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

 风临酒把2 2017-05-31

在我的理论中王熙凤的原型应该是天启年间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关于这一点我有非常深刻的论述,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红楼梦》的作者和批书人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呢?他们认识不认识魏忠贤呢?有一条批语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出现在第二十二回里:

    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戚蒙庚双:写得周到,想得奇趣,实是必真有之。〗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批语里提到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指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说当年魏忠贤点戏的时候脂砚斋这位批书人曾经在一旁帮着执笔写下的戏名吗?而且因为时间过去的得太,所以脂砚斋才非常感慨已经没有人知道此事了,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这意味着这个脂砚斋应该在天启朝的时候怎么也得十岁以上了,如果还要考虑到他执笔,这是不是说明他应该不止十几岁,这样算来脂砚斋应该至少生于1610年以前。这条批语写于1700左右,也就是说这个批书人在写这条批语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九十多岁了,搞不好得一百岁,这似乎显得有些太大了,古人活这么大可不容易,不然为什么会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呢?而且这么老的人还要看书、写批语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这个猜测显得不太合理再说魏忠贤点戏需要别人在一旁写下来所点的戏的名单吗?感觉也没有这个必要吧?在第十一回里就有凤姐点戏的描写:

尤氏叫拿戏单来,让凤姐儿点戏,凤姐儿说道:“亲家太太和太太们在这里,我如何敢点。”邢夫人王夫人说道:“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

我们发现凤姐点戏的时候根本不用有人在一边用笔记下来,凤姐对戏单上这些字还是认识的。那“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吗?也许是指凤姐点戏这个情节是脂砚斋执笔写的,而到了1700年的时候知道这个的人已经都死得差不多了,所以脂砚斋显得很感慨应该说这个说法是讲得通的,这也意味着《红楼梦》的创作应该不是一个人参与,这似乎颠覆了我们一贯的印象,不是说作者是曹雪芹吗?怎么还有别人?脂砚斋怎么也加入了呢?难怪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里居然提到“一脂一芹”,脂砚斋将自己与雪芹并提,足见其重要性,说明他肯定参与了创作的过程。在第一回里提到: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并没有提到曹雪芹是作者,而只是说他进行过披阅增删这是怎么回事呢?《红楼梦》是一部隐写的明末历史,修这样一部结构如此复杂的、内容如此丰富史书一个人的智慧似乎是远远不够的,这让我想起了清初的庄廷鑨“明史案”当年庄廷鑨双目失明,然而他身残志坚,想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作法,决定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希望自己的大名可以流芳百世呢,感觉他的名利心太重了,这才是庄家招祸的根本原因。他先是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撰的《明史》,然后他邀请了江浙名士茅元铭、吴之铭、吴之镕、张隽、严云起、唐元桉等十五、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大家发现没有?庄廷鑨修这部《明史》不是他自己写的,因为他是个瞎子写不了,他是花钱请的一帮文人一起完成的,而且他找到的这些人也只是补写了明末的内容,他家为此投了不少钱;如此看来《红楼梦》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也有很可能是类似的方式,几个人一起完成的,如果也按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来算那投资相当巨大!因《红楼梦》按全书来算应该近百万字,就算千字十两银子也得要七八万两呢!绝非普通人可以出得起的,说明肯定有钱人肯出这笔巨资,除非是这些人自愿花十年的时间进行五次工作量相当大的增删,这些推测能够让我们对此书的创作过程有进一步的推测和理解,所以“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这条批语也许为我们提供了多人共同创作的证据,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中会有很多地方的方言的原因,有人研究发现书中出现了山东方言、江苏南通如皋方言、南京方言、苏州方言、北京话、湖南方言、扬州方言、西话、胶东土话等,说明参加创作的人来自五湖四海。雪芹也许就象是“明史案”中庄廷鑨的角色,他可能负责出钱组织人进行创作,或者有人出钱他主笔,也许他是早本的作者,之后在他的带领下对此书进行了极大的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