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密 | 这个国家为何称为苍洱第一国

 汉青的马甲 2017-06-10



南诏国——苍洱第一国



南诏(649~902)


中国古代在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乌、白蛮属今彝语支各族的先民。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和部落,其中蒙舍诏(“诏”之意即王)地处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武则天时,其子逻盛亲自入朝。至唐玄宗时,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见南诏太和城),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统一后,南诏向外扩张,与唐发生矛盾,南诏王阁罗凤遂背唐而附吐蕃,多次打败唐军,并乘安史之乱扩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阁罗凤孙异牟寻时南诏势力最盛,曾以20万兵力与吐蕃并力攻袭剑南西川。吐蕃以南诏为属国,向其征发兵赋,又派兵驻其境,南诏王异牟寻不堪其扰。794年,南诏终于与吐蕃决裂,与唐恢复盟好,并与唐联军大败吐蕃。异牟寻接受唐的南诏王的封号,但仍不时向周围地区发动战争。9世纪中叶,南诏对唐境的侵扰更为频繁,成为晚唐最严重的边患。


隋唐之际,洱海地区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称为「诏」。所谓「诏」,是当时的少数民族语言,既有部落的意思,又有首领的含义。其较大者,有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石桥诏、石和诏、白崖诏、剑川诏等。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以乌蛮为主,兼及部分白蛮,社会经济已较发达,势力大体相当,各守其地,互不臣服,在洱海地区形成一种胶着状态。


蒙舍诏始祖舍龙原居于哀牢山,为避仇家而迁往巍山蒙舍川。其地为乌蛮所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部落因之逐渐发展起来。至细奴逻,社会经济长足进步,人口日益增多,成为洱海南边势力较强的部落。细奴逻又通过战争和「和亲」的方式,威逼蒙巂,兼并白国,把蒙舍诏的边界推到了洱海之滨。公元649年,细奴逻以巍山作为首府,建大蒙国,走上了统一洱海地区的道路。


据传,细奴逻躬耕巍山时,家人往田间送饭,遇到一位胡须美丽、戴红色莲花冠的僧人求食,家人将饭菜施舍了给他。回家重做饭菜后返来,僧人再次求食,家人又给了他。第三次返回,见僧人坐于石上,青牛、白象、白马环绕左右,云中另有二位执杖、执镜童子。家人分外惊异。僧人告诉细奴逻家人,他乃观音化身,细奴逻将要为王。说罢,僧人用刀在犁耙上砍出十三道痕迹,寓意代代相传十三王。此一传说表明,细奴逻在建国过程中或曾得到佛教的帮助。


蒙舍诏势力膨胀以后,直接威胁到与之相邻的白国。白国首领张乐进求遂邀请洱海南边的各大部落首领至其国中,举行传统的祭祀神柱仪式。仪式中,一只五色鸟飞到神柱顶上,停留片刻,复飞到细奴逻肩上,十八天方才飞走。参加祭祀的各大部落首领由是膺服,张乐进求表示愿将王位禅让给细奴逻。细奴逻谦让再三,最后拔剑砍石说:「如果我该当王,剑就砍进石头里面。」话音刚落,剑已砍入石中。张乐进求遂将其女嫁与细奴逻,并将王位禅让给他。细奴逻由此成了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首领。


细奴逻成为洱海南边最大的部落首领之后,出于牵制吐蕃的需要,唐王朝任命其为巍州刺史,大力加以扶持。经过逻盛炎、炎阁、盛逻皮三代的发展,至皮逻阁,最终统一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国。其后,趁滇东爨氏诸部内乱,阁逻凤、阁逻凤父子又兼并爨部,建拓东城(今云南昆明),正式对滇东地区实行统治。公元762年,阁逻凤征服寻传(今云南德宏至缅甸北部)地区。公元794年,异牟寻击败吐蕃,收复剑川、鹤庆等地。前后经历七代,南诏最后统一了云南,建立起了强大的南诏帝国。


蒙舍诏兼并五诏的战争,首先从与之相邻的蒙巂诏开始。照原继为蒙巂诏王后,皮逻阁将其子原罗(作为人质留于蒙舍诏)送回蒙巂诏以为内应,随即发兵攻灭该诏。不久,在唐军的协助下,蒙舍诏又攻下石桥、石和、越析诸诏。公元737年,皮逻阁率兵攻取太和(今大理太和)、大厘(今大理喜州)二城。与之相邻的邆赕、浪穹、施浪三诏联兵拒皮逻阁,以图阻止其势力的扩张,被皮逻阁击败。蒙舍诏遂尽有五诏之地,在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诏政权。


