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我们的骨骼是如何代谢的? 在骨代谢的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合成,两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在儿童、青少年期,骨形成超过骨吸收,至35岁骨容量达到峰值。女子自40岁、男子从50岁起,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有机质的合成能力不断下降,导致类骨质的生成减少,骨量趋于下降,骨的机械强度降低。这一过程加之其它因素(诸如遗传、内分泌、疾病、药物等)使得患者易于发生骨质疏松等多种骨病。 1、什么是骨的代谢? 代谢俗称更换,即用新骨换旧骨。人的一生中,骨骼不断经历着骨吸收和骨重建二个过程,周期为3~4个月。密质骨全面整体更换一次平均需要20年,松质骨全面整体更换一次平均只需要4年。 2、骨的吸收 骨吸收就是清除旧骨,即在破骨细胞的作用下,将人体骨骼中多余的、有害的、破损的、被细菌病毒感染的骨组织进行清除。破骨细胞通过分泌多种酶,将硬骨分解成液态,然后被破骨细胞吸收,排出体外。 健康的人体骨骼每一瞬间约有100万个破骨细胞在工作,年龄越大,退化、老化越严重,破骨细胞工作的数量就越多,骨组织被溶解的速度就越快。 如果不能及时形成新骨填补,就会逐渐形成空洞,发生骨质疏松和相关骨病。 因此,破骨细胞被称为人体骨骼的“清洁工”。 3、骨的重建 骨重建也叫骨形成和骨生长,就是在被清除的骨组织部位重新生长新骨,即把破骨细胞工作清理留下的空洞进行“修补”、“填平”,恢复其原样,保持骨的健康和生理功能。 骨的重建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 重建第一步: 由复合型粘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医学上称为骨的有机质)在成骨细胞的作用下,在凹陷空洞处形成一种半透明、柔软有弹性、带负电性、呈软骨样、类似骨骼的组织,医学上称为“类骨质”“负电分子平台”,俗称“骨骼框架”,被喻为“钢筋水泥”、钙的“房子”等。 重建第二步: “类骨质”形成后,成骨细胞在“类骨质”中分泌磷酸盐。重建第三步:在磷酸盐的亲和作用和“类骨质”的负电吸引作用下,钙、镁、磷等矿物质正电分子(医学上称为无机质)进入“类骨质”,完成矿化,使柔软的“类骨质”变得坚硬,一个完整的新骨组织重新生长完成。因此成骨细胞被称为人体骨骼的“建筑工”。完成一个骨重建过程,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老年人则需要4个月左右。 4、什么是骨量平衡? 骨量平衡即骨的清除与修补平衡。 成骨细胞把破骨细胞清理留下的凹陷和空洞刚好“修补填平”,成骨量等于吸收量,为骨平衡。即可保持骨骼健康。“修补填充”凹陷空洞的成骨量少于吸收量,为负平衡。即会发生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退行性骨病。 “修补填充”凹陷空洞的成骨量多于吸收量,为正平衡。这一现象只出现于青少年生长期。 5、不能及时完成骨重建会有什么危害? 一旦复合骨胶原营养不足,成骨细胞将因缺乏复合型粘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的营养物质条件而无法分化、增殖,将不能开展合成“类骨质”、分泌磷酸盐的重建工作。被破骨细胞清理后留下的凹陷和空洞将得不到“修补”,空洞将一直存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化、衰退的旧骨组织被破骨细胞吸收清除的速度越来越快,更多新的空洞形成,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退行性骨病开始发生,引起周身骨痛、腰痛、背痛、颈椎痛、关节疼痛、浑身乏力、疼痛难忍、关节肿大、僵痛、行动艰难、胸闷气短、手脚打颤、股骨头坏死、睡眠、肠胃功能紊乱等症状。致密健康的骨骼千疮百孔,大面积骨骼断裂,土崩瓦解,骨脆性增加,抗震、抗压能力急剧下降,卧床不能行走,骨折一触即发。 6、已经退变的骨骼需要多久才能恢复? 根据骨代谢生命周期,服用复合骨胶原产品,要使已经产生退变的骨骼有所改善或者遏制其发展,需要3~4个月,让骨骼得到重新生长和恢复至骨量增加,需要6~8个月,让严重病变的骨骼重新更换,则需要4年以上,因为松质骨的更换周期为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