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肉制品加工

 小林餐饮交流 2017-06-11

  一、肉干加工

  肉干是将新鲜的猪、牛、羊等瘦肉预煮后切成小块,配以辅料复煮、烘烤等工艺制成的干肉制品。因其形状多为1cm大小的块状,故称之为肉干。肉干是我国最早的加工干肉制品,由于加工简易、滋味鲜美、食用方便、便于携带等特点,在我国各地都有生产,不同地区生产的肉干的原料、配料、形状有所不同。按原料分为牛肉干、猪肉干、马肉干等;按形状分为条状肉干、片状肉干、粒状肉干等;按风味分为五香肉干、麻辣肉干、咖喱肉干、果汁肉干等。尽管肉干品种很多,但就产品的制作工艺而言,主要分为传统工艺和新工艺两种。

  (一)肉干生产的传统工艺

  1.工艺流程

  肉干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2.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肉的选择与处理 制作肉干的原料肉多选用健康、新鲜、育肥的猪肉和牛肉,以猪、牛前后腿瘦肉为最佳,因为腿部瘦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最适于制作干肉制品。将选择好的原料肉剔骨,去除脂肪、筋腱、肌膜、淋巴、血管等不宜加工部分,然后顺着肌纤维切成0.5kg左右的肉块,用清水浸泡除去血水、污物,沥干后备用。

  (2)预煮 将切好沥干的肉块投入到沸水中进行预煮,其目的是通过煮制使肉块内部的血水进一步排出,并使肉块变硬定型以便后序的切坯操作。煮制的汤水中一般不需要添加任何辅料,但有时为了去除某些肉品中的不良风味,可加入1.5%的精盐、1%~2%的姜及少许香料等,煮制时水量以盖过肉面为宜,水温保持在90℃,煮制过程中需不断撇去肉汤上的浮沫。煮制1h左右,当肉块发硬、切面呈粉红色即可捞出备用,汤汁需过滤去除杂质、浮沫后待用。

  (3)切坯 待肉块冷却后,即可根据工艺或产品规格要求在切坯机中切成小片、条、丁等形状。不论切成什么形状,要求同一批原料肉块切出的形状、大小均匀一致。

  (4)配料 由于配料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的肉干口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9-1。

  (5)复煮 复煮又叫红烧,取肉坯重40%~50%的过滤预煮汤汁,加入配料,将配方中不溶解的辅料装袋入锅煮沸后,加入其他辅料及肉丁或肉片,用锅铲不断轻轻翻动肉块,用大火煮30min左右后,改用小火煨煮1~2h,直至汤汁基本收干时,即可将肉取出沥干。

  (6)脱水 肉干加工过程中常用的脱水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烘烤法。将收汁后的肉丁或肉片摊铺在不锈钢网盘上,置于烘炉或烘箱进行烘烤。烘烤前期温度控制在80~90℃,后期温度控制在45~55℃,烘烤5~6h即可。烘烤过程中要注意定时翻动,使其上下受热均匀,防止肉品焦化。

  表9-1 四种不同风味肉干的加工配方


  ②炒干法。将收汁后的肉丁或肉片在原锅中以文火加温,并不停翻搅,使肉块均匀受热干燥,当炒至肉块表面微微出现蓬松茸毛时,即可出锅。

  ③油炸法。先将肉切条后,用2/3的辅料与肉条拌匀(辅料中的白酒、白糖、味精需在油炸后放入),腌渍10~20min后,投入135~150℃的菜油锅中油炸,炸到肉块呈微黄色后,捞出将油沥干,再将白酒、白糖、味精和剩余的1/3辅料混入拌匀即可。

  (7)冷却、包装 将经过脱水干制的肉干置于清洁室内摊晾,必要时可用机械排风,但需要严格控制清洁室内的湿度,湿度过高,容易使肉干吸水返潮,影响产品质量。包装以复合膜为好,尽量选用阻气、阻湿性能好的材料,也可以采用真空包装,能有效防止产品发霉变质,延长保存期。

