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话五行之秦汉五行》

 野之老 2017-05-30
到了秦汉时期,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空前强大的哲学思想潮流,并影响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道德、自然科学等等的各个方面。

驺衍所倡导的五德终始和五行生克理论,在《吕氏春秋》和秦始皇那里得到了回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的:“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重点必须说说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千古中医的那部开山鼻祖之作———《黄帝内经》了。《黄帝内经》不仅用五行解释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且还以此揭示了同一所谓内部及各事物之间的结构与生克关系。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此中之“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
而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则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关于五行生胜,《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是使)高者仰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即有保持整体平衡的功能。
而关于五行复胜,《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则说:“(是使)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之“五行观”则具有神学理性的特点,此也是对“天人关系”较为粗糙的比附了。其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说:“天有五行……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中、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董仲舒这番对普遍法则的进一步固定化演化,终使得其被后世之谶纬神学所广泛引用。正如《白虎通义-五行》中所说的:“五行者……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直至汉末的刘熙,才改变了这一状况!其在《释名》里说:“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而杨泉所著的《物理论》,则在既往“元气论”之思想体系中,容纳了五行思想。其中曰:“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此对“水”的功能作了充分的评价。而之所以说“所以立天地者”是水,那是因为“水土之气,升而为天……夫地有形而天无体。譬如灰焉,烟在上而灰在下也。”此乃以五行为五气,认为天地是由水、土等气构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