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道医五臓概要!

 为什么73 2017-06-02
2017-06-02 




五臓,是肾、肝、心、脾、肺的合称,共为五臓。道医学研究和把握生命的真相而论五臓,慧观其“藏于内的相”和“形于外的场”。


从本因、内因、外因这个三因中,以精、炁、神这三种先天有质无形的物质而论。高度重视“无之以为用”的精、炁、神这个根本,并且兼容“有之以为利”而有质有形的五臓器官。以“无形有质”统领“有形有质”,同步进行研究,无形决定着有形,以先天无形统帅后天有形,这就是道医学的灵魂之所在。

    

五臓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是在道医学中是从先天系统论证入手而进入后天系统。心臓的生理功能虽然对形体起着主宰的作用,但是道医学仍然依照精、炁、神这三种先天无形物质的“为用”,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进行阐释,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以先天肾水为本,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睥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进行揭示,在这个整体框架下,还存在着阳生阳,阴生阴,以及阴阳互制,构成复杂而系统的生理制机。探讨五臓及其相互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从而形成道医学的藏象学说。


一、肾臓


有质有形的肾藏于腰部的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枚;无形有质的肾,在慧观时其场性同样在平面场上居于内下方。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后天卦序的排列,一直将上南下备左东右西,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定为绘画原则的原因,这一点与西方文化的外求适应同步法完全不同。因为中图文化诞生于修身慧观内视,注重的是万物的本质所在,所观察的是人体场性的排序,然后再延用于万物之中。无形有质的肾与有质有形的肾,在人体内的位移性并不大,故近代智观学者并无太大的歧意提出来。无形有质的肾,道医学中又将其称之为“内肾”,内肾者,两仪之象,两者中间有气脉连环,是我真精,内藏赤白二炁,在母腹中未有此身时,即先生有此穴,因为此穴,始生此身。左侧一枚又单称为“肾”,右侧一枚又称之为“命”,又称之为左玄肾门,右牝命门,中间是网状结构连络体,形似球状,为人体生炁之府。肾属北方水,于卦属坎。慧观能够进入其中,形似两只玄鹿,其中各有一位体元,非恒名为“玄”和“冥”,字之曰“育婴”主持化气生精。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这两位体元,主诸穴之炁以及臓液之生源,外成两耳和百津液的生成。左肾属壬,右肾属癸,在时辰为子亥。

    

天之在我者德也,德一能量进人人体即变为气,又谓之天之生我流气,德一能量光变气,气化精,谓之精,精气往来互变,是体元神在其中主持的作用。故有“精气往来为之神”之说。这个“为之”并非“谓之”。现代人常错误解释,而否定体元的客观存在性和功用。


肾中之体元神分别主情志中的恐与惊和智德能量的先天后天转换运用。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臓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主分水气灌注一身,如树之有根,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如守之则存,用之则竭。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与惊;在气为吹;在液为唾;在形为骨。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为肝之母,为肺之子。慧观中的肾宫内,存在着碧紫黄白绿青赤苍八种色炁的能量,这属于北方八天全息能量场在人体内的对应全息映象。常人则由于后天智能的屏蔽性,无法呈现出来。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在水液代谢方面亦直接棚关,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1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臧之本,精之处也。”

    



道医学把握生命真相中的根本精、炁、神三元,生命在各级休元的主持下,生精化气和化气生精。所以,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要弄懂生命中什么是“先天之精”,就必须首先了解生命的发育过程。道医学依据精炁神往生命中的不同变化阶段,而将生命分为先天后天转化的阶段。生命一旦步入青年养志阶段,也就是生命完整地进入了后天时期。所以,人体内在的先天之精,包含着女性14岁、男性16岁之前所积累形成的精。这个精,又称之为元精,又称之为元炁。

    

生命从父母处获得的先天原始祖炁是24铢,为一两之数(铢是古代计量单位,24铢等于16两制汁量称中的一两)。这个先天之精是直接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以及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胎儿通过自身完全敞开的百会囟门和会阴穴“无为而为”,同步直接吸收的天德地气。


