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这部“奇书”的现实意义
一、《石头记》是一部古今中外都不曾见过的“奇书”
(一)《石头记》——《红楼梦》——《石头记》的过程 曹雪芹为什么一定要写《石头记》呢? 大家知道:作者到晚年已经非常贫困,“举家食粥酒常赊”是他生活的写照,然而他却要“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来撰写《石头记》。脂砚斋说他:“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是为写《石头记》而哭死的。 曹雪芹死后,他的《石头记》便立刻流传到社会,被人们传抄。——这说明《石头记》写得多么精彩! 然而在乾隆文字狱高潮时期,《石头记》这样一部精彩的书,却遭到禁毁,到底为了什么?之后便被御用文人程伟元、高鹗将这部《石头记》阉割、篡改成《红楼梦》,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以致后来人们并不知《红楼梦》是由《石头记》阉割、篡改而成的,都误以为是曹雪芹的原创。直到民国元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石头记》抄本,到1980年已出现五种曹雪芹著作《石头记》的早期抄本,给人们创造了重新认识《石头记》的物质条件。在这些《石头记》早期抄本基础上,人们便可能了解到曹雪芹撰写《石头记》的真正目的了。 (二)“作者自云”是全书的纲 《石头记》第一回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是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束笔阁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这段话,有两段脂批值得重视。 在“诚不若彼裙钗女子”,脂砚斋有批语曰:“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其意为:怎么不是“梦幻”呢?又怎么不“通灵”呢?“灵”指神、神仙。“通灵”,与神灵相通。这都是作者的托言,但原本都是真人、真事。在古代认为天地间存在着清浊两气,受清气者,便是仁义之人,受浊气者,便是恶人。《石头记》中写道:“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人的受气清浊,是不分男女的。——这段批语主要是为了说明:“通灵宝玉”看起来是物,但实以其寓指人,而且既可寓男人,又可寓女人。 在“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处,脂砚斋有批语曰:“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所谓“他”,在小说中即所有之女子。也就是说所有之女子所隐写的均是一个女子,因而用“他”。 “我”则指作者本人。 值得重视的是:《古头记》开明宗义的这段文字,是全书中唯一以作者身份写出的。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写这段话呢?——是为了向读者明确这部书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第一,创作《石头记》的目的 作者创作《石头记》的目的是为一位女子作传,在传这位女子的同时,也就传了作者自己。也就是说作者写书的目的不是像现代文学家那样,为了写小说,而是为了给一位女子写传记。在批语中,作者大论受气清浊,说明该女子是个历史重要人物。在《石头记》中有脂批称其为“女中豪杰”。 第二,这部书的基本特点 作者在为这位女子作传的同时,也传了自己。鉴于当时严酷的文字狱环境,不能直述其怀,只能采取极为特殊的方法写出,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便是:表面看起来是假语村言(谐 “贾雨村”),而实际上却隐写着历史上真人、真事(谐“甄士隐”)。对于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作者还利用书名之一“风月宝鉴”作了暗示:这部书如同一面正反皆可照人的宝镜一样,正面看是一部小说,也就是假语村言;然而当翻转到背面后,便发现小说中隐写着真人、真事,隐写着历史。 从上面叙述可知:《石头记》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正面是小说,背面的历史的“奇书”。
二、《石头记》正由于“奇”,而能将中华文化浓缩于一体
《石头记》这一“奇书”使它成为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代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石头记》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文史哲合一”的特点 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己与西方文化体系完全不同的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国古典文学,最早是和历史记载、哲学论述结合在一起的。《论语》、《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既是记载的具体史实,又是文学作品;《老子》、《庄子》则是文学和哲学的有机结合体。不仅散文著作,文与史(或事)密不可分,既使韵体作品也如此,比如《诗经》中的《国风》、《小雅》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无论好事、坏事都如实写出,并无讳饰。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其所有作品,无一不是文史合一。以唐诗来说,且不说杜甫的“三别”、“三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歌,均是文史合一的特点;就以李白的诗歌来看,也是如此。