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海拾珍】老家剧团结琴缘

 清韵雅赏 2017-06-07
                                             作者/清韵雅赏   图/互联

 

      业余剧团很专业
      当年老家剧团,只有20左右,规模虽小,但办得有声有色远近驰名。文革初期改名为文艺宣传队。演出主要剧目是《红灯记》等样板戏,加演一些革命歌曲和对口词等文艺节目。文革后期,恢复了评剧团,主要演出传统剧目《茶瓶记》、《秦香莲》、《牧羊圈》和《劈山救母》等。每年冬季排练,春节后演出。业余剧团之所以能演出专业水平,原因是剧团成立之初,得过艺术高人指点。当时有个天津老昙儿曾落脚此地,传授评剧演唱艺术和锣鼓经。后来,县文化馆的评剧导演,是我们村的人,常在回家时给予指导。一时间剧团名声鹊起,成为老家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1969年冬,大队调我到剧团,任务一方面是编写一些临时性的节目,另一方面是乐队成员,拉二胡为演员伴奏。这段经历有四年之久,收获颇多。既练了文笔,提高了琴艺,也受到了民间艺术熏陶。

 
      排练演出很规范
      进入剧团首先要听懂行话术语。譬如评剧叫落子,演员叫角儿;打击乐锣鼓点儿,叫武场,管弦乐器伴奏叫文场;戏服叫行头,胡须叫髯口等等。 台上演台下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员最辛苦,背台词,练表演手眼身法步。唱腔要熟练,要有节奏有板有眼。要与文武场配合默契;要按角色自己化妆。隆冬时演出穿着单薄的戏服,一些演员得了气管炎。别看角儿在台上很风光,其实背后含辛茹苦,超过常人几倍。
      武场造势,文场伴唱。武场锣鼓镲严格按经谱演奏。如《急急风》、《扑灯蛾》等。文场主要是管弦乐器,板胡、二胡和笛子等。主要任务是为演员唱腔伴奏,但不可造成音墙,把唱腔遮盖住。 剧团里掌板鼓者,是总指揮。他手握着鼓板,以不同声响或手势,传递着不同指令。打出的节奏,称为板眼,是极为重要的。台上的演员和文武场都得听从他指揮。
 
 
      舞台秘密要知晓
       一是演员在舞台上,怎能记得住大段台词,忘了台词怎么办。原来,在演员演出时,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剧团设有专人在幕后提词,其声音台下观众是听不見的。二是在剧团里,没有曲谱。那时演员根本没学过声乐,也不识谱。完全凭借天赋和一条好嗓子演唱。三是乐队里多数伴奏者,也不识谱,只会啷当儿韵。他们靠听力随唱腔走,托腔保调,与唱腔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些都是民间艺人的过人之处,堪称是绝活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