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观察

 GXF360 2017-06-04
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观察

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观察

李茂林

(湖北省建始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建始县 445300)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行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观察组肿瘤切除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P<>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为(3 621.05±124.25)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P<0.05)。结论>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综合微创手术;临床疗效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临床常见病,为消化系统性叶源性肿瘤,其患病率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0%[1]。目前临床上多提倡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而伴随着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已成为了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为了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肿瘤处于固有肌层,肿瘤直径≤1.2 cm;②无胃镜治疗或检查禁忌证;③首次手术;④临床资料齐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肿瘤直径>1.2 cm;②伴有胃部夹杂症或并发症者;③有胃镜治疗或检查禁忌证者;④不配合本次研究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31~57岁,平均(41.2±3.5)岁;病程1个月至2年,平均(18.1±1.8)个月;肿瘤直径1.3~2.1 cm,平均(0.61±0.14)cm;极低度恶性胃间质瘤31例,低度恶性胃间质瘤10例,胃平滑肌瘤9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血管球瘤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30~60岁,平均(42.0±3.6)岁;病程2个月至2.5年,平均(19.1±1.8)个月;肿瘤直径1.4~2.2 cm,平均(0.62±0.15)cm;低度恶性胃间质瘤29例,低度恶性胃间质瘤12例,胃平滑肌瘤10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直径及肿瘤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行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内镜下套扎术:在行套扎术时,先于胃镜顶端安装套扎器,插至胃镜,直达病变部位,与病灶对准后予以吸引。然后,诱导病变部位侵入透明帽,待其发红完全后予以维持吸引,持续30 s后借助皮圈对肿瘤行套扎处理。一旦病灶结扎后显现隆起现象,并呈现紫色球形时,借助针形切开刀,以结扎部位顶端中央为极端,分别对近端、远端套扎部位黏膜行纵向切开处理,待皮圈收紧后诱导病灶突向腔内。若发现红色征象未显现,可将胃镜进行缓慢转动并予以吸引,基于病灶完全套扎后侵入透明帽内,直至现象红色征象后予以维持吸引,维持30 s。继后,将套扎肿瘤处的皮圈解除,突出病灶后借助针形刀作一开口,应用IT刀予以切开并剥离,同时剥离其下方黏膜下层。待病变完全剥离后固定标本,送至病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基于内镜检查下明确病变部位,予以美蓝染色或0.3%靛蓝二磺酸钠染色,借助微探头超声内镜对病变部位进行确定。若病变部位处于黏膜层时,基于病变黏膜下行甘油果糖溶液(含美蓝)注射,再借助针形切开刀对切除范围、边界予以详细标明。待针形刀作一开口后予以IT刀切开及剥离处置,剥离其下方黏膜下层。一旦术中出现大出血,可借助热活检钳或IT刀行电凝止血处理。待病变剥离后行标本固定、送检。

1.2.2 对照组 单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与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率、穿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肿瘤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及治疗费用的比较 [n(%)]

组别n肿瘤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治疗费用(元)观察组5454(100.00)1(1.85)1(1.85)3621.05±124.25对照组5448(88.89)11(20.37)9(16.67)4016.25±204.15χ2/t值6.3539.3757.05312.152P值0.0120.0020.008<>

3 讨 论

调查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直径大小与恶性程度具有密切关联性,直径大于2.00 cm的肿瘤,则其恶性程度明显升高[2]。临床上,对该病提倡外科手术治疗,但创伤相对较大,并发症频发,故预后往往不佳[3]。近几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多因黏膜下肿瘤存在多样化生长方式,而内镜操作在活动范围及视野上伴有局限性,难以实现根治性切除目的[4]。有学者通过应用IT刀顺着瘤体表面对黏膜下肿瘤表面黏膜行纵形切开处理,并借助圈套器将上消化道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处的肿瘤完整切除,并获取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5~7]。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易并发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推广受到局限[8]。有关研究提示[9],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推行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套扎术联合治疗,以单纯性黏膜下剥离术为参照,其穿孔率、出血率均较低。

本研究通过对比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综合微创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肿瘤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套扎术联合治疗方法对改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临床积极借鉴与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曲宗明.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1):43-45.

[2] 郭 花,盛剑秋,王海红,等.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9):872-876.

[3] 傅承宏,戈之铮.内镜诊治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31):3204-3206.

[4] 徐 昕,王邦茂,郑忠青,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3):142-145.

[5] 李 姣,陈伟庆.应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79-83.

[6] 蒋小猛,徐 岷,魏金文,等.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6):529-531.

[7] 余福兵,何夕昆,郝 玲,等.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5):449-452,456.

[8] 牟 一,胡 兵,易 航,等.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比较[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0):705-706.

[9] 郭 花,盛剑秋,金 鹏,等.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新方法的探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8):777-780.

作者简介:李茂林(1969~),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甲状腺、乳腺、胃肠、肝胆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575(2016)01-0097-02

DOI:10.11864/j.issn.1673.2016.01.35

(收稿日期:2015-10-14

修回日期:2015-12-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