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焚书坑儒算不算泯灭中华文化?

 小天使_ag 2017-05-31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这个“焚书坑儒”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严重,后世因为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开始污始皇帝,随后影响后世……

回到历史现场,通过当时的历史记载和相关文物佐证,我们会发现始皇帝“焚书”烧的《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等书籍,烧的书并没有宣传的这么严重。他挖坑埋的也不是儒家的人,这都是汉武帝宣传的效果,他实际上埋的是那帮骗他的方士(以长生不老的理由,骗秦始皇修仙、炼丹以获得利益的人)。

一切污蔑始皇帝的事件,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

1、汉武帝之前推崇始皇帝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算是同辈人,他终身崇敬秦始皇,因此他的西汉从领土、人民、制度,一直到意识形态都全面继承,自视为秦始皇的继承人。他临时之前,怕自己走后,没人看好自己的偶像陵墓,还专门发了一个诏书,表明自己对于伟人的态度。

诏书见于《史记.高祖本纪》,摘要如下“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其中,楚隐王陈涉是发动大泽乡起义的陈胜,他同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一样设置十户的守墓人。魏公子无忌不是帝王,是刘邦所景仰的游侠世界的偶像,他的陵墓被设置五户守墓人。至于秦始皇,待遇远远高于其他人,二十户的守墓人。

从刘邦对秦始皇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明显地表达出自己对秦王朝和秦始皇的格外尊重,丝毫没有不敬和傲慢。从他开始一直到文景之治,尊重六国故王、尊重秦王朝和始皇帝的风气依旧,丑化秦始皇的土壤和条件也不存在。

与此相印证,西汉初年,政府多次议论和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对秦的政治和政策批评很多,但是从没出现对秦始皇的人生攻击和故事丑化。在至今流传的西汉初年的政论文献,比如汉初贾山的《至言》,文帝时代著名争论家贾谊的《新书》中,都没有这一类的故事。

2、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一个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时代精神和历史时态上来说,之前的一个时代是由秦朝末年以来的后战国时代,现在汉武帝要开启第二次统一的帝国时代。在这场历史变革时期,汉武帝需要一次意识形态上的大革命,需要根据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新的思想认知。

在这次意识形态的革命中,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目的是要呼应这次变革,用儒家思想取代自秦代以来一直占据思想主流地位的法家和道家思想。武帝政府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否认汉王朝是秦王朝的继承者的认知,宣称汉王朝是革了秦朝的命。秦王朝的天命是水,汉王朝是土,土水不相容。

因此,武帝政府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对外政策等基本国策国政做出大变革,废除建国以来一直使用的秦代历法,将服饰旗帜的颜色由黑色改成黄色,度量衡所使用的吉祥数也由秦定的六改为五……整个社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场大变革中,汉代人对秦始皇的看法和评价发生根本的变化。他逐渐由伟人变为暴君,历史地位由立功者变为有罪人。时代的大势之下,对于秦始皇的个人攻击被解禁,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得到鼓励,修改秦的历史、编造秦始皇的丑闻的历史条件成熟。

“焚书坑儒”泯灭“中华文化”。

这个定位“太重了”。“中华文化”历尽沧桑,经历多多,一个具有“智慧”的文化。被意识形态的“政治”泯灭。那是“不可能”的。

第一,政治是多变的。没有那个能量,损失的不会是文化,而是这种文化的皮毛(书籍和民心)。

第二,“焚书坑儒”仅是代表,当权人的政治倾向和他的无奈。

“焚书坑儒”不能“泯灭”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智慧精髓。仅是表明“中华文化”是“打不烂”,“摧不夸”,“磨不灭”的智慧文化。

智慧的“中华文化”是伟大“中华民族”的骄傲。

焚书坑儒,只是秦始皇为了维护新兴的大秦国家政权的稳固,不得不对破坏国家稳定,否定大秦帝国的正当合理性的反动的,敌对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所宣扬的反动,敌对思想而采取的必要的措施而已,是中华文化走向进步发展得典型体现,被泯灭的,被抛弃的,都是腐朽没落的东西

中华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可以接受中华文化内部不同观点派别的竞争和道竞天则吗? 文化艺术只是点缀基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上的花花草草。文化和生命一样,都会经过生存竞争发展和衰落。适应当时环境需要的文化会得到发展,如法家兵家儒家,不能适应当时环境需要的文化会衰败退出历史舞台,如墨子。被焚掉的书坑掉的儒是中华文化曾经出现过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华文化。秦始皇建立了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一统格局,还有朝代政策中法家为骨,儒家为皮的特点被一直继承下来。

焚书焚的是鼓吹封建思想,复辟礼治、人治社会的书,战国时代中国主流诸侯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封建思想已经不得民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却还在鼓吹礼治,《老子》当中有“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可见礼治是被先贤深刻批判的。这里的“礼”不是我们心中那种自然的“礼”,而是愈演愈烈的私“礼”。

拿当下举例,各朝各代开国之初,都崇尚简朴,官吏之间严谨请客送礼,民间也移风易俗,禁止铺张浪费。但是随着统治的稳定,社会风气就开始转变,礼尚往来相互攀比,小到婚丧嫁娶随份子,大到项目招标,人事管理。从民间到官府,礼借着感情联络亲情维系的理由大行其道~。

王朝从兴起到腐败,再到灭亡。这个怪圈是谁推动的?利益集团,他们鼓吹礼治,鼓吹私情大于法律,这个原理西方也是一样的,他们为什么鼓吹自由主义?鼓吹私人的利益不可侵犯?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西方自由主义也走到末路了。

二中国的先贤早在两千年前就深刻的揭示了公理大于私情的道理,战国时代他们大力推动法治,宣扬公理,那个时代成了天下为公的时代,布衣驰骛的时代。

旧贵族利益集团,他们反对法治鼓吹礼治得有理论基础啊,这基础就是一部分诗书,秦国要彻底推行法治就必须控制这些言论,现在我们国家允许你私人的学校里用自己的教材吗?你用一个台湾版本的教科书,看看行不行?

儒家是鼓吹复辟礼治的主要学派,他们当然要反对了,但是当时他们也没办法,后来直到汉武帝儒术独尊以后,他们才开始在官方舆论中疯狂批判、诋毁当时的焚书事件。而坑杀的几个骗取经费的术士也被编造成儒生,放大鼓吹了几千年。他们这么骂秦始皇,其实他们最恨的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法治!

焚书的代价太大了,导致汉初只能去记录能够背诵的章节造成了断代,甚至间接造成我们对战国历史的印象还不如春秋。坑儒那就太抬举儒生们了,空谈误国,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太高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如法墨二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