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透彻的分析】太极拳真的能以柔克刚吗?(一)

 阿金大大 2017-06-14

摘要

内家拳术以柔克刚,总是令人怀疑,因常人能说不能行。吐纳炼气运气行功,总是令人迷惑,因常人有法无可循。旧架新架大架小架,总是令人迷失,因常人有师不能得。笔者引用古经典今文献,藉由最新科学知识,讨论炼气练拳方法,养生技击并重,协助读者既致柔且至刚。


一位高头大马、孔武有力的魁梧壮汉,猛力迎面击来,请问你要如何应付?急忙转个身或退了步就能化危为安吗?对方不会紧跟着再上身吗?诚然搏击时临场的变化很多,但瘦弱的小个子,先天体能条件本来就吃亏,尽管有着外在的利落手脚,此时用力抵抗常不管用,光凭着肢体外型动作上训练出来的技巧,仍然会不济于事,除非是另有特殊的内在本领才能以弱胜强,那么这个特殊的内在本领会是什么?当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个子并不高大,但号称“杨无敌”。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个子瘦小,在当时武林中曾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郑曼青先生亦是小个子,抗日战争时以太极拳技惊服了美、英大兵;后来移居美国时,孔武有力的洋大个子,在试力之后均拜入门下。对于这个如何以小搏大的问题,聪明的中国祖先们,早就从生存竞争中找出了答案;从这些太极拳大师们的表现中,证明了体小可以搏大。这个答案,今世人应已知道,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


一. 你相信柔能克刚吗?


常人都知晓,若在敌强我弱硬拼会吃亏的情况下,只有在顺应来力的反射条件下,才有希望先求化解,再进一步蓄而后发,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许多武术文献,认为太极拳的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最常见的引证是老子启示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43章)」,以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78章)」。但是老子却又提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78章)」;意即“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人能实行的”。虽然这个道家的观念,是要用至柔之阴来克服最坚刚的阳,但是你认为这些道家理论会帮助你做到以柔克刚吗?



郑曼青大师当年在未习拳之前,也曾怀疑过以柔克刚之说,郑氏在1934年为杨澄甫代笔《太极拳体用全书》,其中〈郑序〉一文之首即云:「天下唯至刚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刚。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书曰:沉潜刚克,高明柔克。诗曰:刚亦不茹,柔亦不吐。然则刚柔之用,理无二致,何老氏独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柔弱胜刚强,余甚疑之。」但是郑氏在学太极拳未久的两年后就改变了想法,对柔能克刚不再怀疑。因其在〈郑序〉一文中又接著说:「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矣,始信柔之足以胜刚。」那么,郑氏是如何在短暂的两年之内,就获得了以柔克刚之能?


这个问题在〈郑序〉中似乎有个答案,因郑曼青又云:「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骤者易见,故易败;渐者难觉,故常胜。不用气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刚,余至是遂恍然大悟。」(注:此处所谓“不用气”,笔者认为应是指“不用力气”);而郑氏悟到不用力气能逐渐达到以柔克刚,系来自承澄师口授的内功;那么,这内功又是什么?当年杨澄甫大师由北到南传授太极拳教了上千学生,但是能正式拜师入门的弟子却很少,而少数入室弟子除了学到杨门拳架外,又有几人得到了口授内功呢?



郑曼青在1947年《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曾有如此的按语:「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谓传子不传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难怪外行人对高深莫测的内家拳法,往往会认为内家即含有秘不外传之意,而内行人也因其珍贵,所以珍秘;于是许多人对拳谚中「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的气,亦是一知半解,不明其意。


二. 内功修炼的典籍


今人已比较幸运,若找不到功夫好又能传道解惑的明师,至少可以轻易的获得前人所珍藏、不愿示与外人的太极拳经、论、歌、诀等“密诀”。但在这些经、论、歌、诀中,提到“内功”的只有在《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中有句:「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不管这几首古歌诀是民国初期或明朝中叶之前的作品,其精确的阐述了太极拳的本质及奥秘是值得肯定的,这句话指明了炼内功与“丹田”、“呼吸”、“气”等有关;但是,这内功要如何的炼,才能达到“妙无穷”的境界呢?



