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你一起看画展,了解西方现代绘画之路

 文山书院 2017-06-11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国际范儿

带你看画展


日前,“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包括罕见的圆形《睡莲》,51件风格各异的现代艺术代表性作品,均来自法国圣埃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藏。除了莫奈、库尔贝、马蒂斯、毕加索、杜布菲、苏拉热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名家,很多我们并不熟知却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西方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展览中亦有呈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抒情和几何抽象主义等,一系列风格流派的激变,共同展现出1800年至1980年间,西方艺术走过的“现代之路”。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



1800-1900

对风景的新感知

受到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19世纪初期英国风景画的影响,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们探索出一种感知自然的新方式。写实主义者逐渐从意大利古典主义转向自身周围的环境,他们在创作中尽可能地接近自然。正如古斯塔夫·库尔贝所说,“自然的美胜于艺术家能想到的一切”。


作品:睡莲

作者:【法】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

年代:1907年

材质:布面油画


莫奈将源自于写实主义的传统风景画带向了装饰性的抽象画世界。自19世纪90年代起,“睡莲”的主题就开始出现在其作品之中。莫奈在位于吉维尼居所的池塘观察睡莲,通过对水面进行装饰性处理(“水的风景”)打破传统的空间形式。在这幅《睡莲》中,睡莲、水面、花朵和树叶的颜色对比让空间无限打开,环形画面的形式也让视觉范围更为集中,再次放大了空间的观感。采用环形画面作画,显现出莫奈对圆形建筑空间和日本艺术的兴趣,他也从中汲取了创作风格上的重要原则:拒绝透视,抛弃水平面,开扩空间……事实上,莫奈在多年来收藏的众多日本邮票中就已经关注到这些层面。


作品:黎明的池塘

作者:【法】弗朗索瓦-奥古斯特·拉维耶 Aghulas Lavier(1814-1895)

年代:19世纪

材质:纸板油画


拉维耶选择小尺寸作画的原因非常实际:便于携带并易于表现转瞬即逝的光影。在这幅画作里,画家使用了四块相同尺寸的画板,表明其关注点并非风景本身,而是光线对风景的作用,以及自然的变化特性。而画面表现的也正是一天之内的四个不同时刻。四张纸板形成一体,完成了一段叙述。拉维耶选择使用油画颜料而非水彩来表现瞬间变化的光线。这四幅画作是在拉维耶定居的莫雷斯泰村庄附近的勒瓦池塘边完成的。


作品:圣莫里斯的洗灌船

作者:【法】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 Albert  DuBois-Pille(1846-1890)

年代:约1885年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牧羊

作者:【法】夏尔·埃米尔·雅克 Charles Emile Jacque(1813-1894)

年代:19世纪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巴黎郊区风景

作者:【法】乔治·米歇尔 George  Mitchell(1763-1843)

年代:约1805

材质:纸面油画 裱于画布


1850-1980

西方艺术中的人物与肖像

在古典艺术中,肖像画被认为是模仿的最纯粹形式:对人物客观及忠实地再现。肖像画旨在将有身份地位的模特形象记录到画布上,最初的肖像画描绘的都是特定人物。

作品:穿白裙的女人

作者:【法】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 Albert  DuBois-Pille(1846-1890)

年代:约1886年

材质:布面油画


在这幅画作中,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采用了“色彩分割法”的技术,也被称为点彩画法,即在画板上堆砌纯色的小彩点。杜波依斯-皮勒不仅是一位风景画家,他还将色彩的分割运用在肖像画中。这张身份未知的女士肖像画是最早采用点彩画法的肖像画之一。《穿白裙的女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保留了原有的画框,这成为点彩画派画家的一个特别之处,他们将画框视为画作造型和配色的组成部分,从而让作品本身和作品之外的空间实现了完美的过渡。白色的平面画框突显了画作的平整,并保留了色彩的纯净。轻盈的装饰框缘则有利于调和画框边缘的严谨和作品背景上丰富的装饰,框缘还呼应了画面远景处追求装饰效果的阿拉伯图案。


