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埋藏环境预研究(上):埋藏环境与生存空间

 闻道山人 2017-06-14

内容提要: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现代人类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流动性。目前的发现已经证明汾河谷地是远古丁村人重要的活动场所,但绝不是唯一的和全部的活动空间。60年来,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围绕河流阶地地貌环境开展的,对于河流阶地以外区域的观察和研究很少。本文试图通过对丁村一带的地质地貌的研究,探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临汾盆地南端的活动轨迹、生存空间和埋藏环境。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丁村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53年,发现于临汾盆地南端襄汾县境内丁村附近的汾河岸边。1954年首次调查发掘至今,发现旧石器地点30余处 ,对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60年来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和地质地貌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河流阶地地貌环境开展的,发现的大多数古人类旧石器考古地点都集中在河流阶地地层中,对于阶地之外区域的探索少之又少。



丁村旧石器遗址54100地点远眺


2004年,在丁村遗址群东北部向北至襄汾县城,西至汾河岸边的南寨塌河崖,东至上庄沟(即大运路东侧),南至解村西沟以北的三角地带的Ⅳ阶地顶部马兰黄土之下的S1土状堆积中发现了5处石器地点 ;由此我们对丁村遗址群中的人类活动空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14年10—12月,对襄汾县城南上庄沟边老虎坡遗址考古发掘中,在马兰黄土之下的第一条古土壤(S1)条带中上部集中揭露出一个不规则分布且十分独特复杂的文化层,发现石制品约300件,开启了丁村遗址考古研究的一个新的篇章。



老虎坡遗址发掘现场


2015年初,笔者在总结上一年度考古工作的过程中,对丁村遗址群所在的襄汾县境内的地质、第四纪地貌和旧石器埋藏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将襄汾县丁村遗址群汾河两岸划分为四个“考古地貌单元”,并就这四个区域中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埋藏规律和可能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随后的春季(3至4月)调查中,我们在北起城关柴村,南至解村西沟,东至塔儿山,约20平方公里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旧石器地点46处,采集石制品及动物化石400余件。为此,笔者将这方面的思考加以总结,希望能对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临汾盆地南端地貌划分


襄汾县位于临汾盆地南端,以柴庄隆起为屏障,与候马盆地隔障相接。县城向东6公里为海拔800—1498米的霍山支脉塔儿山,向西20公里系海拔800—1531米的吕梁山南端的姑射山。位于县境南端的柴庄隆起和汾阳岭,全长45公里,宽20公里,系塔儿山—九原山隆起的主体,从东向西包括塔儿山、柴庄隆起、汾阳岭和新绛的九原山。把临汾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部分称为侯马盆地。这里受北东向的曲沃断裂和侯马断裂的作用,汾阳岭、九原山相对塔儿山向南错动,形成今日连续不断、错落有致的多字型黄土山梁的地貌特征。汾河从盆地东侧由北而南穿过,蜿蜒流向柴庄隆起的隘口。河谷两岸的范围内分布着4级阶地,阶地面被东西向流水切割冲刷为多道冲沟。


从地貌成因和地貌形态来看,襄汾县地貌可分为剥蚀构造中低山区、侵蚀堆积的山前倾斜平原区、剥蚀堆积的黄土台塬区、盆地堆积填充区和现代汾河河谷区五个地貌单元(如下图) 。



临汾盆地南端地貌划分(襄汾县国土资源局矿管股,略有修改)


1、剥蚀构造中低山区(Ⅰ):位于东西两山。东部塔儿山区,主要有燕山期火成岩侵入体及奥陶系灰岩、石炭系煤系地层组成。以塔儿山为主呈北东向展布,最高山峰为塔儿山,海拔标高1493.40米,相对高差743.4米。塔儿山南坡陡北坡缓,局部被黄土覆盖。西侧姑射山拔地而起,形似屏障,绝对标高为300—1100米,高出汾河河谷385—690米。地层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组成。山峦重叠,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发育,深切呈“V”字型,该区最高海拔为1293米,最低海拔为543米,相对高差750米。山区基岩裸露,植被稀少。