如“游香炉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若没有到过庐山,绝不可能写出如此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的诗歌。 汉唐的散文是文史合一的特点,后来出现的“平话”,“话本”,发展到明清时,便形成章回小说,以及戏曲。这些文学形式,都具有文史合一的特点。若是说出来的,称作“评书”,将其写成文字,便是“章回小说”,表演出来便是戏曲。 《石头记》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形式,而且达到极致——从整部书来看,是文与史的密切结合,文中含史,史寓于文。由于正面是“文”,使文学特点得到充分表现,堪称文学经典;而又由于背面是“史”,其记载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堪称记史的典范,被脂砚斋称其为“史公”。同时还有一些哲学论述。因而,可以说《石头记》如“风月宝鉴”那样,其形式有正反两面,集中体现的了中华文化“文史哲合一”的特点。 (二)《石头记》是一部中华文化中“文备众体”,集大成之奇葩 《石头记》表面看是一部小说,形式上采取了明清时流行的章回小说。但章回小说是从话本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可以称之为以文字记载的“说的艺术”。但《石头记》并不是为说书人准备的章回小说,而是作家为了以文学形式,记载历史,而创作的“写”的文学。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都是文中夹杂诗歌。戏曲中的说话称作“道白”,诗歌则配上曲调唱出。《石头记》中的诗歌及各种韵体文,全面地继承了文雅和通俗的韵体形式。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体裁。 以诗来说,《石头记》包括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乐府。总共81首。 其他还包括了词、曲、谣谚、谜令、赋、韵体文、联对。 总计:206篇(首)。 此外还有18个匾额。 还应指出:在《石头记》的回前和回后,有大量批语是以诗词形式写成的,其中许多亦出自曹雪芹之手。上面统计的数字,还并未将这些包括在内。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有大量比喻、隐喻、一语双关,内容含蓄。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唐代有个考生,名叫朱庆余,考试完后,他想探听一下消息,便拜访了老前辈张藉。他带去了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看,是写的新婚后的第二天,新娘拜见公婆前的忐忑心里,实际是想打探考官们对他答卷的看法。使得此诗有了正反两面。 南宋时有首诗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表面看,是杭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实际是一首委婉的政治诗。批评统治者,如果还像在汴州那样只顾享受,而不思收复失地,杭州最终会落得汴州的结局。 在民歌中也有这样的诗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表面看唱的是一种景象,实则以此表达爱情。 《石头记》,为了以文学形式 隐记历史,大大地发展了韵体形式的这种特点,其作用有三重: 其一,符合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的人物,吟出的诗歌也有所区别。 其二,预示后三十回的内容及人物的结局。 其三,隐喻着真实的历史。 《石头记》就内容上说,民初人士王梦阮有一段总结:“作者实有得于经旨处,其美剌学《诗》,其书法学《春秋》,其参互错综学《周易》,其淋漓痛快学《孟子》。” 因而,可以说《石头记》是中华文化集大成之作。 (三)《石头记》弘扬了中国古人非常智慧的思维方式 1、总体结构受了“太极八挂图”的启示
《石头记》属于“写”的文学,但借用了章回小说的外壳和形式。从脂批看出,《石头记》曾写完过,为一百一十回,最后一回有个“情榜”。王国华在对《石头记》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该书的总体结构(按一百一十回),是作者受了“太极八卦图”的启示。他的一百一十回《石头记》的创作,以五十四回与五十五回为分水岭,作前后两大部结构,前后两大部结构的创作,写出盛衰、正邪之道。而又由于每一大部又分六节,每节九回(其中有两节为十回),每两节是个小盛衰,每节又以起、承、转、合的创作章程写出,因而全书形成一个个的波浪,其波浪由小及大,及至最大,然后,又逐渐小下去。最后结束。以石头起,又以石头收。但此石已非彼石,而是上面记录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了一段人所不知的历史故事。
2、为了将历史隐写于小说背后,砍掉后三十回,运用了大量写作奇法、秘法,这些都体现了东方人的特有的思维方式
然而曹雪芹的创作并没有停留在一百一十回,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更高级的创作阶段。曹雪芹在原一百一十回基础上删去后三十回,同时对前八十回进行改写。将后三十回小说内容及书中所隐写的历史,均写入前八十回中,与此同时,在正文中添加了大量脂砚斋批语,形成一部带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 曹雪芹在《石头记》的创作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比如曹雪芹的写作秘法“分身法”和“合身法”便是从天干、地支组合而来的。《石头记》正面小说为“阳”,小说中的人物相当于“天干”中的甲、乙、丙、丁……。其背面历史则为“阴”,历史人物相当于“地支”中的子、丑、寅、卯……。所谓“分身法”即相当于甲子、乙子、丙子、丁子……,也就是说同一个历史人物--“子”,分写到小说中不同的人物--“甲”、“乙”、“丙”、“丁”……身上。而所谓“合身法”即相当于甲子、甲丑、甲寅、甲卯……,也就是说同一个小说人物--“甲”身上,隐写着不同的历史人物--“子”、“丑”、“寅”、“卯”……。