作品:领圣餐者

作者:【法】莫里斯·德尼   Maurice Denis(1870-1943)

年代:1907

材质:布面油画


莫里斯·德尼遵循着其所处时代的主张:让艺术走入生活。他的作品包括为剧院和住宅绘制的装饰画、彩绘玻璃窗草图、挂毯和画作。他渐渐地以古典主义风格取代了早期作品中的阿拉伯图案和彩色色调。从19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成为基督教艺术的革新者,并逐渐转向宗教绘画。画中的三角形构图实现了经典的平衡,不同背景的彩色分层和人物的装饰风格采用了柔和的哑光色调。


作品:哥特式肖像

作者:【法】让·赫里翁 Jean Crillon(1904-1987)

年代:1945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拿洋娃娃的少女

作者:【法】查尔斯·毛林  Charles Maurin(1856-1914)

年代:约1900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俄耳浦斯的里拉琴

作者:【法】亚历山大·赛昂 (1855-1917)

年代:约1989

材质:布面油画


1910-1950

从立体主义到纯粹革命

早在1908年,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就向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绘画准则发起了挑战。他们致力于解构现实,从画中提取多样性,并试图创造出比物体外观更客观的形象。毕加索不断质疑着自身的绘画和雕塑方式。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扮演着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先锋派间纽带的角色。

作品:静物:壶、玻璃杯和橙子

作者:【西班牙】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

年代:1944

材质:布面油画


在这幅取名为《静物:壶、玻璃杯和橙子》的画作中,粗重的粗黑线条在长方形的画布上将画作主体进行简单分割。巴勃罗·毕加索采用斜投影的视角,同时增加视角数量。画面色彩暗沉,主要为绿色和褐色色调,构图紧紧围绕物体,桌子的棱角被画框框定,桌子上的花瓶、罐子和橙子以黑色、蓝色或灰色的线条呈现出轮廓和结构。这些物体不仅仅是物体自身,可以说被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场对话。毕加索不喜欢看到物体死气沉沉地维持原样,他调动一切智慧让它们变成其他东西,每一件物体都被賦予了新的体积、密度、材料和重量,而外观却毫无破绽。


作品:风景、房屋

作者:【俄】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 Alexandra Exter(1882-1949)

年代:1911

材质:布面油画


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求学于乌克兰的基辅美术学院。1908到1912年间,她经常前往巴黎居住,并时常出入于大茅舍艺术学院,也因此与先锋艺术和文学的重要人物结成了朋友,其中包括巴勃罗·毕加索、罗伯特·德劳内、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和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并在一战初期回到俄罗斯期间推广了这些人物。埃克斯特的创作风格融合了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风景、房屋》一画显现出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在巴黎期间对立体-未来主义的浓厚兴趣:房屋和周围风景的风格与轮廓采用的是塞尚式的立体主义,纯色的对比(以绿色、红色和淡紫色为主色调)以及圆形的布局为构图增加了活力,反映出她的未来主义思想。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的绘画在1914-1915年的多个国际先锋展会上展出,之后逐渐转向构成主义——反对旧秩序、崇尚全新工业文化的俄罗斯先锋运动


作品:飞机-飞行的形式

作者:【法】马塞尔·卡恩 Marcel Carné(1895-1981)

年代:1930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纯粹主义者静物

作者:【法】阿梅德·奥占芳 Amédée Ozenfant(1886-1966)

年代:1921

材质:布面油画


1940-1950

超现实主义,梦境与无意识

20世纪20年代初期,文学和诗歌界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探索了精神分析的新方法,它试图给人类和社会带来根本的变化。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专注于由西方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现的“无意识”在人类思维中的重要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在无意识现象中注入了新生命,阐释了心灵的真正功能。

作品:手与手套

作者:【法、美】伊夫·唐吉 Yves Tanguy (1900-1955)

