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

 憩苑 2020-02-07

什么是温病?《伤寒论》里也有温病!

作者:紫菀花

在上一篇文章“瘟疫”跟“温疫”是一回事儿吗?中,紫菀花提到说“温病派像以往很多时候那样,看啥病都觉得是温病”,这话真不夸张,因为温病派最拿手的就是温病,温病以外的病症都不太会治。实际上,即便是温病,当温病派遇到较为严重的温病患者时,他们还是没经方派治得快,经方往往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

然而,当今坐诊的大多数中医医生都是温病派(也叫时方派),这就让人们误以为中医治病慢,误以为治急症、治传染病还是西医快,就会有很多关于中医的错误认识。其实,这都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机会遇上医术好的中医大夫的缘故。

中医最讲究传承,讲究师傅带徒弟,因此,跟对师傅非常重要!话说温病派的祖师爷当年学的也是经方啊,只是学着学着,就忘记了来时的路,就想另立门户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究竟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温病”;来看看《伤寒论》里究竟有没有温病。

先看“伤寒”的概念。

伤寒”二字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广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狭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孙文垣《赤水玄珠》曰:“凡风寒暑湿热燥,天之六气,自外而中人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者,四时之中皆得,谓之伤寒。”

以上所指为广义伤寒。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病证,即上述“伤寒有五”中之“伤寒”,或如《伤寒论》中的《伤寒例》所指之“伤寒”

我们看一下《伤寒例》。

《伤寒例》曰:为《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皆指狭义伤寒。

简言之,广义伤寒包括了狭义伤寒。

明白了“伤寒”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温病”

其实关于温病的概念,《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伤寒例》都表述得非常清楚。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伤寒例》紧接着上面那段,写道: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大家看明白了吗?就是说,如果冬天外感严寒后马上发病的,这个就叫做“伤寒”(狭义的);如果没有马上发病,而是到了春天才发病的,这个叫“温病”;如果到了夏天才发病的,这个叫“暑病”(即中暑,《难经》叫热病)

伤寒(狭义的)、中风、温病、暑病、中湿这五个不同的病证,合起来统称为“广义的伤寒”。

再换句话说,“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再进一步说,“温病”也是在冬天受寒之后产生的,只是当时没有马上发病,到了春天才发病而已。

因此,“温病”这个概念及其发病的原因,早在医圣张仲景所在的东汉时期以前就已经论述得非常清楚了。

但由于后世的某些医家的理解能力或者出于某种私心杂念等原因,而将这个概念胡搅蛮缠,楞是搞出了一个温病派出来。打那以后,中医内部就陷入了混乱的局面。

对此,清代著名中医学家徐灵胎先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则此五者之病,古人皆谓之伤寒,与《难经》渊源一辙。后世俗学不明其故,遂至聚讼纷纭,终无一是。是可慨也!其详须细读《热病论》及《伤寒论》自知之。”

那么,“温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伤寒论》里表述得也很清楚: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显然,“温病”也是太阳病的一种。

即:太阳病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

我们可以看一下太阳病的三个条辨,看看这三者有些什么异同: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清末民初的著名中医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的弟子姜佐景先生在《经方实验录》中指出:精(津液)的丧失是温病的成因

姜佐景是这样说的:“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是皆太阳病之津液未伤者也。若其人先自伤津,续得太阳病,是即太阳温病。”

姜佐景指出太阳温病的主方就是葛根汤

他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夫精者,津之聚于一处者也;津者,精之散于周身者也。故精与津原属一而二、二而一之物。其人平日既不藏精,即是津液先伤,及其外受邪风之侵,乃不为太阳中风,亦不为太阳伤寒,而独为太阳温病,乃不宜乎桂枝汤,亦不宜乎麻黄汤,而独宜乎葛根汤。此《内经》、《伤寒》之所以通释者也。抑尤有当知者,藏精之要,初不必限于冬时,然尤以冬时为甚。故《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温病之成,初不必限于春日,然尤以春日为甚。盖春继冬来,于时为迩,冬不闭藏,使扰乎阳,则春不发陈,无能随天地万物以俱生荣也。精之泄,初不必限于男女之间,凡志勤而多欲、心怵而常惧、形劳而致倦、高下必相慕、嗜欲伤目、淫邪惑心者,是皆不藏于精之类也,然尤以直耗肾精为甚。故吾人可作结论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小儿天真烂漫,肾精不耗,为何患麻疹等一类温病特多?盖为其纯阳之体,长育之日需津既亟,化热自易,初不关肾家事也。

