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伤寒论》第七十八条解密

 johnney908 2017-06-03

       关键词:湿热型心脏病·外感温邪或温湿邪·分类辨治·栀子豉汤类                             

     《伤寒论》第七十八条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文意。发汗、吐、下后:分别采用了发汗、涌吐、攻下之后。

            虚烦不得眠:虚烦不能入睡。何谓虚烦呢?虚烦,相对实热阳盛之烦而言,即排除了表闭阳郁、里热结实、胸膈痰食壅滞等原因。因为:阳郁之烦,发汗可除;里热之烦,攻下可解;痰湿壅滞之烦,涌吐可消。既非阳郁、里热、痰食,又无亡阳见证,则烦必是余热未尽之故。为什么又余热未尽呢?因为挟湿。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着难去。若热处湿中,如油入面中,难解难分,非单纯发散、攻逐所能驱除,因而,虽经发汗、吐、下,热仍不得尽去。余热与湿博结,蒸腾于里,故而生烦;烦者必躁,因此不能入眠、起坐不安;甚者辗转反侧,卧不安席,欲吐不吐,懊恼难耐。

             若剧者:如果严重的。

              必反复颠倒:一定会辗转反侧,卧不安席。

              心中懊憹:欲吐不吐,懊恼难耐。

              栀子豉汤主之:用栀子豉汤主治。湿热的治法是清宣。栀子苦寒,清热燥湿;豆豉辛香,透散湿邪;相合恭凑辛开苦降,清热除烦之效。

              若少气者:假若还兼有气虚的。

              栀子甘草汤主之:栀子甘草汤主治。因为甘草补益中气。

               若呕者:假如还兼有呕吐的。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生姜豉汤主治。因为生姜有和胃降逆的功效。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借案说教条。本案的学术意义在哪里呢?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本案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依据《伤寒论》辩证原理,要搞清外感病的病机,必须先搞清内伤病情。本病内伤在手少阴心经,本经本有湿邪困扰,湿邪可热可寒,若是热则伤阴,其外感则为温邪,即外感温邪内有湿热,或外感温湿内有湿热,其治疗当清热宣湿,并芳香开窍;若是寒则伤阳,其外感则为寒邪,或寒湿邪,从本病描述看,并非此类。显然此类病变,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若果用现代医学术语来描述本病,则该病家原本是湿热型脏病,证属湿热,又外感温邪,或温湿之邪,所以在症状上有表证,也有里证。治疗当解表祛湿和兼顾心脏疾患相结合。绝非一汗,一吐,一下所能胜任。仲景对此病详列论述:1,湿热型,清热宣湿法治之,栀子豉汤;2,兼气虚型,清热宣湿加益气法治之,栀子甘草豉汤;3,若心经湿邪由母传子的,即脾胃经又有湿邪的,清热宣湿加和胃降逆法治之,栀子生姜豉汤。由此看来,仲景为后人开了一个治疗湿热型脏病的先河。所以,本案的学术意义在于揭示了湿热型心脏病及其与外感合病的外感性病变的病机及治疗原则。

    附方剂:

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劈)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十四个(劈)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十四个(劈)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元阳道人(张敏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