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秦 1、汉承秦制,我们先看秦汉时期的皇权和相权如何划分。 皇帝是国家元首,但代表政府的是丞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掌行政,统领百官;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 丞相下设九卿,如图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就是掌管,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其中尚书是管文书的,其他五尚管皇帝的衣食住行。汉代的尚书职权本不高,但从汉武帝始,为制衡丞相,尚书后来权力越来越大。 2、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宰相制度已较汉代大为不同。 秦汉宰相是领袖制,而隋唐则是委员制。秦汉时期只有一个宰相,但隋唐时期宰相则分为三个部门,即三省: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尚书令)。 三省中,中书发布政令,门下封驳,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大的行政机构,下设六部,即位三省六部制。 唐代,政府的最高机构是政事堂,由中书省和门下省联合组成,凡皇帝命令均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送尚书省执行。未加盖则不被下级机关承认,“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中书在武则天时改为凤阁,门下改为鸾台)。 入政事堂的都是宰相,尚书省官员加“参知机务”他、“同平章事”即可如政事堂,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3、唐亡后,经五代而宋立。宋朝鉴于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不仅压制武将,相权较唐代也低落很多。 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为宰相,门下尚书省不再与闻最高政令。同时设枢密院,掌军事。中书和枢密院对立,宰相不再管军事。宋代财政,掌在三司,分宰相财政大权。 宋之前,群称朝见,宰相有座位,并赐茶。从宋开始,宰相也一样要站着。 从宋朝开始,政令最后决定权在皇帝,不在宰相。但宋代相权仍有其传统地位,“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便出自宋朝,宋代制度的缺点在散,在乱,却不在专与暴。 4、中国古代是专制社会,这一说法大约只适用于明清。 明丞相胡惟庸造反,1380年,朱元璋废宰相。中国传统政治至明朝则大变。 元时只有一中书省,朱元璋废除中书后,皇帝统领六部,从此皇帝成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均是皇帝的秘书处,秘书即时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 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掌管六部,无论皇帝上朝与否,军国大事全部决定于皇帝。 皇帝终于从制度上开始独裁,而清朝则是独裁的巅峰。 两千年来,皇权一直在增长,相权则一直被分权,直至废除。 “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清亡后无论是谁,即便如终结清朝的袁世凯也无法恢复君主制,中国的君主制至此画上了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