肖水源修订,该量表包括10个测试项目,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计分。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


1.3心理干预内容与步骤

对照组不干预,只在干预组进行干预的时间点进行一般娱乐活动,如下棋、介绍街舞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设计的5次团体心理干预,主题与内容依次为:①绚丽夕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资源;②笑面人生:积极情绪调节与健康促进;③我和我的亲朋好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系;④保持轻松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⑤年轻的心态和体魄:青春永驻。


目的是让老年人了解促进心理健康、缓解压力、增加自我效能感、寻求社会支持的方法。每周1次,每次2h。


干预和测试均由接受过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的人员实施。干预前测试和干预后效果评价测试在同一时间和地点,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因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时由调查人员通过询问协助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SCL90总分无统计学差异(139.50±24.50vs134.26±35.15;t=-0.75,P>0.05)。干预后,干预组SCL90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24±21.90vs135.37±25.22;t=3.89,P<0.01)。


干预前后自身比较显示,干预组SCL90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24±21.90 vs 139.50±24.50;t=4.79,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34.26±35.15vs135.37±23.22;t=-0.17,P>0.05)。


2.2两组幸福感水平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幸福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后自身比较显示,干预组干预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除精力因子外)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社会支持比较

干预前,两组被试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除对支持利用度外)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自身比较显示,干预组干预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除对支持的利用度外)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社会支持与SCL90总分、总体幸福感总分的相关分析

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r=-0.322,P<0.05),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与SCL90总分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总分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帮助人们认识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从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矫正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不同,积极心理干预基于对人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在干预方式上充分体现了心理治疗的道德人文特点,可以唤醒和挖掘人们内在的潜力,对提高正常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重要的价值。


以往有研究提示,老年人存在孤独与失落感,离退休后因社会角色的改变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老年人存在躯体功能下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主要原因。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帮助老年人挖掘潜能、寻找应对资源。因此,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干预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比较了团体积极心理干预与下棋、街舞等一般娱乐活动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干预降低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提高总体幸福感得分。说明以增加社会支持和促进情绪调节为主要目的的积极心理干预可明显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提示这一团体干预模式可在社区推广。


本研究中心理干预对总体幸福感中精力因子的干预效果不理想,这可能与精力因子主要评估的是生理健康状况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躯体健康状况会出现不可逆的衰退现象,感到精力和体力不佳,这是影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干预对老年人“精力”的改善效果有限。这提示在今后的干预中,还可增加积极认知调整类的干预内容,让老年人接受衰老这一现实。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经过干预,社会支持明显提高,说明积极心理干预对提高个体获得社会支持具有促进作用,这与张晓冬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主观支持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提示提高社会支持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刘金光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总体幸福感无明显相关,提示总体幸福感作为个体的主观感受可能不依赖于社会支持,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提示,总体幸福感可作为独立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指标。这一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结果提示,积极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增加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益,但是不能增加总体幸福感。



注:本文选自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2月 52卷 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