丁村对岸大柴剖面更新世黄土地层

丁村对岸大柴剖面更新世黄土地层局部


2、侵蚀堆积的山前倾斜平原区(Ⅱ):分布于吕梁山以东、塔儿山北侧地区,由上更新统洪积物组成的扇群地貌。吕梁山山前倾斜平原区,分布于盆地西侧山前地带,标高为510—680米之间,以吕梁山各个山口冲击形成的冲击扇为主,以Q2黄土为主,卵砾砂次之。这些扇群较发育,规模较大,峪口峪和霸王峪属贝壳状洪积扇,三官峪洪积扇和豁都峪洪积扇属鸟爪状洪积扇。塔儿山山前倾斜平原区的洪积扇,为条状洪积扇,规模较小,标高为545—785米之间,一般宽度1.5—2.8千米,长11千米。洪积扇两侧扇间洼地比较发育,地表起伏不平。


3、剥蚀堆积的黄土台塬区(Ⅲ):分布于襄汾县河西汾阳岭及河东襄汾县城南部一带。河西汾阳岭黄土台塬区,由断裂构造形成的台塬地貌,南北宽8—12千米,东西长14千米,海拔高度500米左右,相对高差近百米,台面较平坦。主要由上、中更新统洪积物组成,周围有少数冲沟下切。河东襄汾县城南部黄土台塬区,东接塔儿山,西与汾阳岭隔河相望,标高448—892米之间,冲沟发育,切割较为强烈,台塬顶面较小,南北宽5—8千米,东西长13千米。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汾河从县城至柴庄隆起将汾阳岭分为东西两段,形成了高出河面约120米的汾河谷地,地形标高408—520米 ,两岸分布着二、三、四级阶地。这里是丁村遗址群60年来长期关注的考古工作。二、三级阶地一般不连续分布;三级阶地高出河槽30—40米,四级阶地层展布面积较大,是区内的主要地貌形态,阶面平坦,仅局部有起伏。


4、盆地冲积平原区,即汾河冲积高阶地亚区(Ⅳ):占据临汾盆地南端大部分区域,由河流摆动洪积成因的条带状卵砾砂透镜及上部覆盖黄土物质组成,分布于南辛店、贾罕、景毛、汾城、赵康、永固一带。包括汾河两岸三、四级阶地,地形标高427—473米,阶面高出河槽30—50米,三级阶地一般不连续分布,四级阶地层展布面积较大,是区内的主要地貌形态,阶面平坦,仅局部有起伏。


5、现代汾河河谷区,即汾河冲积低阶地亚区(Ⅴ):分布在县城以北汾河两侧,由河漫滩和二级阶地组成,海拔高程为410—430米,由全新世亚砂土、中粗细砂以及上更新世马兰黄土、中粗细砂物堆积形成。


二、埋藏环境与生存空间


旧石器时代遗址与新石器时代聚落有很大不同。其人类狩猎采集、生存空间和资源利用更加广阔,“人类在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进化史中都是以狩猎采集为生,这包括整个的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的生计模式甚至在一些边缘的环境如极地、热带丛林、沙漠中持续到近现代。”  我们发现的遗址的范围,往往并不是原始人生活的全部,甚至只是“庞大帝国”的一小部分,包括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遗址在内 。丁村遗址群过去60年的发现已经证明汾河谷地是远古丁村人重要的活动场所,但绝不是唯一的和全部的活动空间。因此,在现有发现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埋藏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研判,是我们探索这些发现之外未知世界的一个理论性课题。



《丁村遗址群——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76—1980年发掘报告》


我们在《丁村遗址群——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76—1980年发掘报告》中曾这样说到:“旧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打制石器而是生存,但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打制石器。因此,石器就成了那个时代人类留给我们唯一可以解读的技术记忆!”同时指出:“丁村遗址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地点30余处,分布在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汾河谷地及周边。可以肯定,这里是一个人类活动频繁,养育了一个伟大族群的圣地……‘丁村文化’在哲学层面上毫无疑问是存在着的,但并非像过去表述的那样,是一个由众多石器类型组合而成的分类名单,而应当是‘鲜活的’、带着远古人类生活气息、渗透着当时人类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的一幅图画;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环境、石器原料、各种石器的打制方法、使用方法、狩猎采集模式和经济形态等。”  


那么,远古丁村人是如何生活的?换言之丁村人仅仅生活在临汾盆地南端的汾河河谷之中吗?他们的活动范围究竟有多大?他们对临汾盆地南端的动植物资源、石料资源是如何利用的?



