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相如:扒一扒 “伤寒论”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73 2017-06-18

 

它的的学术渊源


主要是汉以前的的医学成就和医疗经验。


1、张仲景在原序中明确提到的有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平脉辨证》。


3、《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4、其老师张伯祖是当时的名医。此前还有扁鹊、仓公、郭玉等名医。

 


伤寒论的成就


建立了中医临床医学体系。

1 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2 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 奠定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依证立法,依法选方,改变了汉以前有药无方,有方无法的状况,总结出了许多效方,现称为“经方”。


以上是历版教材通行的认识。我认为,《伤寒论》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发现了许多“特异性方证”,确立了证和方之间的特异性关联,能够做到方到证除。这是医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就整个医学而言,至今发现的“特异性方证”并不多,其中,张仲景发现的占了绝大多数。这才是《伤寒论》得以流传的真正原因。


 

伤寒的概念


(一)广义:一切外感病的总称。伤寒、热病、外感热病、外感病是同义词。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就把所有的外感病都叫“伤寒”了。因为《内径》里面注重阳气,而在外邪之中寒邪最中意损伤阳气,所以就把所有的外感病都称为“伤寒”。现在看来,这个概念经不起推敲。

 

(二)狭义: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面的“伤寒”是广义的,后面分类中的“伤寒”是狭义的。如果感受了寒邪不即时发的,可能成为伏气温病,《内经》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记载。现在《温病学》中的“春温”即属此类。

 

(三)《伤寒论》讨论的是狭义伤寒

虽然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伤寒论》讨论的是广义的伤寒,我认为理由不充分。在《伤寒论》仅仅第6条提到了温病,但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法、方药、预后等概未涉及,所以算不上是讨论了温病,最多也就是提到了温病。《伤寒论》第174、175条提到了风湿,《金匮要略》提到了痉、湿、暍,但也都没有完整的辨治体系。

 

同时,我认为,将伤寒的概念限定在狭义的伤寒,更有利于外感病的辨证和治疗,也可以避免和温病的重叠和争论。对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来说,要想弄明白中医外感病的相关概念并不容易,所以我倡导要将中医的概念规范化,教材要用规范的概念,相关概念的演变过程应该放在医学史和各家学说中去解决。


(四)与西医的伤寒有区别

西医学中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湿温相似,可参照湿温辨证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这就是《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为什么占了将近二分之一篇幅的原因。这也是学习《伤寒论》要首先建立的概念。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