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二百二十八】

 廿氏春秋 2017-06-11

【原文】 

问“夭寿不二。”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是友愧谢。 

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在坐者皆悚然。 


【译文】

有人就“夭寿不二”的说法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做学问的功夫,对于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摆脱殆尽。然而,若仍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就不能和整个本体融合。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有位朋友问:“想在静坐之机,将好名、好色、好货等病根逐一搜寻出来,彻底荡涤干净,只怕又是割肉疗伤吧?” 

先生严肃地说:“这是我为人治病的药方,能完全铲除人的病根。即使他的本领再大,十几年之后,依然用得上。如果你不用,就收起来,不要败坏我的药方。” 

这位朋友十分惭愧地向先生道了歉。 

过了一会儿,先生说:“大概这也不是你的错,必定是对我的主张略懂一些的学生对你讲的,这倒是耽误了你。” 

其时,在座的各位都有所汗颜。 


【评析】

人生下来时,整个心地都是纯净的,安静的,与天体没有二致。受了外物感触后即产生运动,在运动中,精神上随之有了反映。反映于心便产生了喜爱、厌恶、欲望、杂念。人的理智被外物所迷惑,渐渐远离了心之本体,天性障蔽了,良知消失了。于是,便有了圣人教化人类的愿望和业绩。这种教化功夫所向,并不是象射线般无限延长,而是在沿着一个圆周轨道将人性导向人自身原有的本体之中。


【Amore】 

毁誉得失,功名利禄,相较生死,皆是小事。先生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关于生死,释道儒三家的看法不尽相同。儒家以“舍生取义”来直面生死,重心放在“生”上面,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家以“顺其自然”的态度直面生死,所谓“有生必有死”“物壮则老,老则死”,死亡不过是回归自然而已,生存倒像是出去走了一遭。释家则是对生死最为执著,所谓“生死事大”,更是对死后世界做了架构,生死即涅槃,死后入轮回,通过种种手段来看透看破生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