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肾 (一)肾的生理功能 1.肾主伎巧 《内经》说:“肾者……伎巧出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气实,则齿更发长。” 2.肾主藏精 (指生殖系统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内经》说:“肾为生身之本。”“两精相搏,合而成形。”“肾为元阴元阳之府。” 3.肾主水 (相当于泌尿系统及部分消化系统功能) 《内经》说:“肾主五液。”“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4.肾主纳气 《内经》说:“肾主纳气。” 5.肾主命火 (相火) 肾主水藏精,又主命门之火,肾阳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力量,故把肾阳称为命门之火。 6.其华在发 7.开窍于耳及二阴 《内经》说:“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从上述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肾与西医的生殖、泌尿、内分泌 (如肾上腺、垂体、性腺、甲状腺等)、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系统都有关。在临床上,上述各系统的一部分疾病可以用治肾的方法治疗。此外,如骨骼、牙齿等疾患也可以考虑从肾施治,如骨折常用补肾药物能促进断骨的愈合。都是根据“肾主骨”和“齿为骨之余”的理论而来的。 (二)肾病证治 1.肾气虚弱 [症状] 小便频数而清,甚则小便失禁,夜尿多,腰酸或脊软,遗精早泄,尿后余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慢性肾炎,尿崩症,小便失禁,小儿遗尿,性神经官能症,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可见此证。 [病机] 多因久病体虚,年老衰弱,或先天不足,以致肾气虚弱。 [治法] 固摄肾气。 [方药] 【大补元煎】加减。尿多或小便失禁用【缩泉丸】。遗精、早泄用【固精丸】。 2.肾不纳气 [症状] 短气喘促,动后喘甚,吸气更为困难,声低气怯,咳逆,汗出怕冷,面部虚浮,苔淡白,脉细无力。多见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病机] 劳伤肾气,或是久病气虚,气不归元,气少即产生阳虚,由肾阳虚而影响到肺的呼吸功能。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人参胡桃汤】加减。 阳虚哮喘的,用【金匮肾气丸】加胡桃肉、五味子。若出现命门火衰不纳气的,用成药【黑锡丹】。 3.肾阳不振 (指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的表现) [症状] 畏寒,手足不温,精神不振,大便稀,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浮或迟沉无力为主证。或有面色暗淡,发易脱落,气短而喘,耳鸣耳聋,牙齿动摇,腰膝酸软,尿少浮肿,或夜多小便,自汗等症。若命门火衰,可出现阳痿、滑精、慢性腹泻、四肢冷,或气短气喘而汗出,尺脉弱沉细迟等。可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性神经衰弱,慢性肾炎等病。 [病机] 肾气不足,肾阳虚则全身阳气也虚,故四肢冷,阳痿,滑精。 [治法] 宜温补肾阳。 [方药]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若命门火衰用【四神丸】加减,若气短气喘用【黑锡丹】。 4.肾阴不足 1)阴血不足 [症状] 以牙齿动摇,失眠,傍晚口干,腰膝酸痛,遗精,舌红干,脉细数为主。或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五心烦热,盗汗,胫骨痛,足跟痛,舌有剥苔等症。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神经衰弱、结核病、糖尿病、乳糜尿、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病机] 肾阴虚,津液不足,肾火旺盛。 [治法] 宜滋养肾阴。 [方药] 用【六味地黄丸】。 2)阴虚火旺 [症状] 在肾阴虚证候基础上,若兼颧红唇赤,性欲亢进,小便短赤,夜半口干甚,脉数或弦细数等症。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红斑狼疮等可见此证。 [病机] 阴虚甚则虚火旺。 [治法] 宜滋阴降火。 [方药] 用【知柏地黄丸】。 (三)肾病兼证(肾与膀胱) 《内经》说:“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诸病源候论》:“津液之余者,人胞则为小便。” 因肾主水液,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不化,也能影响膀胱气化,这是膀胱虚证的主要病机。至于膀胱实热病证,则由他脏移热所致,或本腑湿热蕴结而成。 1、膀胱虚寒证 [症状] 小便频数,淋漓不尽,或遗尿,舌淡苔润,脉沉细。 [治法] 固摄肾气。 [方药] 用【桑螵蛸散】之类。 2、膀胱实热证 [症状] 小便短赤不利,尿色黄赤,或浑浊不清,尿时茎中(阴道)热痛,甚则淋沥不畅,或见脓血沙石,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用【八正散】之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