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夏朝,阴阳学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连山》一书中就出现了阴爻和阳爻这两个最基本的爻。阴阳学说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根据阴阳来进行划分。 明亮的、炎热的、向上的、稀薄的、刚强的、运动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具有以上特点的万物主要由阳气组成; 黑暗的、寒冷的、向下的、浓稠的、柔软的、安静的都属于阴的范畴,具有以上特点的万物主要由阴气组成。 因此,阴气和阳气之间的相互运动和相互影响,是一切事物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实质。这样看来,阴阳变化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先民发现了大自然中的阴阳规律,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阴阳学说,最后应用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阴阳学说不仅仅是算命术的理论基础,在哲学、中医学、建筑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 阴阳对立。 阴与阳在本质上是相反的、矛盾的、对立的。事物存在着阴阳属性,因此拥有不同阴阳属性的事物也是对立的。比如乾阳与坤阴,再比如向下的、柔软的水和向上的、明亮的火。 阴阳交感互根。 阴与阳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只有存在阳气,就必然存在阴气,不存在绝对的阳,也不存在绝对的阴。阳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帮助阴气,阴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帮助阳气。 阴阳平衡。 万事万物都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宇宙中的阴阳两气也在不断地变化。根据阴阳对立,在阳气和阴气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就会出现阴气和阳气此消彼长的情况。而再根据阴阳交感互根,阴气和阳气互相帮助互相消耗,也会出现阴气和阳气同时消长的情况。阴阳两气的共同变化,在本质上为了达到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气和阳气也能够互相进行转化。根据阴阳交感互根,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由阴气和阳气组成,事物内部也存在阴气和阳气。当阴气占上风时,事物就表现为阴属性,当阳气占上风时,事物就表现为阳属性。阴气和阳气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因此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着消长变化。当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导致原本居于次位的阴阳之气成为主位,使得事物的阴阳属性发生变化。这就是“物极必反”。黑夜白昼、四季交替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阴阴交感互根阴阳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