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赛博物馆藏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拾穗者》 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风光不再,艺术家们变得现实和冷静。画布上的声色犬马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画家们背起画板走出门去。画什么呢?豪华建筑和壮丽山河?不!他们将目光对准了最平凡的阶级和最日常的景象——田野和田野上的劳动者。 觉得枯燥吗?先别急,从米勒开始到20世纪初,田野上散落的麦穗和秸秆将受到超乎你想象的爱戴,她们的命运比克利奥帕特拉还要传奇!
Jean- Fran?ois Millet(1814~1875,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创始人) 1849年6月,开始尝试写实风格的米勒携妻儿移居巴比松Barbizon,就此改变了麦穗、秸秆和草垛的命运。他在1850~1853年间完成了《休息中的收获者》(波士顿美术馆藏Harvesters Resting),同理想化的农民生活画就此别过,将画笔瞄准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此后,麦穗、秸秆、草垛在米勒的画中频繁亮相,但往往充当配角甚至牺牲品。不过别紧张,米勒对法国绘画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长久的,很快就会有另一个法国大叔来英雄救美啦! 看着眼熟?这段深情故事的男主角会在下文出现 哦不!放开那垛粮! 这幅米勒后继者法国画家Victor-Gabriel Gilbert(1847~1933)的作品显得温情很多—— Claude Monet(1840~1926,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主义奠基人) 吉维尼Giverny,作为莫奈死忠粉,第一次去法国我便来到了这里。老爷子1883年在此定居,家门前的两亩多地成为他最棒的缪斯。当然,米勒这幅画也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索—— 米勒在1873年秋创作的《干草垛》依然有游吟诗人理想的影子 莫奈的《干草垛》Haystacks组画主要指他从1890年夏天开始创作的25幅架上油画,模特儿既有谷垛也有麦垛。老爷子的草垛展示了他超凡的创造力,看似偷懒(画架一放就是好几天,一动不动),实则极富试验性和趣味性。单一因素对绘画的影响早就被他看透了,怎样和谐地表现光影、气候、季节和色彩的综合作用才是他要关注的课题。 1888~1889的草垛们只是初恋,尚未达到炉火纯青。 瞧,麦穗、秸秆、草垛被扶正了吧!老爷子绝对是真爱啊!几年如一日地描绘着她们的容颜,一颦一簇、举手投足的所有细节都逃不过爱人的明眸。莫奈对于景物的偏爱终其一生,他很少画人,人物画里的大部分对象也都是他的亲近。麦穗、秸秆、草垛跟克劳德绝对是三生三世的姻缘,这些画不仅将他往神坛又推进了一步,也为他带来了相当可观的财富。 1890~1891的《干草垛》,热恋中。 春去秋来,夏阳冬雪……老爷子独自望着他的缪斯,用丰富而饱满的颜料将她们的瞬息万变的短暂美貌凝聚成不朽。
Camille Pissarro(1830~1903,丹麦裔法国印象及新印象主义画家) 毕沙罗跟莫奈同期,他人缘很好,并在印象派最初的小团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艺术史学家John Rewald称作“dean of the Impressionist painters”。毕沙罗最擅长风景画,19世纪80年代开始,他果断决定尝试新画法,把注意力转移到普通人身上——这一转身也被看做印象主义时期的终结。
毕沙罗的晚年没有莫奈那么高产高效(克劳德这样的“长寿”画家本来也不多见),这似乎是值得麦穗、秸秆、草垛们庆幸的事情,做不了大众情人也罢,莫奈早就把她们打造成女神了! 一般来说,故事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吧?然而并!没!有!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亲爱的文森特,今年是他120周年诞辰,他的经历可谓是近代美术史上“身后名”的最佳范本。因为早逝,他永远以活力青年的面貌活在我们心中。然而梵高在世的短短37年里,却留下了2000多幅画作、几段引人好奇的个人关系、与弟弟的600多封通信、一只可怜的左耳和一颗子弹。 1886年,梵高在巴黎和印象派相遇,他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莫奈等人的影响—— 有没有莫奈《干草垛》组画的感觉? 在此之前,梵高已经用自己的风格重新演绎了好几幅米勒的名画,而南法的阳光则彻底改变了他对色彩的把控—— 可以说,这些麦田主题的画作见证了梵高从写实柔和到热烈狂放的转变,而随着环境给他带去的灵感不断涌现(也可能是受到健康和精神状况恶化的影响),他笔下的麦田也渐渐变得不一般——
什么?文森特真可怜?你多虑了,他才不是苦情戏男主,这等风流有才的尤物自然有人爱的—— 上面是梵高1890年的作品,下面则由是法国画家Gustave Cariot在20世纪初完成。怎么样,如出一辙吧?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绘画一一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