年代:1946

材质:布面油画


在伊夫·唐吉这幅富有代表性的画作中,一片巨大的空间在眼前展开,分割空间的分界线十分轻盈,与背景完全融成一片。《手与手套》中,牵引目光的天空与背景处的海洋找到了一种“中间方式”,前景中的形状呈现出废墟建筑的特色,代表了物体的凝固,瘦削有力。唐吉从1926年起开始采用投影画法,并从1931-1932年起开始系统使用这种方法。和他的许多画作一样,投影在这幅作品中也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它让人把目光转向画面右方,并最终进入风景深处,直至画面之外这种暗示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唐吉从未停止尝试这种刺激想象的手法,以表达思想的真正力量。


作品:狩猎麋鹿

作者:【法】安德烈·马松 Andre Masson(1896-1987)

年代:1942

材质:布面油画


安德烈·马松的作品不能归入20世纪的任何一类艺术流派。其绘画作品摇摆于近乎抽象的基础线条与由物体、身体、植物或动物组成的线条网络之间。在这幅《狩猎糜鹿》中,潦草的线条与几何式的语言结合在一起,这些形状寓意着梦境。虽然被视为自动性绘画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但安德烈·马松被排斥在了《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之外。此外他一直与诗人和作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合作了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出版物。正是这种联系以及对自动性绘画创作的兴趣,让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发明了书法画,抛弃了所有表达的限制,转而用笔画、点和结构填满空间进行绘画。之后,他的作品受到了抽象表现主义派年轻画家的追捧。


作品:客观的主观性

作者:【罗马尼亚、法】维克多·布罗纳 Victor Brauner (1903-1966)

年代:1952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Totintot项目

作者:【罗马尼亚、法】维克多·布罗纳 Victor Brauner(1903-1966)

年代:1942

材质:布面油画


1930-1960

回归物质

20世纪30年代末,阿尔贝托·马涅利引发了某些艺术家对原始和实用材料的兴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破灭后,许多创作者开始追寻其起因和核心价值。如罗歇·比西埃,他专注于中世纪的启示,作为一位在战前富有经验的艺术家,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被忽略的表现方式上,如蛋彩画和壁画。

作品:虚幻的风景

作者:【法】让·杜布菲  Jean Dubuffet(1901-1985)

年代:1963

材质:布面油画


《虚幻的风景》是让·杜布菲在1962到1974年间创作的跨度最长的作品系列“鸣路波”中较为早期的一幅,该系列标志着其在绘画研究中走向了新的方向。画家放弃了材质的效果和暗沉的色彩而开拓了新绘画的笔法,尤其是以鲜艳的颜色(蓝红色以及黑色和白色)打造一种“不间断的记录”,并运用于雕塑和建筑之中。杜布菲试图去除任何空间上的定位,没有高低,没有左右,没有背景和形式,没有上下颠倒。甚至连那些远未带来稳定秩序的剖面线,都致力于打造“鸣路波”的效果,让目光更加无法停留。“鸣路波”要求观看者的目光是自由的,目光本身就是创造者,可以自行追求意义。杜布菲的作品超越了抽象和具象之争。


作品:注入生命(肌理学)

作者:【法】让·杜布菲 Jean Dubuffet (1901-1985)

年代:1958

材质:布面油画


让·杜布菲走上绘画的道路起,就开始连续不断地进行创作,尝试了多种材料和材质,试图寻找到一种与西方文化毫无关联的形式,在原始艺术或边缘艺术中汲取灵感。《注入生命》属于“材质学”和“肌理学”系列,杜布菲在这两个系列中尝试了绘画材质的各种可能性。画家通过不同的绘画手段表现一面老墙、一块碎石路面、一片撤了粉的土地、一片星空或一个星系中坚固的白垩质。没有任何元素为构图划分等级,或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地方的刻度,它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人们可以一步跨过,也可以一直游荡下去。杜布菲在这里采用了自由的表达方式,无数黑色、白色或赭石色的小点沥干于画布上。这项技术与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在20世纪50年代运用的“滴画法”相似。


作品:104构成

作者:【法】罗歇·比西埃 Roche Bussières (1886-19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