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汉语知识讲座47-----声调配合

 江山携手 2017-06-10

现代汉语知识讲座47-----声调配合四、声调的配合

    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与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主要表现于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由于汉语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声调就是字调。古汉语中字调分子、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归为仄声,平声为一类。现代汉语中入声已消失,平声又分化为阴平、阳平,因此,今天的平声指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和去声。一般说来,平声读起来语调平缓,仄声读起来语调曲折多变、口气较重。因此,声调的平仄与言语表达效果有很密切的关系,言语表达如果能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有起有落,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就能收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的效果;而平仄不协调,读起来就拗口,听起来也别扭。

    旧体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如五律的句子有以下四个类型: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为仄起句;(2)B和b为一类,是平起句。区别在于A、B收平声,a、b收仄声。每种句子内部平仄交错,组句成诗时,相对的两个句子在相应的部位上也要平仄交错,因此,整首诗便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如:

    ①b.青山横北郭,

      A.白水绕东城。

      a.此地一为别,

      B.孤篷万里征。

      b.浮云游子意,

      A.落日故人情。

      a.挥手自兹去,

      b.萧萧班马鸣。

    在现代汉语中,仍应注意声音的平仄相谐。许多四字格的成语就很讲究平仄协调。如:

许多四字格的成语

②前功尽弃/餐风饮露/单枪匹马/来龙去脉/铜墙铁壁/偷工减料

    ③视死如归/异想天开/画饼充饥/问道于盲/断简残编/痛改前非

    例②中的成语是平平仄仄,例③中的则是仄仄平平,不管哪类,都是平仄相对,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现代韵文一般不论句中音节的平仄,只讲究句末音节的平仄,有两种基本格式:一是“上仄下平”,这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格式。一是同调相押,又叫“一条龙”,即韵脚只用同一声调的同韵字,快板书、歌谣等常用此方式。

    现代散文也应适当注意平仄。老舍先生说:“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动平仄,在我们的诗词形式发展上起过不小的作用。我们今天既用散文写戏,自然就容易忽略了这一端,只顾写话,而忘了注意声调之美。其实,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戏话浅论》)如:

    ④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例中上句“白纸”是平仄,下句“负担”是仄平,上句“文字”是平仄,下句的“画图”是仄平,为了追求平仄协调,调动了个别词的语序,用了“画图”而未用图画。整段文字抑扬顿挫,和谐上口。

总之,现代散文的平仄相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句子的末尾要注意平仄相应,一般是前仄后平;一是同一句子中要注意平仄重复变化,一般是两字一换。

  五、节奏的把握

  诗歌和说唱文学中都很重视节奏。声音的节奏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谈到:“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的袅袅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拍’(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听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

形成节奏的原因有二,一是时间的久暂,这往往表现为句式的长短;一是力量的强弱,常表现为声音的轻重。

一般说来,长的诗行适宜形成雄伟豪迈的气势,短的诗行适宜表达活泼轻快的情态。如:

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②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例中斜线划出的单位叫“音步”或“顿”,汉语中一般是两个或三个音节为一顿,单音节或四音节以上的“顿”较少见。顿的划分着眼于声音上的间隔,有时会出现与词语意义不一致的地方。如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常念成二/二,这种节奏有时与成语表示的意义一致,如:

    ③节外/生枝    五花/八门

      口是/心非    文过/饰非

有时又与成语表义结构不一致,如

    ④一衣带/水    败军之/将

    ⑤乘/人之危    无/所适从

    例④中成语从意义上应划分成三/一,而例⑤中的成语则是一/三,但按这样的配置读起来很拗口,所以这些成语即使从意义上有各种分配,人们也一律按二/二顿去读。

为了使诗的节奏和谐,在诗歌中必须运用某些虚词,因为过多双音节词的连用,读起来就会感到别扭,显得呆板而紧促。同样,在散文中也应避免一连串的双音节奏,而应适当加上虚词,形成错落有致的美。

  六、双声叠韵的运用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音形式。相连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叫双声,韵母相同叫叠韵。王力先生说:“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美。”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巧妙地利用双声叠韵来抒发情感的成功范例: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公路崎岖开古道,

      园林宛转创新坡。

    例①中的“留连”与“自在”都是双声,例②中的双声词“崎岖”与叠韵词“宛转”相对,诗人巧用这些双音节词在音节间的特殊关系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现在通行的许多成语就运用了双声叠

韵方法,如:

   ③意气风发  粗茶淡饭  循序渐进

     流离失所  惨淡经营  冠冕堂皇

    在现代散文中,也应注意利用双声叠韵来形成言语形式的音乐美,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深刻印象。如:

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七、利用语音特点而形成的辞格

以上主要分析了合理地调配声音,增强言语形式的音乐美要着重考虑的几个主要方面。在言语表达中,还可以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超常规地组合,形成语音方面的辞格,达到奇特的修辞效果,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5.       (五) 飞白

    飞白就是为了表达上的特殊需要,故意将读错或写错的字(也叫白字或别字)如实记录下来,是一种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的修辞手法。恰当采用飞白格,可以获得言语表达风趣、生动、逼真等修辞效果。如:

    ①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有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与“运煤”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

    ②老程又钻到被窝中去,指着破皮袄说:“样子抽烟吧,兜儿里有,别野的。”别墅牌的烟从一出世就被车夫们改为“别野”的。

1.        例① 中老太爷因字音相同而理解错误,属字音飞白;例②中的“野”与“墅”因字形相近而被车夫们认错,属字形飞白。作者特意援引或记录这些错误,就形成了飞白格。

6.       (六) 谐音

    谐音是利用词语的声音相谐,引出另外的意思,从而达到诙谐有趣、隽永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③病人恢复了健康。畸零人成了正常人。正直的人已成政治的人。他的进步显著。

    ④要向看,不要向看。

2.        例② 中的“正直”与“政治”,例④中的“钱”与“前”,或音相近、或音相同,用于上下句中,由于语音相谐而互相照应与提示,取得良好效果。这种修辞方式在人们的口语表达与文字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7.       (七) 摹声

    摹声,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声音的模仿。模仿客观世界声音而构成的词,叫象声词。为了形象地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往往采用摹声手段,用象声词把声音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⑤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唿唿”的一声风过,吹的那树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唰唰”的作响,……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⑥这声异乎寻常的称呼,使我们不好意思地吃吃笑起来。

例⑤描摹的是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例⑥中加点词,描摹的是人的非言语表达的各种声音。对自然风物声响的描摹,有助于逼真地描绘景物和烘托环境,对人物声音的描摹,则有助于刻画性格和推进情节。因此,恰当采用摹声可使描述的事物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