姜佐景总结道:“……综上所述,余谓葛根汤主治太阳温病一说,合于《内经》,合于《本经》,合于《伤寒论》,合于《金匮要略》,合于吾师治验,合于一切理论,推而广之,将无有所不合。然则,吾此说幸告成立以后,《伤寒论》一书将徒增万丈光芒,平添无限声价。何者?前人皆以大论为缺方之残书,尤其缺温病之方。今则主治温病之方赫然在目,是大论不啻重为完璧之宝籍,虽撰次容或有异,无伤也已。不特此也,彼温热诸家籍口《伤寒论》中无温病方明文,指为散佚失传,故敢揭温病旗帜,求与伤寒抗衡。今温病之真方既显,彼温热阵之伪壁垒将不攻自破。从此大家携手,同归仲圣正道,宁非中医学之大幸也耶!”

对于弟子姜佐景所提出的观点,曹颖甫先生大为赞赏,他说:“世之论者动称温病无主方,而伤寒论一书疑为专治伤寒而设,不知越人言‘伤寒有五’,温病即在其中。今姜生佐景能于大论中发明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之主方,真能发前人所未发。盖葛根汤证与伤寒不同者,原以津液不足之故,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而君葛根;中风证而津液不足者,即用桂枝汤本方而加葛根;太阳标热内陷而下利者,即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生津为主。盖人体中水分多于血分,则易从寒化,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血分多于水分,则易从热化,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从寒化者,伤寒不愈,浸成痰饮,虽天时转阳,犹宜小青龙汤;从热化者,中风误治即成热病,为其津液少也。即此意以求之,则葛根为太阳温病主药,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主方,不益可信乎?“

所以,不要再说《伤寒论》里没有治温病的方子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用。

太阳中风的主方为桂枝汤

太阳伤寒的主方为麻黄汤

太阳温病的主方为葛根汤

另外,《伤寒论》还同时提出了一个“风温”的概念,原文是这样写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注:抽风),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条辨也写的很清楚,“风温”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后之变证。因为太阳温病的治法总宜清解,切忌辛温,若误用辛温发汗,是以热治热,其势愈炽,而为风温变证。

关于“风温”,宋金时期著名中医学家、大宋国医成无己说:“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姜佐景说治此风温变证,宜用仲景阳明之例,以白虎汤为主方。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其不仅为外感热病立法,同时也兼论内伤杂病及其他疾病,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近两千年来,一直对中医临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故被后世医家视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奉为圭臬(即:准则),尊为医经,是学习中医者必读之书。

最后,让我们好好看看当代著名中医经方大家、医术高超的倪海厦先生是怎么说的:

“过去许多医家就是因为无法透彻地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于是自然而然就不敢轻易地使用经方,同时由于《胎胪药录》的失传,造成许多医家对于《伤寒论》更是一知半解,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自东汉医圣张仲景至今,历代所出现的经方名家并不多,所以千年以来真正懂得《伤寒论》的医家是屈指可数的,温病派也是因为一些医家对于伤寒的误解而应运而生的。

“温病派使用的药物不像经方家那样的剽悍,都是讲究温和滋阴调养进补等等方式来治病,与经方家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因为温病派少用峻药,就算吃错药,也无多大不良的反应,于是就受到一般医师的喜欢;也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医都是温病派中医,所以导致了千年以后人们对于中医的误解,都认为中医就是慢慢来,中药是吃不死、但也无法治病的错误观念。这都是历代温病派的中医累积传承错误的中医知识所造成的结果。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就是进入经方大门的唯一方法,娴熟于《伤寒论》之后,再进入《金匮要略》就能很灵活地使用金匮中的经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