据传,蒙舍诏势力强大以后,用松枝盖成一座大楼,称松明楼。然后,皮逻阁强令五诏首领前来松明楼祭祖。除越析诏首领以路远不曾赴会外,其余四诏首领如期前往。届时,乘众首领酒酣之机,皮逻阁偷偷下楼,命人点火焚楼,四诏首领均被烧死。事前,邆赕诏首领之妻慈善夫人料定此是阴谋,劝夫拒绝赴会。其夫不听,夫人只好在其手臂戴上铁钏。大火熄后,三诏首领莫辨其骨,惟邆赕诏首领臂戴铁钏,被妻认出归葬。此一传说侧写了皮逻阁兼并五诏的历史事实。


天宝(742—756)初年,唐王朝开步头(今云南建水)路,以图打通从戎州(今四川宜宾)到安南(今越南北部)的交通,引起滇东爨氏诸部的反抗。唐王朝出兵镇压,并令南诏配合行动。爨氏诸部恐慌,倒向南诏。南诏代其向唐求情,获得赦免。诸爨感恩南诏,纷纷投奔。南诏复以两女许配爨氏最强两部,引其攻伐,最后出兵灭掉爨崇道父子,扶持阿奼成为诸爨首领,控制滇东。事后,南诏又以武力胁迫滇池沿岸二十余万白蛮西迁,致使爨氏诸部彻底瓦解。至此,南诏基本上统一了云南


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颇害怕,企图对之加以控制。及皮逻阁死,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于导致了南诏叛唐。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在西洱河两败唐军。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742—756)年间,史称「天宝战争」。战后,南诏归顺吐蕃,唐王朝则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


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后,唐王朝封其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皮逻阁死,王权落入阁逻凤手中,唐王朝命其袭封云南王。唐云南太守张虔陀节外生枝,另求立皮逻阁嫡子诚节为王,引起阁逻凤不满。其后,阁逻凤携妻拜见张虔陀,复遭侮辱勒索,并被诬告谋反。阁逻凤愤怒之余,起兵进攻姚安(今云南姚安),杀死张虔陀,与唐反目。


南诏与唐反目之后,公元749年,唐令将军何履率兵从安南北上,进攻南诏。同时,又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率兵从四川南下。阁逻凤遣人谢罪请和,鲜于仲通不从,唐军直逼洱海地区。阁逻凤转向吐蕃神川都督求愿,获得支持,诏蕃联军在西洱河大败唐军。鲜于仲通只身逃回成都,士卒死者六万余人。战后,南诏正式归顺吐蕃,被封「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兄弟之国),不再奉唐正朔。


鲜于兵败后,唐王朝不甘心失败,复以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再犯南诏。公元754年,唐军进至洱海地区。阁逻凤实行坚壁清野,闭城不战。唐军不服水土,瘟疫蔓延,加之粮食短缺,补给困难,尚未接战,士卒伤亡已达十之七八。李宓被迫退兵,南诏军队趁机追击,吐蕃军队与之侧应,在西洱河再次大败唐军。李宓投江而死,士卒被俘无数。李宓兵败之后,唐王朝便再也无力兵临南诏了。


阁逻凤死后,异牟寻继为诏王,对吐蕃繁重的税贡、军役以及遣送人质颇感不满。大历联合寇唐惨败以后,南诏元气大伤,复又受到吐蕃的怪罪,双方关系出现裂痕。此时,正值唐王朝改变策略,决定联络南诏挟制吐蕃。在其清平官(宰相)郑回的劝说下,经过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努力,异牟寻决定重新归唐。公元794年,双方代表在点苍山会盟,正式恢复友好关系。点苍会盟后,南诏大破吐蕃于神川(今云南丽江塔城),夺其城邑十六座,将吐蕃势力全部赶出了云南。


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南诏与吐蕃合兵二十万,兵分三路攻取成都。诏蕃联军势如破竹,连陷西川郡邑。唐王朝命将军李晟率精兵四千、曲环率精兵五千赶赴西川救援,与驻川唐军配合,痛击诏蕃联军,斩首六千余级,俘获甚众。唐军趁势收回了被吐蕃长期占据的维(今四川理县)、茂(今四川茂县)等州,把南诏军队赶回了大渡河以南。战败之后,吐蕃迁怒南诏,将异牟寻贬为「日东王」(原为「东帝」),置南诏于臣属藩邦的地位,引起南诏强烈不满。


