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缺次新剖析:新开板的正海生物 能否创造“再生”奇迹?

 高处不胜寒676 2017-06-03

稀缺次新剖析:新开板的正海生物 能否创造“再生”奇迹?

经过连续的杀跌之后昨日午后次新终于迎来一小波反弹行情,昨晚深夜IPO家数从7家减少为4家,IPO发行速度大幅放缓,次新板块再迎利好。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看到近期新开板新股却两极分化很严重,这其中既有杭州园林、寿仙谷这样的妖股,也有展鹏科技、韦尔股份这样开板后狂跌不止的。但是不管怎么波动,都阻挡不了市场对标的稀缺性的渴求。

昨日开板的新股里就有这样一只新股——正海生物,因业务是生物再生材料而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支持,虽然今日走势偏弱,但从盘后龙虎榜来看还是有超千万资金接盘买入。

正海生物,字如其名,正海集团旗下企业,集团下属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就是曾被爆炒的稀土永磁概念股——正海磁材。公司从事的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则属于医用材料中的高端新型产品,好于我们接触较多的金属、陶瓷等材料。医疗行业中高端的业务再叠加公司超高的毛利,在IPO新股质地普遍一般的情况下实在难能可贵。那么公司的情况究竟如何?且看海豚为您深度剖析!

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口腔修复膜、生物膜等软组织修复材料以及骨修复材料等硬组织修复材料。目前拥有产能口腔修复膜产能8.7万片、生物膜产能3.6万片,骨修复材料产能2.4万瓶。此次募投项目建设周期为1.5年,达产后将新增产能口腔修复膜8万片,生物膜3万片以及骨修复材料4万瓶。

生物再生材料:究竟有多高端?

稀缺次新剖析:新开板的正海生物 能否创造“再生”奇迹?

(绿色为公司所处行业)

生物再生材料为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主要用于人体创伤修复以及组织再生,应用场景主要为三甲医院的外科手术。再生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医用材,是生物医学材料未来的发展发展方向,近年来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

目前已经上市的生物再生产品主要有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口腔修复膜等。其中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适用于颅脑、脊柱损伤,脑、脊柱肿瘤术后,脑出血术后,在神经外科的手术中对硬脑膜修补材料需求很大,估计颅脑修复膜市场每年的潜在需求量超过5亿元。口腔修复膜可以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的修复,适用于扁平苔藓、口腔黏膜白斑等常见口腔粘膜疾病,保守估计整体市场容量在200亿元左右。此外国产的骨修复材料、人工角膜材料也已在2015年和2016年先后上市,预计将成为新的行业热点。

公司毛利保持90%以上 业绩保持稳步增长

2016年营收为1.5万亿,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9.6%;净利润为4547.01万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6.23%;毛利率高于同业,近三年公司毛利率均保持在92%以上。而净利率则从2012年的14%提升至了2016年的30%以上。

公司分别于 2007 年、2009年取得口腔修复膜、生物膜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并投放市场实现销售收入。目前,口腔修复膜、生物膜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营收占比分别为48.82%、46.33%。且产能利用率分别高达106.11%、99.43%。

2015 年 3 月,公司取得骨修复材料《医疗器械注册证》,在硬组织修复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于2015 年、 2016 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 145.29 万、 688.37 万元。

公司主要原材料有牛源动物组织(牛源皮肤组织、牛骨等)、化学试剂(灭藻剂、阻垢剂)、包装材料等。客户为医院(三甲、三乙以及部分二甲医院)及医学美容整形机构,涉及科室有口腔科、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等。目前已得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西、上海长征医院等诸多国内多家知名三甲医院的认可与使用。

销售模式方面,公司采取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直销占比从2014的52.7%下降至2016年的39.09%。

实控人秘波海坐拥两家上市公司 业务范围涉及极广

公司实际控制人秘波海,直接持有公司56.70%的股份,此外还通过嘉兴正海间接拥有公司4.50%的表决权。值得一提的是秘波海也是正海磁材的实控人,其也成为创业板第一位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其掌控的正海集团前身为正海电子网板股份有限公司,脱胎于国企,业务范围涉及稀土永磁、电子信息、汽车内饰、生物医用材料、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典当金融、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其旗下还有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正海合泰。

稀缺次新剖析:新开板的正海生物 能否创造“再生”奇迹?

冠昊生物业绩增长天花板再现 行业发展潜力堪忧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有:强生(硬膜修补片Ethisorb)、贝朗医疗(神经补片Neuro-Patch)、冠昊生物(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无菌生物护创膜等)、北京天新福医疗器材(人工硬脑膜、人工硬脊膜、人工神经鞘管)

其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冠昊生物,冠昊生物上市以来其主导产品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营收占比常年保持在80%以上,在2009、2010年公司净利增速分别高达103.2%、124.33%,但是在2009年公司产品雄霸市场第一,占领了超4成的市场份额后,净利增速明显降低,2014年仅为2.13%,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之后公司一直在扩展品种,如人工角膜、胸膜等,甚至还要通过18亿收购惠迪森进入抗生素市场。未来正海能否打破冠昊之前的困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投资风险:

一、新药研发及申报注册风险

公司的活性生物骨、引导组织再生膜、组织再生膜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新一代生物膜等处于注册检验及动物实验阶段,而新产品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再到申报注册耗时长。

二、应收账款及政府补助较多

应宽账款占营业收入占比较高,近三年基本在21%以上,此外公司的税收优惠金额及政府补助金额近三年均超1100万,营收占比达30%左右。

三、主导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呈现下滑态势

近年来随着公司经销占比的提升,公司的口腔修复膜单价从1114.34元/片下降至2016年的758.04元/片,不过好在生物膜价格基本稳定在2000元/片左右。

海豚点评:

正海生物所处细分领域虽然高端,技术含量较高,但是还处于市场培育初期。医疗器械行业虽然暴力,但是生物再生材料消费频次低,人一生做大手术或者需要植入的材料确实有限,此外作为新型材料,替代传统的医用材料还需一定的过程。再有公司业务是够细分,但是成长天花板较为明显,这点冠昊生物就是明显例子。未来正海也面临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难题。财务方面,正海目前增速已开始放缓,虽然毛利较高但仍需谨慎,如此前的明星股贝达药业。后续海豚认为可结合市场情绪做波段机会,不宜当做长线投资标的。

(注:次新有风险,买卖需谨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