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是《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胎儿出生后称之为婴儿,后天智识未开,体内的先天系统并未开始被屏蔽,仍为先天。1至3岁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直接从天地中自动获取天德地气能量,生长元炁64铢,而生成一阳之象,构成复卦的卦象模式。生长至5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获取天德地气能量,就又增长元炁64铢(2.666两),而生成二阳,构成临卦之卦象模式。生长至八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德地气中获取能量,就又增长元炁六十四铢,而生成三阳,构成泰卦之卦象模式。

    


8岁时虽然乳牙已经更换成恒牙,昭示着生命的先天系统已经开始全面向后天转换,进入了先天向后天全而转换的阶段。但是主动从天地中获取能量的机制仍然没有完全备屏蔽。生命生长至10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获取天德地气,就又增长元炁64铢,而生成四阳,构成大壮卦之卦象模式。生长至13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获取天德地气能量,又增长元炁64铢,再而生成五阳,构成夬卦之卦象模式。生长至16岁(男),始过身体内的先大生理机制从天地中获取天德地气能量,又增长元炁64铢,而生成六阳,构成为乾卦之卦象模式。

    

男性生长至l6岁,女性14岁,共获得天镶地气360铢正炁,其中均含父母先天所赋矛的24铢祖炁。共计为384四铢,每两是24铢,刚好是一斤之数(古度量制16两为一斤),发育至此,周天数足,精炁神俱足。这是一个生命发展规律的共性,其中当然也有例外的特殊性存在。

    

人在此年龄阶段,人体内环境中的先天生理机制的功能尚未被后天生理机制所完全取代,库储未被各生理系统的正常需求所调用,未被体内五阴神产生的悄志所消耗。而且下方元精未漏,没有转化为后天浊精,精炁充实,这就是人体内的先天元精。

    

凡超出此年龄阶段的生理指标者,女子月经一开始,男子遗精一发生,就标志糟生命已经完全脱离自己的先天阶段而完全进入后天阶段。身内所储存的先天之炁即开始渗漏,被智识所耗用和被天地外环境所反夺,也就是精、炁、神的质元数量和质量都将出现低于先天生理乾健平均正常值,没有达到此平均正常值时,都必须修爻补漏,回归到这一阶段的生理指标,才能真正修身修真,复返性命之先天。

    

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后天的呼吸和消化生理功能启动,在这些具有后天功能属性的器官组织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一方面来源于经口腔摄入的饮食,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另一方面通过呼吸空气中的清气,以及其中徽量的天德地气,转化为宗气。


其次则是臓腑生理活劫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富余部分,通过经气的反馈传导而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肾者主水,受五臓六府之精而藏之”之说。但是这种富余反馈储藏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多见,对于不善养生和修身者而言,更普遍的现象都只是不断调用消耗先天之精。所以女子49岁而天癸绝,男子64岁而浊精枯,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还有那些提前天癸绝、浊精枯者,则更是透支型的寅吃卯粮所致。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渊虽然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产生的源泉和动力,而“先天之精”的损耗又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只有开源节流,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鬃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臓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这一段论述,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在出生以后,一方面通过自身尚未被屏蔽的先天三元系统,使“先天之精”不断地得到充实。另一方而通过逐步开启发育成熟的后天系统,生成“后天之精”,减少对先天之精储备的提前损耗。从而使肾中的精气逐渐充盛起来,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就就产生精子,女子就按期排卵、月经来潮,性腺的发育渐趋成熟,具备了生殉能力,人也进入了青春期。

    


