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脉散治疗心血管病、糖尿病,调节肠道菌群

 guo1820 2017-05-26


生脉散最早出自于李皋的《内外伤寒惑论》,解其方义为“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其异名有: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参麦散(《遵生八笺》卷四;生脉饮(《兰台轨范》引《医录》);人参生脉散(《症因脉治》卷二);参麦五味饮(《胎产心法》卷下等。本方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的功效。历代医家用以治疗热伤元气、倦怠、气短、懒言、自汗、四肢厥冷、口干、心悸、脉细无力等。

 


生脉散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功能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1]如今,学者们又发现了生脉散的更多功能。




1

心血管疾病[2]


“贵州省名老中医”高冬来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源于气虚、痰阻、血瘀,在治疗上应本着“治病求本”的思想,以“益气化痰,祛瘀通脉”为治法。用生脉散加减,郁痰互结者加瓜蒌薤白半夏汤,胸部疼痛甚者加血府逐瘀汤再加赤石脂丸,结代脉者加补阳还五汤或炙甘草汤,心动过缓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胃胀加甘松;怕冷加仙茅、淫羊藿;心律不齐加苦参、胆南星;心肌炎加野菊花、紫花地丁;风湿性心脏病加威灵仙;伴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临床效果显著。

 

医案1:

马某,男,42岁。因患感冒后出现心慌、气短,近日加重,于2011年1月24日初诊。症见心悸,胸闷隐隐作痛,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涩。高冬来认为其为气虚痰结,闭阻心脉之心悸,治以益气生脉,化痰通脉,清热解毒。

处方用生脉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党参15g,麦门冬12g,五味子6g,薤白20g,半夏10g,桂枝10g,陈皮10g,枳实15g,厚朴10g,檀香10g,降香1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赤石脂15g。3剂,水煎分服。

2011年1月27日复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心悸、气短、乏力好转,但胸闷隐隐作痛仍在,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脉弱而涩。其病机为气虚血瘀,闭阻心脉。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用生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党参10g, 麦门冬12g,五味子6g,黄芪30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5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连翘10g,紫花地丁15g,薤白20g。6剂,水煎分服。

2011年2月14日三诊:患者诸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改汤为散。

药物组成:西洋参15g, 红参15g,三七30g,地龙30g,紫花地丁30g,薤白30g,黄芪30g。共为细末,2 次/d,3 g/次,温开水送服。

 

医案2:

谢某,女,53岁。因心悸、气短,胸闷,头晕,于2012年2月20日初诊。症见心悸、气短难以呼吸,胸闷背痛,嘴唇青紫,舌青紫,苔白腻,脉弱而涩滞。高冬来认为其为气虚血瘀,风湿阻痹,闭阻心脉之胸痹,治以益气生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生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党参10g,麦门冬10g,五味子6g,黄芪30g,地龙1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威灵仙20g,薤白20g,瓜蒌30g。6剂,水煎分服。

2012年2月27日复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心悸、气短稍好,胸闷,背痛,嘴唇仍青紫,舌青,苔白,脉沉涩。治以益气生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用生脉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20g,麦门冬10g,五味子6g,柴胡10g,枳实15g,桔梗10g,怀牛膝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黄10g,薤白20g,赤芍15g,威灵仙20g。6剂,水煎分服。

2012年3月5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除胸腔,少短,汗多外其余症状消失,舌青,苔白,脉弱。仍用上方加浮小麦30g,6剂,水煎服。数月后患者因其他病来诊,问及服前药的效果时,患者告知,症状消失,至今未犯。


2

糖尿病[3]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脉散可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加强机体的适应性,对血糖起到双相调节的作用。生脉散通过兴奋心肌β2-受体抑制心肌肌膜ATP等酶的活性,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及心肌阳离子传递系统,降低耗氧量,保护肌细胞,改善微循环,抗休克,调节血压,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作用。糖尿病其并发症总与气阴两虚相关,应用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减每获良效。       

 

医案3: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

王某,女,79岁,退休。2012年11月7日初诊,患者主诉间断口干、乏力12年,加重伴头晕1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反复低血糖,双侧侧脑室旁腔隙灶。现口服拜糖平100 mg/次,3 次/d,空腹血糖 5.3-6.0 mmol/L ,餐后2 h血糖 6.5-7 mmol/L,时有低血糖发生。刻下症见:口干乏力,头晕,胸闷,气短,腰膝酸软,耳鸣,视物模糊,四肢发凉、麻木,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消渴病,证属:气阴两虚夹瘀,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处方:太子参15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熟地黄12g ,山药10g ,山茱萸15g,牡丹皮10g,茯苓10 g,泽泻10g,桃仁10g ,红花6g,当归10g ,黄芪20g 。

11月12日2诊:患者诉口干乏力、头晕、胸闷、双下肢麻凉不适较前缓解。空腹血糖5.3-5.9 mmol/L,餐后血糖6.6-7.4 mmol/L。拜糖平减量至75 mg/次,3次/d ,中药原方继服

11月19日3诊,患者口干、乏力、头晕症状缓解。拜糖平减量至25 mg/次,3 次/d 。空腹血糖为5.9-6.2mmol/L ,餐后血糖7.8-9.3 mmol/L。未再发生低血糖症状。


医案4:糖尿病性心脏病

师某,男, 54岁,职员。2009 年7月14日初诊,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3年。主诉间断口干口渴、乏力3年,加重伴心悸半日。刻下症见口干口渴、乏力,心悸,胸闷,汗多,双下肢沉重,发凉,进食及睡眠可,小便可,大便稀软,舌暗红,苔黄腻,脉细结代。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6-8.5 mmol/L。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短阵房速,频发室早,呈二联律,部分T波改变。目前,口服诺和龙治疗,中医诊断:消渴病,心悸,证属气阴两虚,瘀阻心脉。治则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为法。方用生脉饮合丹参饮加减。

处方:太子参15 g,五味子10g,麦冬10 g,柏子仁15 g,生龙骨 30 g,生牡蛎30 g,珍珠母30 g,白芍10g,生地15 g,熟地黄15 g,炒枣仁15 g,丹参20 g,砂仁6 g,檀香6 g,郁金片10 g,生黄芪20 g,1 剂/d。

2009年7月17日2诊:轻微口干口渴,无胸闷,心悸发作,仍双下肢沉重发凉,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原方继服。

7月27日3诊:患者诉口干口渴, 双下肢沉重发凉有所减轻,无胸闷,心悸发作,舌暗红,苔黄腻,脉细。心电监测:偶发室早。原方继服,病情稳定。


3

调节肠道菌群失衡[4]


花海莹、李雪晴和刘吉华等人,按照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者质量比1:3:1.5称取药材,分别加入10倍、8倍和6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滤液合并,冷冻干燥后制成生脉散冻干样品。以头孢曲松钠为对照,对23-27岁的健康人群新鲜粪便进行培养试验。结果显示,在人肠道菌群体外失衡模型中,头孢曲松钠改变体外人肠道菌群的结构,造成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梭菌数目的减少,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异常增殖以及代谢异常。给予生脉散后,低、中、高剂量组对乳杆菌、梭菌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且中、高剂量组对肠球菌、肠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高剂量组对双歧杆菌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生脉散中剂量组对失衡的肠道菌群有明显的正向调整作用。


版权声明:[1]彭明勇,李艳.生脉散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24-226.[2]高博.高冬来运用生脉散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3,26(12):38-39.[3]陈思兰,林兰.生脉散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623-625.[4]花海莹,李雪晴,刘吉华.生脉散对人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47(1):95-100.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