  (二)肉干生产的新工艺

  1.工艺流程

  肉干的新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2.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肉的选择与处理 新工艺制作肉干选择的原料肉与传统工艺一致,选用健康、新鲜、育肥的猪肉和牛肉,以猪、牛前后腿瘦肉为最佳。将选择好的原料肉剔骨,去除脂肪、筋腱、肌膜、淋巴、血管等不宜加工部分。

  (2)切块 顺着肌纤维将原料肉切成大约4cm厚的肉块,每块肉约重200g,用清水浸泡除去血水、污物,沥干后备用。

  (3)配料 肉干生产新工艺(每100kg原料肉)常用的配料为:精盐1.8kg,蔗糖2.0kg,酱油2.0kg,黄酒1.5kg,味精0.2kg,抗坏血酸钠0.05kg,亚硝酸钠0.01kg,五香浸出液9.0kg,姜汁1.0kg。

  (4)腌制 将切好的肉块放入煮锅中,按配方要求加入各种辅料,在0~4℃的温度条件下腌制48~56h。

  (5)熟化 将腌制好的肉块置于100℃蒸汽下加热40~60min,待肉块中心温度达到80~85℃时即可。

  (6)切条 将熟化好的肉块置于清洁室内冷却至室温,再将肉块切成大约3mm厚的肉条。

  (7)烘烤 将切好的肉条置于85~95℃的烘箱中脱水干制40~60min,待肉条表面转变成红褐色或褐色时即得成品肉干。

  (8)冷却、包装 待肉干冷却后,选用阻气、阻湿性能好的材料进行真空包装。

  采用新工艺生产的肉干,保持了传统肉干的特色,但其组织较软,色泽较淡,风味与传统肉干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肉干成品标准(GB23969—2009)

  1.感官指标

  肉干色泽呈棕黄色、褐色或黄褐色,色泽基本均匀,呈片、条、粒状,大小基本均匀,表面可带有细小纤维或香辛料,具有该品种特有的香气和滋味,甜咸适中,无肉眼可见杂质。

  2.理化指标

  水分(g/100g)≤20%;氯化物(g/100g)≤5%;蛋白质(g/100g)≥30%;脂肪(g/100g)≤10%;总糖(g/100g)≤35%。

  3.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cfu/g)≤10000个;大肠菌群(MPN/100g)≤30个;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二、肉松加工

  肉松是将瘦肉经高温煮制、炒制脱水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干肉制品。因其成品外观蓬松成絮状或团粒状,故称之为肉松。肉松是我国著名特产,具有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易于贮藏等特点,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根据所用原料、辅料等不同有猪肉松、牛肉松、羊肉松、鸡肉松和鱼肉松等;根据产地不同有太仓肉松、福建肉松、江南肉松等。其中以太仓猪肉松和福建猪肉松最为著名。下面将介绍肉松制作的传统工艺和新工艺。

  (一)肉松制作的传统工艺

  1.工艺流程

  肉松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如下:


  2.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 加工肉松的原料肉需选用健康、新鲜的精瘦肉,其中新鲜的猪、牛后腿肉是做肉松的上乘原料,具有纤维长、结缔组织少、成品率高等优点。

  (2)预处理 将选择好的原料肉剔除碎骨、皮、肥膘、筋腱、淋巴、血管等不宜加工的部分,原料肉上的结缔组织一定要彻底剔除,因为加热过程中会使结缔组织中所含的胶原蛋白水解,从而导致成品肉松黏结成团而不能呈现良好的蓬松状或絮状,然后顺着肌肉纤维切成3cm左右宽的肉条,用清水浸泡除去血水、污物,沥干后备用。