郑回本为中原汉族,天宝(742—756)年间为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公元757年,南诏攻陷巂州,郑回被俘。阁逻凤重其学识才干,任为王室教师。异牟寻即位后,以郑回为清平官(宰相),专决国家大事。郑回任相,积极推进汉化,主张在各个方面仿效唐朝,促使南诏与唐恢复友好关系。他还亲自起草了《南诏德化碑》,在碑文中清楚表明了南诏愿与唐恢复友好关系的愿望。在郑回的努力下,南诏与唐的紧张关系开始缓和。


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唐王朝采纳宰相李泌的建议,决定联络南诏挟制吐蕃。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着手实施此一策略,一方面设法离间南诏与吐蕃的关系,一方面多次致书南诏劝其归唐。公元793年,异牟寻遣使三路前往成都,正式表示了归唐的意愿。次年,韦皋遣其部属崔佐时至南诏都城,代表唐王朝与南诏会盟。双方在点苍山神祠中签下誓文,共愿恢复友好关系。誓文一式四份:一呈唐王朝,一留南诏祖庙,一藏苍山神祠,一投洱海水中。事后,唐派袁滋出使南诏,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南诏脱离吐蕃,与唐恢复了友好关系。


异牟寻死后,南诏内部陷入长期动荡的局面。劝丰佑即位,为了摆脱危机,开始了对唐西川与安南的寇扰。劝丰佑死,世隆即位,因其名字犯唐太宗和玄宗之讳,唐王朝不与册封,导致南诏与唐关系最后破裂。世隆自称皇帝,国号大礼,对唐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一陷播州(今贵州遵义),两下安南,四扰西川。这些对唐战争加深了南诏内部的社会矛盾,导致政局更加动荡。至舜化贞,与唐重新修好的努力失败以后,统治内部矛盾更趋尖锐。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尽诛蒙氏家族,南诏覆灭。


公元823年,唐以杜元颖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氏贪馋刮削,克扣军食,迫使士卒逃入南诏求食,边防洞开。公元829年,劝丰佑命王嵯巅率兵进犯西川,轻易便攻下了巂(今四川西昌)、戎(今四川宜宾)等州,进围成都。唐以东川节度使郭钊取代杜氏,调兵赴援。南诏军队久攻成都不下,趁唐援军未到之时全部撤离,成都以南、越巂以北的八百里间抢掠一空。事后,唐以李德裕负责剑南西川事务,重新布署防御。劝丰佑见无机可乘,转而遣使请罪,与唐修好,南诏与唐恢复臣属关系。


公元860年,唐安南经略使李鄂率兵越境收复播州,致使安南防御空虚,当地土蛮遂引南诏兵三万余人,乘虚攻陷安南。次年,唐调兵收复安南。公元862年,南诏合兵五万再犯安南,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溪洞夷僚尽数归降。南诏军队乘胜北上,进逼邕(今广西南宁)。唐以高骈为安南都护,率兵收复安南,击败南诏军队,杀其将帅,斩首三万余级,南诏军队全部被逐出安南。为防南诏再次进犯,唐派大量戍卒镇守岭南,因为换防不时,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戍卒起义,唐王朝也因此最终崩溃了。


南诏后期,对唐西川的寇扰持续不断,以图通过劫掠摆脱经济困境。公元869年,世隆亲自率领南诏军队进犯西川,连克西川七州后进围成都,遭到唐成都守军顽强抵抗。南诏军队多次攻城,不获成功,最后被迫撤退。公元874年,南诏再攻西川,逼近成都。唐令高骈率军赴援,大败南诏军队,追击直至大渡河边,俘获南诏军将无数。遭此惨败后,南诏便再也无力寇扰西川了。


南诏后期,财穷民困,国库空虚。与唐的连年争战,不仅没有摆脱困境,屡遭败绩,反倒加深了已有的危机。隆舜即位后,被迫改变政策,试图与唐修好,要求「和亲」(娶唐公主)和结为「兄弟之国」,不获成功。公元897年,隆舜被奸臣杨登所杀。舜化贞即位,南诏内外交困,政局动荡不定,朝政大权逐渐旁落郑回裔孙郑买嗣手中。公元902年,郑买嗣发动政变,尽诛蒙氏家族,建立大长和国,南诏最后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