丁村附近汾河河谷地貌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需对远古丁村人的生存空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说,丁村人的活动空间不止是在汾河两岸的阶地中,在河谷之外的地区一定是存在着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里的地质环境、资源环境和埋藏环境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埋藏环境和生存空间就成为我们探讨远古人类活动的最重要的两个观察对象。


首先是埋藏环境,系指旧石器时代遗迹、人工制品、动物遗存等存在于地层中的各种不同地质环境,是我们是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桥梁和基础。旧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埋藏于地壳最外层的第四纪地层之中。而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展现的地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形态。从现有资料来看,主要有洞穴堆积、河湖相地层、黄土堆积等等,都有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存的可能性。


其次是生存空间,即原始人生活的空间,包括古人类分布范围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等。我们说原始人生活的空间是多种多样的;高山、丘陵、平原、湖盆以及常见的河岸边等等。但凡人类能去到的地方,但凡有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源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他们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即便远古人类去过,这些地方也不一定能留下他们的足迹。因此,埋藏环境和埋藏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仅仅以现有发现规律在同样的地貌部位去寻找古人类遗存是不够的 。必须考虑到现有发现之外区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这就要从原始人的生存状态去考虑问题,从人类生存所需物质资料摄取和生产活动去考虑问题。


三、远古丁村人的生存空间


远古丁村人必定生活在临汾盆地南端汾河两岸,但他们生活的宽度和广度如何呢?



1954年丁村54:100地点犀牛化石发掘现场


我们认为,临汾盆地南端汾河两岸的各个地貌单元中都有可能留下他们的足印。从生产资料的广谱性来看,两边低山上有野果山货,山下的丘陵山坡上有野菜、植物根茎和小动物;河边有鱼鳖虾蟹,还有大型动物出没;而广阔的盆地冲积平原区至今仍是养育人类最为肥沃的土地。原始人不可能仅仅守在丁村附近的汾河岸边等待大型哺乳动物的出现,整个盆地才是远古丁村人全部的生存空间。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既不能用现代人定居方式思考问题,也不能用新石器时代聚落考古的方式进行推演。我们认为,当今人类对远古丁村人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经受了埋藏前后来自生物的、地质的扰动,丢失了相当多的原始信息。目前为止,丁村遗址群两次大规模发掘揭露的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因此,要想依靠发现的5000多件石制品去了解那个远去了20万年的历史阶段,难度相当巨大。即便是将丁村遗址群44平方公里都发掘出来,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完整的‘丁村文化’”。  同时,我们必须学会从已知发现来探究尚未发现的未知区域,通过一个个考古发现的点阵来复原推演原始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链条。


前面讲过,原始人的生存空间,包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等。我们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原始人生活状态。但这一区域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生产资料是有据可查的。因此,遗址的分布范围和规律的调查发掘,就成为我们探究原始人资源利用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直接证据。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临汾盆地南端有可能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足迹的地方,划分为四个“考古地貌单元”。这些地貌单元的划分以第四纪地质地貌为依据,同时并不囿于传统的地貌划分,而是按照埋藏环境和资源类型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的。


1、河谷阶地区——是丁村遗址发现60年来,长期关注的汾河河谷各级阶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石器地点30余处,已经被证明是远古丁村人活动的区域。


2、黄土台塬区——第二个是东部塔儿山向汾河河谷过渡的黄土塬区;这里有与丁村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资料——角页岩;是远古丁村人重要的生产生活区域。2015年春季调查中发现了大量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使我们对丁村遗址和远古丁村人的生存空间和行为链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3、河流冲积平原区——汾河两广泛的盆地堆积,应该是远古丁村人活动的最大舞台,可谓沃野百里;其中有几条汾河的二级支流,籍以考察远古人类是否对这一区域有利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里的探索和了解甚少。



丁村77:01地点和下川遗址细石器制品:石核


4、山前冲积扇区——吕梁山(姑射山)通往盆地的各个山口的山前冲积扇;这里是临汾盆地通往吕梁山区的必经之路,是研判汾河流域与吕梁山区远古人类交流状况的重要区域。旧石器时代晚期丁村77:01地点与吕梁山上的薛关、柿子滩遗址等细石器文化遗存之间是否有文化上的交流?这些都是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更为广泛的调查,考察远古丁村人的空间利用和资源利用开发程度,以及远古丁村人的来龙去脉。


旧石器时代遗址涉及到可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上述四个“考古地貌单元”都有发现远古人类活动留存下来“文化遗存”的可能性。但我们未必能看得到、找得着。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