此后,随着肾中储备的精气备后天不断消耗,而且后天之精的补充入不敷出,就必定会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性腺亦逐渐衰退,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中年而转入老年。只有少数善于养生者和修身修真者,才能延缓和改变这种普遍的规律性,成为自己生命的真主人。其次,《黄帝内经》也明确地指出了以齿、骨、发的生长状况,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哀的标志,亦即作为判断机怵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标志。这些指标,至今仍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此外,由于较全面地阐明了,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因此,对于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机能低下和防止衰老等,均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肾中所储备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对机体各个臓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机体各个臓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临床中主要是论其质元,又名为肾水肾火,玄阳牝阴。其中的物元则可以慧观到灵龟与灵蛇藏于“昔肌”之中,但是体元的玄和冥则在肾官之内。肾中的阴阳是机体各臓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臓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这种相对平衡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能形成肾阴虚或肾阳虚,出现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肾阴虚症候,或是出现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萎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和水肿等肾阳虚的症候。

    

由于肾阴和肾阳是各臓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它各臓的阴阳失调。如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称作“水不涵木”,可出现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心失肾阴的上承,则可引起心火上炎,或导致心肾阴虚;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则可出现咽燥、干咳、潮热、升火等肺肾阴虚之证;脾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之证:心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心悸、脉迟、汗出、肢冷、气短等心肾阳虚之证。反之,其它各臓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这即是“久病及肾”的理论依据。

    

由于肾阴和肾阳,均是以肾中精气为其物质基础的,肾的阴虚或阳虚,实质上均是肾中质元精气透支而不足、物元活力下降、体元营养不良的表现形式。所以肾阴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累及肾阴,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阳损及阴”。

    

此外,还需加以说的是,肾中精气亏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条件下,肾中精气虽已亏损,但其阴阳失调的状况,却又不很明显,因而称作肾中精气亏损,或可分别称为肾精不足和肾气虚。

    

(2)主水。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藏,主津液。”老子所提出的“上善治水”方法论,即是对生命中无形有质之水和有质有形之水的最佳治理办法。肾主水液,包括着对无形有质之水和有质有形之水的共理,而不能仅从有质有形之水中单向解析。但是,无形有质之水又常是与有质有形之水相伴而显。例如,人体内的“天一生水”,生出的是无形有质之水,它却是与脑脊液相伴出现,与脑脊液在硬脑膜下腔和硬脊膜腔内的有质有形的脑脊液相伴而循环,在到达脊髓在腰区的终池以后析出,进入骶骨之中。七岁之前,由于天门之穴未关闭,天德能量能够直入其中,而且腰椎内的终池和骶骨位置非常接近,这种无形有质的水就能够极其顺利地析出,进入骶骨内储存。并且,由于会阴这个地窍也未关闭,地气也会经会阴穴进入昔肌的老、中、小三窍,通过内传输经脉而逆上进入骶骨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骨骼的变化,脊髓终池不断升高,与骶骨的距离加大,再加上百会穴和会阴穴的完全闭合,16岁以后这种无形有质之水的生成即会终止。如果人们不能通过以德的品格和能量进行修身,重新开启体表的户牖,疏通经与脉,逆向性地重新联接起骶骨腔与脊髓终池,那么就只能耗尽骶骨内的有限储备,走向衰亡。

   

肾,主分水气而灌注一身。这“分”就是指无形有质之水的能量态和有质有形之水的物质态。例如华池在舌,无形有质之水在舌内出而生津,名为玉泉。一个“活”字的象形表意,就非常完美地表述了舌下生津的真义。

    

而有质有形之水,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肾中无形有质的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有质有形之水、津液的代谢,肺、脾等内臓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无形有质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说肾主水液。如果肾中无形有质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则既可引起关门不利,小便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又可引起气不化水,而发生小便消长、尿量大量增多等病理现象。

    

(3)主纳气。纳,即固摄、受纳、收藏、给予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中无形有质的精气,对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具有亲和性,析出气中的无形有质成分和有质有形中的清新成分,能够固摄其清,受纳收减其质,并且给予动力能量,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才能全面完成,《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就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从理论上来说,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达于肾。如《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修身学则更深远地指出:“圣人息之踵”。这都是指在肾中无形有质的元精作用下,呼吸清气中的无形有质的能量,应当达到的区域和位置。而肺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则只是其中有形配合无形的现象。清气中无形有质的能量,是否能够直人肾和肝,以及下达于踵,则有赖于肾纳气作用的盛衰和强弱。肾为肺子,子强则母健。


