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云飞:那些年,起搏器术后的奇怪TdP·365医学网

 yp23555 2017-06-20

那些年,起搏器术后的奇怪TdP

作者:谷云飞[1] 
单位: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1]

  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s de pointes TdP)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呈室性心动过速特征,QRS波的尖端围绕基线扭转,典型者多伴有QT间期延长。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严重的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肌病变、使用延长心肌复极药物(如胺碘酮等)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TdP是一种心动过缓依赖的心律失常,病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心律失常是诱发TdP的一种重要诱因。对于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后,缓慢心律失常被纠正,QT间期缩短,发生TdP的风险大大降低,除非发生起搏器故障,重新出现心动过缓时,有可能再次发作TdP。除了常见的起搏故障,当然还有下文中一些罕见原因导致的TdP,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避免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1.起搏器常规检查测试诱发TdP[1]


  一名75岁的老年VVIR起搏器植入患者在接受每年常规的起搏器检测时突发心脏停搏,紧急给予心肺复苏及电除颤后恢复自主循环。该患者为缺血性心肌病、房颤患者,经过仔细调阅起搏器腔内图揭示了患者测试过程中诱发了TdP。原来在心室阈值测试过程中,从0.75V下降电压至0.5V时出现失夺获,在一次无效的VP后325ms出现了一次室性逸搏,该逸搏落在起搏器的不应期内,并未重整起搏间期,随后一次2.5V的起搏信号落入自身心室逸搏的T波上(见图1箭头),诱发了TdP的发生。

 

2.交界区心律出现时诱发TdP[2]

  一名64岁的女性患者因窦缓和窦性停搏植入永久起搏器(频率70次/分),临床无TdP发生及QT延长。植入7年后由于呼吸困难和心脏扩大更改起搏模式为DDI,低限频率仍为70次/分。植入10年后,患者出现运动后晕厥的反复发作。给予患者Holter检查后提示为TdP发作诱发的晕厥。而该TdP的发生是由于自身交界区心律的出现导致了患者出现明显QT延长以及T波异常(图2)。入院后为了验证是否交界区心律出现诱发了TdP,将起搏频率调慢至45次/分,在没有任何运动和情绪影响下,交界区心律自发出现,尽管QRS波较窄,且RR间期较短,但伴随较长QT间期及异常T波的出现(图3A)。进一步握力运动后更多的交界区心律及室性早搏出现并诱发TdP(图3B)。在程控起搏频率为80次/分后,患者未再出现任何晕厥发作。推测交界区心律出现时伴随心脏记忆现象的发生,复极离散度增加,T波的异常改变是诱发TdP重要的原因。对于起搏频率与自身频率接近的患者,建议将起搏频率调高,减少自身心律出现导致的QT、T波改变,避免一些心律失常的发生。
 

3.起搏器滞后频率诱发的TdP

  患者老年女性,因发作性晕厥入院,心电图提示三度AVB,由于经济原因给予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频率60次/分,滞后频率50次/分)。术后患者再次出现晕厥,多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后遥测监护扑捉到晕厥发作的原因为TdP发生。如图4所示,红色箭头代表起搏器50次/分的滞后频率,紫色箭头代表室性早搏。患者起搏频率60次/分时,存在慢频率依赖的QT间期延长,在滞后频率出现时,QT间期可进一步延长,同时起搏与自身早搏交替出现时可造成T波记忆,T波形态进一步改变,尤其在滞后频率与早搏造成的长-短周期后诱发TdP的发生。因此对于起搏器术后的患者需要警惕QT间期的异常,如果存在异常,应尽可能避免其他导致QT间期延长的因素,同时提高起搏频率,减少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出现的发生。


4.VDD起搏器间歇心房感知不良诱发的TdP[3]

  81岁男性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DD起搏器。患者术前窦律90次/分左右,术后2周再次晕厥发作。心电图记录到患者在间歇心房感知不良时出现的VDD-VVI的起搏模式转换,由于起搏频率的变慢,可以看见明显的QT间期延长:560-640ms(图5A)。程控降低感知灵敏度至0.15mv,患者仍然出现间歇感知不良,并且由于这种短-长-短周期的出现诱发TdP(图5B)。在提升起搏频率至70次/分后,QT间期从600ms缩短至500ms(图5C)。回顾患者未植入起搏器前的心电图也存在较长QT间期(图5D),后给予患者植入心房电极,并升级为DDD起搏器。


  1. Orsborne C, Morris GM, Brown BD.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a pacemaker check. BMJ Case Rep. 2015,7;2015. pii: bcr2014206621

  2. Kurita T, Maeda K, Isobe F.et al. QRS alteration-induced torsade de pointes in a patient with an artificial pacemaker and hypokalemia. Jpn Circ J.  1996,60(3):189-91.

  3. Palanca V , Navarro A , Jiménez J .et al. Intermittent Atrial Undersensing in Single-Lead VDD Pacemakers in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Sensitive Repolarization: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 Rev Esp Cardiol (Engl Ed) 2010,63 (2): 229-32



    2017/6/20 17:01:13     访问数:39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