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疫已过三年,为什么中医连“新冠是什么”都没弄清楚?

 dzlbs 2023-01-05 发布于四川

原创 肖相如 肖相如频道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中医专家给出了很多病名,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病名。

有专家认为新冠属于寒湿疫,有的专家则认为属于温热疫,二者截然相反;还有湿毒疫、冬瘟湿疫、湿热疫、温热浊毒、寒湿热浊毒、湿毒、浊毒疫、瘟毒上受、热病等各种不一样的病名。

而且这些专家都是大咖,有院士、有大师、有著名的国家级老中医等。

从2019年末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和新冠恶战,中医也全面加入战斗,为什么都三年多了,中医连新冠是什么都弄不清楚?

文章图片1

这和中医外感病的理论不规范有关,和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不规范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者,皆伤寒之类也。”

《黄帝内经》的意思是,凡是发热的疾病,都叫伤寒;而外感病基本上都有发热,所以外感病都叫伤寒。这个伤寒,学术界称为广义的伤寒,和外感病同义,相同的名称还有热病、外感热病。

《难经·五十八难》认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难经》的意思也是所有的外感病都叫伤寒。根据《难经》,学术界将伤寒分成广义的伤寒和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从书名看,应该是沿用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意思,就是讨论外感病的治疗,实际内容主要讨论的是感受寒邪所致的外感病。

因为张仲景的学术地位太高,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都愿意说张仲景的《伤寒论》讨论的广义的伤寒,所有的教材都持这种观点。

也就是说,外感病就是伤寒,伤寒包括所有的外感病。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即外感病都是热证,没有寒证。

他的贡献是认识到了外感病不仅仅有寒邪所致,不能都用《伤寒论》中的麻桂等辛温药治疗外感病;然而,他的错误在于认为外感只有热邪,没有寒邪,走向了极端,是外感病滥用寒凉的根源。

元末的医家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说“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可不正乎?”,并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盛,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温病学家,其代表人物吴鞠通的著作,《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条提出了九种温病,即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其实,《温病条辨》的上中下焦各篇中还有寒湿,提示温病不仅仅只有热性的外感病,也分广义的温病和狭义的温病。和《黄帝内经》中的伤寒、《难经》中的广义的伤寒等同。

文章图片2

至此,外感病的局面是有广义的伤寒,也有广义的温病,二者范围基本等同;

学术界有伤寒派和温病派。

伤寒派认为伤寒包括了温病;温病派认为温病是独立的,是和伤寒并列的,不能包括在伤寒之内,甚至有的温病派认为温病包括了伤寒。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温病学老师形象地说:伤寒派认为,伤寒是老子,温病是儿子;温病派认为,伤寒和温病是兄弟,甚至认为温病是老子,伤寒是儿子。

这就是旷日持久的寒温之争。

因为争得实在是太久了,就又出现所谓的寒温统一派,认为伤寒和温病要统一起来,不要争了。

有了中医高等教育之后,在课程设置中,有《伤寒论》,有《温病学》,一般是先学《伤寒论》,后学《温病学》。

所以,学中医的人学的还是自相矛盾的概念,他们碰到外感病,首先想的就是这个是伤寒,还是温病?

文章图片3

在最近这些年,从非典,到禽流感、猪流感,再到新冠,中医总是在争论病名,而且总是互相对立,互不相让。

也就是说,对于外感病,中医的认识从来没有规范过,也从没理明白过,一直在争论中误治,在误治中争论。

其实,问题的实质很简单,中医根据病因将疾病分成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凡是感受外邪导致的疾病就是外感病;外感病中有传染性的就是疫。

外感病的性质可以有寒热燥湿,疫的性质也就可以有寒热燥湿。

有人看到的疫表现为寒,有人看到的疫表现为热,还有人可以看到表现为寒湿的、湿热的,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新冠是中医的什么病,弄清楚了吗?如果,弄不清楚这个简单的问题,的确没有能力保证不误治。

明天,我继续与大家分享,怎么才能把中医“外感病”的概念弄清楚,让学中医的人不那么糊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