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善恶》谭

 山佳国学谭 2017-06-14

11、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客观必然——再谭《善恶》 

    人类在漫长的群居生活中,相互间逐渐产生的情感只能是的种种表现。这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低,只有在人的感情中逐渐产生的性,才可能逐渐的制约每个人如同动物般的欲望,而保持人类的群居生活。这就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客观必然,否则,就不能进化成为人类。

12、四心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产物——再谭《善恶》 

    在人类逐渐的漫长的进化的群居生活的过程中,为了生存逐渐地产生了区别于动物的情感。即孟子总结的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说是人类群居生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必然。

13、脱离动物最伟大的特征之一——再谭《善恶》 

    可以想象:在人类群居生活逐渐的进化中,为了生存逐渐的产生人类之间相互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多么善良的心态呀!是多么和谐的氛围呀!这是人类脱离动物最伟大的特征之一。

14、为群体繁衍而产生了恻隐之心——再谭《善恶》 

    首先,是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群居的生活中,对群居中的妇、幼、病弱、老、少等的生存困难群体,为了保持群体的繁衍生活,年轻力壮的强者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逐渐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的内在核心。

15、自然产生了人类共同的羞恶之心——再谭《善恶》 

    其次,为了保持群体的繁衍生活,随着恻隐之心的产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了人类共同的羞恶之心,如男女之间的害羞、羞愧无能为力、厌恶恃强凌弱等。此时想到了《圣经》中偷吃禁果的故事。人类的内心进化是趋同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逐渐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的外在表现。

16、共同生活中相互谦让的辞让之心——再谭《善恶》 

    再其次,随着人类的群居生活,而产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在日常生活的食物分配中、遮风避雨中、共同劳动等中,自然客观地会相互谦让,主动承担而产生辞让之心,从而保证了人类群体的和谐生存。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逐渐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规范。

17、最初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是非之心——再谭《善恶》 

    最后,随着人类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逐渐地产生了人类共同的是非之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从而有了最初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逐渐的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用人性善来判断是非标准的智慧。

18、人本性善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再谭《善恶》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下认为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主张明德、培养新民、达到性善。孟子的四心说,又进一步的完善了人性善的内容。以至于后来的逐渐发展,形成了儒家思想人本性善的基本特征。

19、人区别于动物的命该本性善”——再谭《善恶》 

    人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与属性既本性。人的性本善,是人类由动物逐渐的进化为人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发育、成熟的;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中,进化为人的最重要的心里标志。但对于当今的每个具体人来说,人的本性善又是天生具有的,正可谓是《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命该本性善

20、人性是实践的产物——再谭《善恶》 

    人的性本善,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心里标志。这种人性是实践的产物的观点充分地体现了人性论的唯物史观。同时人性论中的天命之谓性,正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由此,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唯物的思想,是区别于西方有神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