  (3)煮制 煮制是肉松加工工艺中较为重要的一道工序,煮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肉松产品的品质。将等量的肉和水加入锅中,煮沸,不断翻动肉条,并将浮沫撇出,按配方将香料用纱布包好投入锅中,用大火煮制20min后,改用小火焖煮2.5~3h。

  煮制判定标准:将肉块放在锅铲上,用小汤勺敲几下,肉块肌肉纤维能分开,用手轻拉肌肉纤维有弹性,且不断,说明此锅肉已焖酥;如果肉块用小汤勺一敲,丝头已断和糊,说明此锅肉已煮烂,煮制过头了;如果用小汤勺敲几下,肉块无任何变化,则还必须煮制一段时间。

  (4)配料 制作肉松的配料无固定标准,常见的几种肉松加工配方见表9-2。

  表9-2 三种肉松的加工配方


  (5)撇油 原料肉煮好后,揭开锅盖,先将锅内的油汤舀出,用锅铲将肉块全部压碎、揭开,然后将舀出的汤倒入锅内,同时加适量的水进行复煮,火力要大,煮沸后改用小火,当油浮上汤面而油水分层时,就进行撇油,在撇油时要不断加水,保持锅内汤水接近满锅为好,待大部分油撇去后,将酱油、酒、盐放入,继续撇油,待油基本撇清后就将糖放入。在整个撇油阶段,要不断地用锅铲上下、左右翻动,以防焦煳。

  (6)收汤 当油撇清后,火力要加大,待锅内的汤大部分蒸发后,火力减弱,最后仅剩余热维持温度,否则会粘锅影响肉松质量,待肉汤及调料全部吸收后,即可起锅进行炒松。

  (7)炒松、擦松 炒松的目的是将半制品肉松脱水成为干制品,并炒出肉松特有的色泽和香气。由于半成品肉松纤维细嫩,为了不使其受到破坏,要用文火烘炒,炒松机内的肉松中心温度以55℃为宜,炒40min左右。然后将肉松倒出,清除机内锅巴后,再将肉松倒回去进行第二次烘炒,烘炒15min即可。分两次炒松的目的是减少成品中的锅巴和焦味,提高成品质量,经过两次烘炒,原来较湿的半制品肉松会变得比较干燥、疏松和轻柔。

  烘炒以后还要进行擦松,擦松可以使肉松变得更加轻柔,并出现绒头,即绒毛状的肉质纤维。该阶段一般使用擦松机来完成操作。

  (8)跳松、拣松 跳松是把混在成品肉松里的头子、筋膜等杂质,通过机械振动的方法分离出来。拣松是为了弥补上述机器跳松的不足,而采用人工方法,把混在肉松里的杂质进一步拣出来。拣松时要做到眼快、手快,拣净混在肉松里的杂质。

  (9)包装 包装是把成品肉松按不同的包装规格密封装袋,要求分量准确、袋口封牢。肉松的吸水性很强,因此,包装以复合膜为好,尽量选用阻气、阻湿性能好的材料,也可以采用真空包装,能有效防止产品发霉变质,延长保存期。

  (二)肉松制作的新工艺

  1.工艺流程

  肉松制作的新工艺流程如下:


  2.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 原料肉选用经检验检疫合格的新鲜畜禽肉,如猪肉、牛肉、鸡肉等。

  (2)预处理 将选择好的原料肉进行预处理,剔除碎骨、皮、肥膘、筋腱、淋巴、血管等不宜加工的部分,然后顺着肌肉纤维切成3cm左右宽的肉条,用清水浸泡除去血水、污物,沥干后备用。

  (3)配料 用新工艺制作肉松对配料无固定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嗜好在传统配方上进行适当调整。

  (4)初煮、精煮 将等量的肉和水加入锅中,大火煮沸,不断翻动肉条,并将浮沫撇出,按配方将各种辅料在初煮后期投入锅中,初煮时间为2h,精煮时间为1.5h。煮好后将肉块捞出、冷却、沥干水分。

