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便法治疗皮肤病

 ZHENGNS331 2017-06-13

临床上,许多皮肤病如痤疮、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的患者常伴有大便干而少或大便不通畅甚或大便干结、数日不解等情况。因此艾教授在治疗皮肤病时非常重视患者大便情况,其保持患者大便通畅的思想贯穿治疗的始终。现将其此思想及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皮肤病的发生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休戚相关

《灵枢·本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这即说明大肠与皮肤存在结构上的联系;又“肺合大肠”(《灵枢·本输》),“肺之合皮也”(《素问·五脏生成篇》),即肺、大肠、皮毛属于以肺为中心的同一系统,在五行中均属于金行,而同一系统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的同性五行具有相应性,这种相应性表现为系统中五行某一部位发生变化时,系统中同一五行的其它部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大肠与皮毛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皮肤病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若大肠不能传化糟粕,秽浊之气熏蒸,必使肌肤晦黯无泽或变生疮疖。

现代研究发现,大便积聚在大肠超过12h会产生至少22种毒素及致癌物质,其中包括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和苯类、吲哚等,以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盐类;肠腔内细菌可达5”“种以上,当便秘或泄泻时,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肠内细菌或毒素可越过肠黏膜而迁移移位,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一方面损害了肝脏功能,另一方面进入血液的有害物质可以对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且研究表明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肠源性毒素进入血液,破坏组织器官功能。因此,大便不畅或便秘必然影响皮肤系统的代谢,也易导致各种皮肤病的发生。艾教授认为皮肤病虽发于皮毛,但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息息相关,所以善治皮肤病者必要调理大肠功能。

保持大便通畅在治疗皮肤病中的意义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而大便通畅能调节气机、排除邪毒,进而调理脏腑功能,因此对皮肤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保持大便通畅是维持气机正常的条件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4种形式。气机正常,万物才能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而大便通畅,气才有下降之路,有降才有升,所以大便通畅是保证气机正常的条件,如《幼幼集成·卷四·大便证治》曰:“夫饮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机,几乎息矣。急宜通之,使旧谷去而新谷得入”。更何况,大肠之下端—魄门(肛门)为五脏之使,即“魄门亦为五脏使”(《素问·五脏别论篇》),这说明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但魄门功能的正常又对内脏气机升降有重要的影响。

保持大便通畅是排毒的需要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即说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糟粕得排,体内的瘀血、痰湿、燥矢等有形之邪及热邪等无形之邪均能得以排泄,正如张子和曰:“《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儒门事亲·卷二·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而且研究发现通下法能更新肠道,刺激并兴奋整个消化系统(表现为肠血流量增加,肠蠕动增强,胆汁分泌增多),从而使新陈代谢加快,增加有毒物排出,促进自身水液平衡的调整,进而有利于整个机体恢复,对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保持大便通畅符合中医标本治则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曰:“病有标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此处“标本”为一相对概念,“病有标本”主要指病发先后及主次,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而《内经》之语则说明二便不利不管是先病还是后病,都应先治,这体现了《内经》重视调理二便的思想,这是因二便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了全身气机的升降,正如《景岳全书·卷之二·传忠录·标本论》曰:“由此观之,则诸病皆当治本,而惟中满与小大不利两证当治标耳。盖中满则上焦不通,小大不利则下焦不通,此不得不为治标以开通道路,而为升降之所由,是则虽曰治标,而实亦所以治本也”。

因此,保持大便通畅是“治本”的需要,符合《内经》的标本治则理论,皮肤病患者出现大便异常,也应首先调理。

常用通便药及其应用

肺与大肠同属燥金,其性喜润,因此艾教授喜用润肠通便药,主要有草决明、牛蒡子、瓜蒌仁、火麻仁,若脾虚患者见便秘则重用生白术。

草决明:不仅能清肝明目,且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而且很少引起腹泻,如《山东中药·植物类药材·种子类》载“决明子为优良的通便药,服后排便顺畅而不稀薄,绝无腹痛不快等副作用,对神经衰弱或高血压患者之慢性便秘,尤为适宜”。而且《本草推陈》载其“能健胃、整肠、利尿,促进新陈代谢,增进营养”;它还有消肿毒、美容减肥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上经》载其“主肤赤,,久服益精光,轻身”;《日华子本草·草部上品之下·卷第六》称其:“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其主治“大便秘结,痈疖疮疡”;现代研究发现其所含丰富的卵磷脂能促进汗腺分泌,促进皮肤组织生长和皮肤细胞再生,可改善皮肤营养,消除青春痘和皮肤色素沉着,减少和消除老年斑,其乳化、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使皮肤细嫩、少皱纹,是天然化妆品。目前决明子已被国家卫生部公布为药食同源的物质之一,被列为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的上药之一。