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这即称为“肾不纳气”。

   

2
肾的在志、在液、在形和在窍

    

(1)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恐这一情志活动的生成,主要由肾内的阴性体元,非恒名为“浊精”的所主持生成。恐既有内在精气的浊邪变化,同时也存在着外在的毒素与异常情志表现生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或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惊恐属肾,这种情志的双重物质,能够通过隐显物元传输系统迅速作用于心神,被心中的阴性体元识神所接受,并且产生相关的伤损性反应。心主神明,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素问·举痛论》说的:“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恐和惊的刺激,对机体的气机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天下”,是指人在恐惧的状态中,肾中精气所直接调控经理的上焦,出现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热至遗尿。“惊则气乱”,是指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的现象。如《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2)在液为唾。《难经·三十四礁》说肾液为唾。唾为门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叶,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所以古代导引、养生家,以及修身修真者皆养成以舌尖抵上腭的修持习惯,待津唾满几后,内观返视而缓缓咽之,滴注于下丹田炉鼎之内,以养肾精,以促肾精的不断升腾。但是唾与脾胃亦有关,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说:“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

   

(3)在形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中无形有质的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中精气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7岁之前,人体内骨髓中的精气最充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天向后天的转化,全身骨骼内的精气才开始逐步向肾内集中,以供生命的后天系统所调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内精气的充足性,从骨骼的坚实、柔韧弹性中可以作出鉴别。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经指出:“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中的弱其志,就在于淡化、消除身中五阴体元的情志活动干枕。强其骨,则是以无形有质的肾精,全面充实骨髓。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肾“其充在骨”,都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肾主身之骨髓。”老子曾说:“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在小儿的发育过程中,精气充实与否是其中的关键,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都与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关。

    

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这三者均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是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及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骨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灵兰秘典论》说的“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实际上也是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对于大脑中的智能强弱具有支撑、扶养作用。肾在五德中主智德的盛衰。如果不注意五德品格的培养,主动吸收天地中的智德能量以养肾精。却过早、过于盲目地开发孩子们的后天智能,造成肾精的超前、过量的支出,不能濡养髓海支撑智力功能,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则会缺乏技巧、没有科学创造力而终生碌碌无为。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乐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病损、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患疾,甚至早期脱落。此外,由于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因此,牙齿的某些病变,也与手足阳明经,肠与胃的生理功能失调有关。

    

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藏精,故说:“其华在发”。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而且亦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故称“发为血之余”。青壮年时,由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一般说来,这是正常规律。但临床所见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者,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

    

(4)在窍为耳及二阴。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的精气充盈,髓海得养,耳内的精炁神充足,活力旺盛,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例如7岁前的儿童,由于肾在双耳中的附神“清灵”和“静根”这两个体元,尚未被屏蔽,他们常能听闻无为之音。但是在7岁以后这种能力就会消失。只有修身者在肾精充实以后,才能清除屏蔽性,恢复这种机能。成人只有非恒名为空闲(字幽田)的体元主持耳的功能。故《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反之,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可见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人到老年,肾中精气多见衰退,听力每多减遇。故说肾开窍于耳。

    

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在内五气的平衡化生中,肾气必须推向膀胱,才能更好地转入肝内。肾内无形有质的精气,主要是通过内在的气脉道通向传输至少腹之中的膀胱以及阴硚、冲脉等处,再经内经脉传输开来。


无形有质的肾精,具备荣于中焦,卫于下焦的生理功能,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精的不足与气化功能失常,以及传输阻滞有关。至于人的生殖功能,亦为肾中精气所主,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赘述。粪便的排泄,本来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主要由七魄中的伏矢司理,但在能量的供给中,仍然与肾精的供能和气化的强弱有关,如肾阴小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故说肾开窍于二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