  (5)烘烤 将精煮后的肉块置于烘箱中进行烘烤,烘烤温度为70~80℃,时间为60~90min。肉块经过烘烤后脱去50%左右的水分,此时进行搓松效果最好。

  (6)搓松 烘烤后的肉块呈现大小块状,不便于炒松,因此需将肉块倒入搓松机,将其搓成松散的细丝状,水分含量降至20%~25%时即可。

  (7)炒松 将搓散的肉松倒入炒松机中,用文火烘炒,炒松机内的肉松中心温度以65℃为宜,炒3~5min即可使肉松中水分含量降低到20%以下。

  (8)包装 经过烘炒后的肉松即为成品肉松,将其摊在清洁的环境中冷却后采用阻气、阻湿性能好的复合膜材料进行包装。

  (三)肉松成品标准(GB/T23968—2009)

  1.感官指标

  肉松呈浅黄色或金黄色,色泽基本均匀,絮状,纤维柔软蓬松,口味鲜美,甜咸适中,具有肉松固有的香味,无其他不良气味。成品中允许有少量结头,但要求无焦头、碎骨、筋头、衣膜以及其他肉眼可见杂质。

  2.理化指标

  水分(g/100g)≤20%;氯化物(g/100g)≤7%;脂肪(g/100g)≤10%;蛋白质(g/100g)≥32%;总糖(g/100g)≤35%。

  3.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cfu/g)≤30000个;大肠菌群(MPN/100g)≤40个;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三、肉脯加工

  肉脯是指瘦肉经切片(或绞碎)、调味、腌制、摊筛、烘干、烤制等工艺制成薄片型的干肉制品,它具有制作讲究、美味可口、使用方便、易于贮藏等特点。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肉脯主要以猪肉脯、牛肉脯居多,其他产品品种较少,我国比较著名的肉脯有靖江猪肉脯和天津牛肉脯等。下面将介绍肉脯制作的传统工艺和新工艺。

  (一)肉脯制作的传统工艺

  1.工艺流程

  肉脯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为:原料选择→预处理→调味、腌制→摊筛→烘干→焙烤→压片、切片→包装。

  2.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 制作肉脯需选用健康、新鲜的畜禽精瘦肉,且必须是经过检验、达到一级鲜度标准的畜禽肉。

  (2)预处理 将选择好的原料肉剔除碎骨、皮、肥膘、筋腱、淋巴、血管等不宜加工的部分。顺着肌纤维切成肉块,洗净血水、油污,沥干后,需冻结的则装入方形肉模内,压紧后送-20~-10℃冷库内速冻,至肉块中心温度达到-4~-2℃时,取出切片,将冷冻后的肉块放入切片机中切片或人工切片,切片时必须顺着肉的肌纤维切片,肉片的厚度控制在1cm左右,然后解冻、拌料。不冻结的肉块排酸嫩化后直接用手工切成肉片并进行拌料。

  (3)调味腌制 将切好的肉片放入调味机中进行调味腌制,这样既可以使各种调味料与肉片充分混合均匀,又可以对肉片进行搅拌按摩,使得肉中盐溶蛋白溶出一部分,使肉片带有黏性,便于在铺盘时肉片与肉片之间相互黏结。整个腌制过程需在10℃以下冷库中腌制2h左右。

  (4)配料 制作肉脯常见的两种加工配方见表9-3。

  表9-3 两种肉脯的加工配方


  (5)摊筛 摊筛前需将植物油均匀涂刷到托盘上,然后将经过调味腌制后的肉片摊铺在托盘上,使肉片与肉片之间由溶出的蛋白胶相互粘住,但肉片之间不得发生重叠现象。

  (6)烘干 将摊筛后已连成一大张的肉片移入烘箱中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55~60℃范围内,前期温度可稍高,后期温度应适当降低,烘干至肉片中水分含量降至25%左右时即可。经过烘干的肉脯色泽鲜艳,水分含量显著降低,肉片已基本熟化。