由于决明子有以上各种优点,所以艾老师最经常使用之,几乎所有皮肤病伴便秘患者都用之,既用其通便,又通过其通便作用而起到去油脂的作用,常用量为30~50g,最大者可达60g

牛蒡子:既可宣肺又可通便,对肺与大肠的功能均有调理作用,且可直接治疗瘾疹等皮肤病,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之二·主治指掌》载“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风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本草正义·卷之三·草部湿草类上》曰:“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现代研究发现牛蒡子含有牛蒡苷及脂肪油而具有通便作用,临床上单用生牛蒡子(捣碎)10g,开水500mL冲泡20min后代茶饮服,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治疗习惯性便秘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因此艾老师也喜用之,常用量30g

瓜蒌仁: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的功效,如《本草汇言·卷之六·草部》载“其体油润多脂,专主心肺胸胃一切燥热郁热,逆于气分,食痰积垢,滞于中脘。凡属有形无形,在上者可降,在下者可行,其甘寒而润,寒可以下气降痰,润可以通便利结”;而且本药还有去皱美容之效,如《本草蒙筌·卷之二·草部中》言栝蒌实“味甘补肺捷,性润下气佳。解消渴生津,悦皮肤去皱”;《医学入门·本草分类·治燥门》载其“伸手面皱”,常用量30~40g,最大可至5g

火麻仁:既润肠通便,且对皮肤病也有直接治疗作用,如《本草蒙筌·卷之五·谷部》载其“去中风出汗,皮肤顽痹;润大肠风热,结涩便难”;而且它还有抗衰老、润发长发之效,如《神农本草经·上经》载其“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神仙”,《食物本草·卷之五·谷部》载其“沐发,长润。润五脏,利大肠热结燥”。常用量30~40g,最大可用至50g

在实际应用中,视患者大便排泄情况,以上药物可以单药应用或多药并用。其中艾教授常将决明子与牛蒡子配对使用以增强通便与去油脂的作用,如其治疗痤疮的经验方清肺饮(枇杷叶、黄芩、栀子、桑白皮、薏苡仁、白花蛇舌草)中就常加此二药。

白术:利用大剂量生白术来通便,是名老中医魏龙骧的经验。因脾主升清,清气上升,浊气才能下降;脾主运化,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脾之功能正常,水液才能上归于肺而下输于大肠,从而使大肠得津液濡润而不致燥结便秘,而白术为健脾胃之要药,因此重用白术可取得良好的通便作用,正如魏老所说“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艾教授借鉴魏老之经验,在临床上对于脾虚导致的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则于四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中重用生白术30g,而取得较好的通便效果。

以上各药用量为成人用量,儿童用量酌减。

案1

韩某,女,10岁,于2007523日初诊。背部患痤疮半年,背部油多,大便少,因刚进食,故未记载舌象,脉弦。辨证属肺热壅盛。艾教授予自拟之清肺饮,药用:枇杷叶20g,黄芩15g,栀子15g,桑白皮20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20g,重加草决明40g及牛蒡子30g,同时配槐米30g,漏芦根30g,败酱草20g,黄连5g等清热解毒药。患者服药半月后,大便通畅,背部皮损减轻,油也减少。

2

陈某,女,17岁,于200746日诊。症见双肘关节及双小腿数枚斑块状红斑,其上覆有银白色鳞屑,皮损皮温高,瘙痒剧烈,大便21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辨证属血热风盛,艾教授用自拟凉血消风散,药用:水牛角粉20g,生地30g,丹皮15g,僵蚕15g,龙骨20g,紫荆皮15g,甘草6g,加石决明20g,灵磁石20g,炒栀子15g,荃皮20g,槐米30g,重用瓜蒌仁50g,草决明50g,火麻仁40g。每日服药1剂,服6剂后,大便通畅,皮损未见新发,后守方加减,但通便药一直未减,治疗1个月后,患者大便正常,皮损明显变薄,瘙痒明显减轻。

运用大黄的体会

大黄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通便之良药,但大黄苦寒,易败脾胃,脾胃受损,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反致便秘。现代研究也发现大黄既含有通大便成分(如结合蒽醌),同时还含有止泻成分(如鞣质),其小剂量服用后有时不仅不引起泻下反应,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即出现继发性便秘。因此,艾教授在临床上不喜欢用大黄来通便。

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润燥法、活血法、温通法、软坚法、补肾法为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常用八法,但临床上皮肤病患者常见大便不畅或便秘的现象,因此润肠通便法也应受到重视,艾儒棣教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表明,润肠通便法在治疗皮肤病时有重要的意义,其经验可供同行借鉴。







本文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11月第29卷第11期,作者:马丽  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