3、曹雪芹充分运用了汉语与汉字的特点,创造了谐音法、拆字法、寓意法、射覆法等等
曹雪芹为了将隐史写入小说中,充分运用了汉语与汉字的特点,创造出诸如“谐音法”、“拆字法”、“射覆法”等大量写作奇法、秘法。比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联,就意味无穷。 书中处处都充满了比喻,就连人名都有深刻的含义,因而脂砚斋说:“在起名上设色,别有可玩。”比如“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只四个人名,便能引导读者从正面小说,去设法探讨背后历史,去探索书中到底隐着的怎样的一位女子。还有“不写之写法”、“寓意法”,如第一回,在“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处,戚序本夹批曰:“世路宽平者最少。”巧妙地将“地方窄狭”,引伸为世路艰难。这使得《石头记》成为一部韵味无穷的书:“庙”是什么“庙”?——乾隆的谥号是“高宗”,清代常称乾隆为“高庙”。因而这里的“庙”实指“廊庙”。这就把矛头直指乾隆了。正像戚蓼生所说的:“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意思是:且看作者心中运筹谋划的,均能抒发出来。看他表面是为那件事写注,其实他恰是为了写这件事。表面看他正在招手某人,其实他却正在目送此人离去。他笔下的人物,似乎很奸诈的,其实却笃实可靠,另外一些从表面看来既正派、又规矩、且有教养的,其实却极淫荡。写《石头记》正像写《春秋》一样,暗中隐藏着对统治者的指责和抨击。又像史学家一样,运用了曲折迂回之笔。
三、学习、研究曹雪芹《石头记》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中华文化是时代的要求,而《石头记》是其代表作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国的GTP已居世界第二位,会逐渐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强国。 任何一个国家强盛之后,必定将自己值得骄傲的文化推向世界,英国推出的是莎士比亚,德国推出的是歌德,法国推出的是巴尔扎克,俄国推出的是托尔斯泰。中国正在强大起来,于是也开始考虑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考虑将哪位中华文化伟人推向世界。 为什么我们首先强调继承,之后才是弘扬呢?这是由于有两大因素束缚着国人的头脑,阻碍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其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约束,特别是乾隆以来文字狱的影响,使国人难有充分的自由思想。这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其二,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的落后,使国人将这种落后归结到文化上,认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属于落后的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便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开展了“批孔”运动,这造成了对中华文化几乎是彻底的否定和破坏。 这种否定和破坏,最不可思议的是所认定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曹雪芹的著作,竟然不是原本、真本《石头记》,而是阉割、篡改本《红楼梦》。使我们不能不反思对中华文化中所认定的——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否出现了问题? 面对着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 最便捷的道路,便是从《石头记》入手。 因为到文化大革命,虽然曹雪芹著作《石头记》的各种早期抄本基本上都已再现,只要与市场上所流行的《红楼梦》稍加比较便知:《石头记》为曹雪芹遗留给后世的原本、真本,而《红楼梦》实为阉割、篡改本。但由于当时采取的是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态度,因而竟将《红楼梦》这一阉割、篡改本,误认为是中华文化中精华中的精华。甚至在以国力组织重新校注后,再行出版发行的,还是一部阉割、篡改本,说明国人尚不能分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看不到中华文化实是世上极优秀的一种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国人首先要做的便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代表作、中华文化的结晶《石头记》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为什么说《石头记》是在中华文化沃土上开放的一支奇葩?为什么《石头记》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犹如珠穆玛峰与青藏高原的关系? 由此来看,《石头记》正是进入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从《石头记》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文化: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多个民族、宗教、阶级、思想经过近四千年的相互争斗与融合,经过历史反复考验,而沉殿下来的文化。