  (7)焙烤 将半成品肉脯放在烘炉的转动铁网上,烤炉温度控制在200℃左右,时间控制在8~10min以内。焙烤好的肉脯油润透亮,肉片已完全成熟,质地柔软,具有良好的烧烤味,无焦化现象,焙烤后的肉脯中含水量应小于20%,以含水量在13%~16%为最佳。部分地方生产的肉脯经烘干后,不需焙烤,直接压平、切片后加入香油等配料即为成品。

  (8)压平、切片 肉脯经过烘烤、焙烤后是连成片的一大张,不便于食用和携带,因此,需要先将肉脯压平,再使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将大张的肉脯按照销售和包装要求,切成8cm×12cm或4cm×6cm的小片。

  (9)包装 将烤熟切片后的肉脯应迅速移入冷却室进行冷却,待肉脯冷凉后即采用真空或充氮气塑料包装,也可采用马口铁罐包装。

  (二)肉脯制作的新工艺

  1.工艺流程

  肉脯制作的新工艺流程为:原料选择与预处理→配料斩拌→腌制成形→烘干→熟制→压片、切片→包装。

  2.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制作肉脯的原料肉应选用健康、新鲜的畜禽后腿精瘦肉。将原料肉剔除碎骨、皮、肥膘、筋腱、淋巴、血管等不宜加工的部分,顺着肌纤维切成3~5cm3的肉块,洗净血水、油污,沥干后备用。

  (2)配料斩拌 将预处理好的原料肉倒入斩拌机,并按照原辅料的配比加入适量的白糖、鱼露、鸡蛋、亚硝酸钠、味精、五香粉、胡椒粉等,其中部分原料如白糖、亚硝酸钠和味精需先进行溶解再加入。斩拌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水,使肉糜斩拌细腻,原辅料混合均匀。

  (3)腌制成形 为了使各种辅料更好地渗入到肉中,需将斩拌好的肉糜置于10℃以下的环境中腌制1~2h。待肉糜腌制好后将肉糜铺成薄片,并将薄层肉片均匀抹平,肉片厚度控制在2mm左右较为适宜。

  (4)烘干 将成形后的肉糜移入烘箱中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65~70℃范围内,前期温度可稍高,后期温度应适当降低。待肉片中的大部分水分蒸发,并能顺利揭起时,将肉片翻边,再继续进行烘烤,直至肉片中含水量降到20%以下时,即可取出进行冷却。

  (5)熟制 将冷却后的肉片置于120~150℃的远红外高温烘箱中,烘烤2~5min,即完成熟制过程。为了防止高温使肉片焦煳,应将其立即取出。经过熟制的肉片表面油亮,并呈现出诱人的棕黄色或棕红色。

  (6)压片、切片 趁热用压平机将经过熟制的肉片压平,再使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将大张的肉脯按照销售和包装要求,切成8cm×12cm或4cm×6cm的小片。

  (7)包装 将切好的肉片迅速移入清洁室进行冷却,待肉片冷凉后即采用真空或充氮气塑料包装。

  (三)肉脯成品标准(SB/T10283—2007)

  1.感官指标

  肉脯色泽呈棕红、深红、暗红色,色泽均匀,油润有光泽;片形规则整齐,厚薄基本均匀,可见肌纹,允许有少量脂肪析出及微小空洞,无焦片、生片;滋味鲜美、醇厚、甜咸适中,香味纯正,具有肉脯特有的风味;无肉眼可见杂质。

  2.理化指标

  水分(g/100g)≤19%;氯化物(g/100g)≤15%;蛋白质(g/100g)≥30%;脂肪(g/100g)≤14%;总糖(g/100g)≤38%。

  3.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cfu/g)≤10000个;大肠菌群(MPN/100g)≤30个;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来源:公众号美食小研

  ID:skdjhy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