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中年危机”其实就是“职业倦怠” 05

 舍得斋主 2017-06-17

所谓“中年危机”其实就是“职业倦怠”

及时调整心态迎接挑战实现转型,变危为机踢好人生“下半场”

2017年06月13日   05: 焦点    

无图说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吴頔 曹飞

  年近40岁的莱文最近频频抱怨出差:“忙得像只陀螺,若待在体制内,这时差不多可以升到处级了。”年薪百万元、有车有房的外企高管莱文,一直被看作“人生赢家”,这时居然羡慕起做公务员的同学,似乎让人想不通。其实,莱文抱怨的是一种状态,显现出面对职场的疲惫感,以及步入“中年”后产生的危机感。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最近,某大型通信企业清退中年员工的传闻,让不少同龄人忧心忡忡;几则中年人创业失败的新闻也让人心生感慨。如今,不少事业单位招考或是私企招聘,多会注明年龄要求“35岁以下”,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要求“30岁以下”。
  眼下,70后、80后即使拥有一定经济基础,也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他们面临的一些难题可能隐藏在房价、创业、择校的各类话题中。他们能否再承受失业离职之重?该如何未雨绸缪、变危为机,踢好人生的“下半场”?

  人到中年谨防“职业倦怠”

  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高科技行业员工跳槽频繁,离职率达25.1%。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离职现象越来越突出。还有不少职业是吃青春饭的,黄金职业生涯有限,比如高级同声翻译、IT码农等。
  人到中年,身体机能开始退化,无法跟20来岁的小伙子拼加班了;上有老,下有小,就算身体强健,还要照顾家庭、陪伴孩子……人到中年所面对的境况更复杂、所要考虑的事项也更多。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从全市数十万家企业中抽取324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企业员工流动率调查报告(2016)》。报告显示,青壮年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而人到中年则需谨防“职业倦怠”。
  从不同年龄分组的情况来看,31岁—35岁年龄组的上海市民就业满意度最高,达到了144.8;46岁—50岁年龄组的上海市民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仅为138.6。
  专家分析指出,如果忽略就业满意度的代际差异,则不同年龄分组的总体调查数据,可以看作是个体劳动者成长历程的不同阶段,事实上完整地描绘了劳动者个人的职业生涯。
  大多数劳动者在20岁左右初涉职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不谙人情世故,在职场上跌打滚爬,在摸索中成长;到35岁左右,随着个人职场经验和人脉资源的积累,职业相对稳定,事业也逐渐进入上升通道; 过了40岁,面对持续的工作、生活压力,渐渐开始对工作失去兴趣和期待,特别是在事业发展出现波折时,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现代劳动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也有心理学家称之为“中年危机”。

  不存在一劳永逸的金饭碗

  莱文所在的外企在上海历经黄金10年,莱文的职位也升为北亚区运营总监。但最近总部发函,要把他所在的部门集体降薪,并给他两个选择:要么接受降薪,要么调任别的部门,这也意味着被边缘化。以他的资历和目前的收入,未必能跳槽到他理想中的目标岗位。而待在原公司,职业前景已大不如前。尽管莱文在物质上有多年积累,但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养儿女,要保持之前的生活水准,自己感觉压力陡增。
  他想过离职创业,但这也充满风险。“你都40岁了。”妻子不支持他这个年纪去创业。
  外企如此,民企员工一样也有隐忧。调查显示,国企的员工流动率6.2%,外企的员工流动率8.3%,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为13.2%,比总体员工流动率(10.7%)高2.5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与国企或外企相比,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发展前景及内部管理机制等相对较弱,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所下降,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并不具备太多优势,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稳定性不强。这对中年员工来说,更难看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
  甚至有人感叹自己当初如果进国企就好了,但体制内同样也会碰到类似问题。若此前不努力、混日子,很可能在一线岗位被边缘化,一劳永逸的金饭碗根本不存在。

  努力开创人生又一个起点

  上一辈有个名词——4050人员再就业工程。即那些在原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随着年龄增长,就业愈加困难,成为再就业最困难群体,国家对他们实施优惠政策加以扶持。现如今的中年职场危机,没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也不可能由国家、社会来托底。它可能散落在各个行业和企业中,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情况。
  正奔向中年的70后、80后,大都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在某些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有的甚至已实现财务自由。中年职场危机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又一次爬坡的机会。跨过去了,就会迎来职场又一春。
  看到危机,也应看到危中有机。不少人在30多岁时及时调整心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开创人生的又一个起点。若在舒适区待久了,进入“自动电梯”模式,维持现状,那就可能会在此时遭遇真正的职场危机。有人说,30岁之前没有狠狠努力过的,30岁之后等待你的是加倍偿还。

  中年群体也有“优势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刘德恩认为,如果按照线性职业发展道路来看,中年群体肯定存在危机,就如同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业,中年人的精力、学习速度和记忆力等肯定比不上青年人。
  但对于中年群体来说,还有一个“优势视角”,即中年人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拥有能力、经验、社会圈子与智慧,他们不靠体力、精力取胜,而是强调方法和智慧。这些都是青年群体中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
  况且,不能简单地使用职位或薪水高低来量化职业发展成功与否。除了量,还需要内在精神层次方面的指标,如价值感、自豪感、责任感、归属感、使命感等层次。换个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青年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于中年人,这可能会让中年人遭遇“技术瓶颈”。但在刘德恩看来,这不会对中年人带来太多负面影响,中年人的侧重点与青年人并不一样,相较于技术层面,中年人的社会技巧、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看待问题的能力,社会成熟度、心理成熟度、精神成熟度等都强于青年人。
  以做项目为例,中年人与青年人的做法并不一样,中年人特别善于管理、用人和组织搭配,善于从高层次、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不纠结于细枝末节。他们能发挥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去弥补本身的生理与精力上的不足,这是中年人在面临技术瓶颈时的最大优势。
  有些职业所需要的层次、智慧、能力,年轻人并不能达到,只有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才满足条件。如果看看美国硅谷,其实年龄不是问题,六七十岁一样可以做高级软件工程师,有的也只有他们能够做。这些老资格的软件工程师相当具有战略眼光。相反有些年轻人由于缺乏类似的眼光,一两年就会被淘汰。
  所以,不妨换个角度看待中年危机,中年人有其年龄劣势,但更具有年龄带来的“优势”,若善加利用,就能开创职业的第二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