翻阅中国拳术史料,在明、清之前十分稀少,因为从春秋、战国直到唐代,剑术、刀法、枪术在民间技击中居统治地位,而拳术出现得很晚,在民间发展成为流派是在宋朝以后,渐盛于明、清。内家拳一说众所皆知是始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而“太极拳”一词,首次系出现于清朝中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更早的明代剑客毕坤所著《浑元剑经》,已详细的论述了剑术功法道理,其言:「练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及「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生妙」,这是开内家拳法之先。其〈气贯周身法〉一文论及「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于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这是技击内功锻炼之精辟论述。后来以内功为名的拳术文献,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苌氏武技书》及《内功四经》两书。《苌氏武技书》是清人苌乃周(1724年至1783年)所著,计131篇,包括〈中气论〉、〈养气论〉、〈炼气诀〉诸篇。苌氏是从实战中练成精湛的武艺及悟出高深的武术理论。这些“炼气之术”的理论,纵横开阖之妙,均发前人之未发。其言拳术主于养气,务使气藏于腹;主张「练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其论及出手则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故苌氏之理论与太极拳之要义大体上是一致的。


《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部共同组成,原著者已不可考,但经由清代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藏于沈阳故宫工部库多年。后来宋氏形意拳开派宗师宋世荣先生由友人处获得此书,这文句绝妙、义理精辟的武学秘典才渐传开于世,其〈内功经〉极重培养内气、敛神修心的武学内功修练。宋氏精研习试,先以内功起手,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最后地龙收功;久而久之,融会贯通,练就出神入化的内功,常人很难近其身,手臂无人能握得住,所以宋氏的形意拳也以“柔”见称。孙禄堂21岁时曾往山西,得宋氏讲论〈内功经〉等心法。《内功四经》中所陈述的深妙技义、精绝道理,由外而内的综合锻炼法则,与部份太极拳经、论、歌、诀有异曲同工之妙。



《浑元剑经》、《苌氏武技书》、《内功四经》阐述了很多“丹田”、“呼吸”、“气”相互之间的关系。苌乃周先生精研拳理,博采众长为己用,于少林、太极之外,另辟出一方武学新天地,创出独具一格的“苌家拳”。宋世荣先生钻研《内功四经》理论,在练拳的实践中,体会其精髓,练就高强的武艺。但是,近代似未闻有任何人据此《苌氏武技书》、《内功四经》练成了绝顶的内功或高深的武功;可能是这两本书、经的文句深奥,令人开卷茫然、易于懈怠、不能日日用功以见其元妙之理。而且许多人并不了解拳术中的“气”和道家养生所述的“气或炁”是不尽相同的。笔者将在本文后半段讨论拳术炼气的独到锻炼方法和效果,因为拳术所炼之气是要发挥在技击中能实际起作用的气,并非道家养生所论及的气。


三. 养生炼气的迷思


道家养生的文章可说是车量斗载、不可胜数,传统养生术可追溯到先秦,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就兴起了不同的养生流派,包括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修身养性”。当时的医学、养生理论学曾记载于《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流传到今天最早的中医和养生学经典;直到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4件简帛,如《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我们才看到更古老医学典籍原件。《黄帝内经》在古代医学和养生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四书五经》、基督教的《圣经》等,是不可替代的至尊经典;历代医书、养生书籍几乎没有一本不引用《黄帝内经》的章句。自古以来讲究养生的人,都会牵扯到炼气,或进一步论及修炼精、气、神三宝,至于气是什么?在《黄帝内经》当中,“气”字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但是《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丹田”这个词,因为后世丹田学说的发展是在外丹术遭到惨痛的失败之后,道教徒将修炼成仙的希望转移到自身体内,把炼外丹的鼎炉搬到体内,把丹田引申为身体的某个部位,借鉴胎息、坐忘、服气、导引、存想、内视等修炼方法,创立了内丹理论。



“气”字人人都会说,譬如元气、营气、卫气、宗气等,可是无人能确实把它真正说清楚,只好认为《黄帝内经》的气是一种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及能力。但《黄帝内经·素问》又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精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可是“气”和“精”这两种精微的物质又不完全一样。既然是物质,就应该能用科学仪器探测到,但现代中医养生学又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于是有人说“气”只有特异功能的人才能看到,这就使中医和养生理论基础遭到了无数的诟病。又中医和养生认为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但是经络又是什么?目前也还是说不清楚,今人投入了数亿的研究经费,仍然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虽然人们一直说不清楚气是什么、经络又是什么,但养生者人认为,气可以通过修炼在身体上体会到、感觉到,仍可以藉此使身体坚壮并延长寿命。实际上,中国的养生家在炼养的过程中,一直在运用了现代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虽然打不开人体内的黑箱秘密,但用了笼统的气、经络等言语来讨论如何增进人体生命的寿命延长,认为这是“命功”。此外,尚有心性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等,这叫作“性功”。中国养生家们拿性功贯串命功,所谓“性命双修”、“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于是比西方养生学多了一份玄秘性。虽然学会了入静和调神对身体会有益处,但是中国养生家到底炼的是什么气?炼这种气可以炼出技击功夫吗?显然,养生学中有关气的锻炼,与拳术“拿住丹田炼内功” 并不相同。实际上,拳术之内功比养生学之炼气要丰富得多,所以郑曼青曾谓:「内家拳是以技养身」的。

未完待续
来源:台湾《太极拳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