其丰富程度,坚韧程度、深邃程度,任何文化都无可比拟,中国中原地区,虽有过两次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占领,中华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结果却不是衰亡下去,相反,而是迎来另一次文化的繁荣,因而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文化形式。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因而那种以任何借口,排斥与否定中华文化,从认识上说,是不了解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其中的精髓,包括儒家、道家思想的核心、《周易》为代表的思维方法,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过去,也必然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 《石头记》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理所当然应当首先得到国人重视,进行学习与研究。我们应当看到:《石头记》在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太极图“阴阳鱼”中“黑鱼”的白眼。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眼定会逐渐扩大,中华文化必定得到传承与弘扬。 (二)《石头记》这部“奇书”是突破西文化理论束缚的利器 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文化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大,以致完全否定中华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现在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基本上采取的是西方文化理论,也就是以西方人的角度、眼光来看待它,其结果必然是对中华文化造成曲解和贬低。因而扭转这一形势,建立自己独立的文化理论体系,便成为摆在社会科学界的重大议题。但是这个问题,我们从何入手去做呢? ——从《石头记》入手。我们从《石头记》可以看到:这是一部如“风月宝鉴”那样,正面是小说,背面是历史的“奇书”;一部以文学为载体,以历史为核心,将纯粹的文学、历史与哲学浑然合为一个整体的“奇书”;一部堪称中华文化的代表与结晶的“奇书”。原来被我们全盘接受的西方文化理论,所谓“先进”的文化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石头记》这种“奇书”的文化现象,说明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不存在落后与先进的问题,说明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说明中华文化是一种完全独立于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文、史、哲合一,与西方的文、史、哲分离的文化体系完全不同。这就必然促使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将把建立中华文化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看作自己神圣的责任。 (三)竺香玉和曹雪芹的形象,能够净化国人的灵魂 由于《石头记》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有正反两面的“奇书”,而且“表里皆有喻”。那么我们对待《石头记》便可以既从“表”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人物百态,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预示中国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又可从“里”看到被乾隆删削、篡改之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石头记》的背面看到一位被乾隆从历史档案中删除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锐意革新,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皇后;一位有政治抱负,立志以自己硕大无比的巨笔,改造、重塑中华文化的大文豪曹雪芹。 即使他们的品格也堪称国人的典范:竺香玉是一个小戏子、丫环,而曹雪芹是康熙的外孙,是个富有的公子。然而他们超出了自己地位与财富的局限,成为一生的生死恋人。而当他们地位已经达到金字塔的顶端之后,心中所想的还是劳苦大众,而不惜个人安危。竺香玉最后为了保全曹雪芹及其儿子,而自缢。曹雪芹则一滴泪、一滴血地,将被乾隆删削的竺香玉的事迹,全部记录了下来。曹雪芹和竺香玉的伟大精神,必将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净化国人的灵魂、提高国人的素质。 曹雪芹和竺香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至今不为国人所认知。“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我们理应真正了解曹雪芹和竺香玉的伟大人格和精神。 《石头记》及其对这部伟大著作的研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是一支促使中华文化崛起的“报春花”。 (本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