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否定曹雪芹著作权风潮的出现及其根源(上)

 金品之文集 2016-02-25

否定曹雪芹著作权风潮的出现及其根源(上)

[引言]

    曹雪芹创作了带有全部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这是一部“奇书”。曹雪芹为使读者理解自己这部著作,便采取了一种当时正盛行的在文学著作中添加批语的形式,不同的是其他文学著作的批语是由后来的批评家添加,而《石头记》的批语是作者自己或由亲友添加,最后由自己决定取舍。目的是利用批语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自己的作品——对于这部“奇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读者很难从正面小说进入背后历史。但是在曹雪芹生时,每进行一次评批之后,都交给亲友们阅读,却没有人理解他的这种良苦用心——只评论小说十分精彩,却无人谈及其背后隐史。于是他发出了“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感概。并且通过脂批不断表达“知心”难求的焦急:“谁为智者?又谁能通?”(第二回)“谁人识得!”(第十二回)“苦海冤河解者谁?”(第二十五回)“以待知音”(第三十二回)“如有如无谁解得?”(第四十三回)“噫!文心至此,脉绝血枯矣!谁是知音者?”(第五十三回)。曹雪芹在世时,没有寻到“知音者”,或许因难以站到曹雪芹的高度理解《石头记》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自然盘向新的高度,人们也就能够回过头来,较全面地了解曹雪芹和曹雪芹的时代,也就可能出现曹雪芹的“知音”。

    然而,没有人会想到:仅在他去世27年后,乾隆皇帝便觉察到这是一部“奇”书,背后涉及宫廷的秘密。于是一方面,让人将“奇书”《石头记》进行彻底改造,变成百二十回纯粹的小说《红楼梦》,另一方面,则篡改历史档案,使《石头记》背后这部历史,缺乏史料依据。如此作法,不仅使《石头记》这部作品,堵塞了从小说通往背后历史的路径,又使人们无法从史料中查阅到当时真实的历史。这种作法无疑是对曹雪芹所著之“奇书”《石头记》致命的打击。

    但是,又有谁能够料到:经过了百年后,竟然峰回路转,清代统治被推翻,随之而来的,便是曹雪芹原著、真著——各种《石头记》早期抄本——竞相浮出水面,使人们终于看到曹雪芹的原著、真著,原来是一部题名《石头记》,带有大量脂批,只有八十回的“奇书”。以致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重新校勘曹雪芹著作的建议,以使著作符合曹雪芹的本意与时代的要求。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当时的文化小组接受了几位老红学家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的观点——依据带有大量脂砚斋批语的庚辰本《石头记》作为进行校勘的底本。 

    谁知文化小组竟将这件重要工作,交给了在1974年评“红”运动中,追随“四人帮”的“洪广思”评“红”小组组长——“学术骗子”冯其庸(关于此问题我们数年前就写有专门博客,网友可查看)。由他组织并领导这次校勘工作,并且一切由他说了算。

    冯其庸领导的校勘小组耗费了七年时间,拿出的成品,竟如程高本《红楼梦》的翻版。校勘小组升格为直属文化部的文化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控制了曹著研究领域,任凭这个对《石头记》的阉割、篡改本——1982年版人文社《红楼梦》泛滥于读者当中。正是依据这种曹著的伪本,当历史车轮转入21世纪后,出现一场否定曹雪芹对《石头记》著作权的风潮!

    中国古代文学最值得向海内外推荐的要算“四大名著”之首——曹雪芹的《石头记》了,但现在市场所流行的却是阉割、篡改本仿程高的《红楼梦》。

    人们所看到的是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风潮愈刮愈烈,伪造涉及曹雪芹及其背后隐史所造的假“文物”,已不是个别现象。现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一种趋势,难道中国红学界就以这种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一、否定曹雪芹著作权风潮的兴起

    1982年版仿程高本《红楼梦》这一假本、膺本为研究依据的研读者,因对原本《石头记》中对此已说得明明白白的脂批,一无所知,于是如盲人骑瞎马,在寻找除曹雪芹以外的所谓《红楼梦》原作者的歧途上,狂奔乱跑。据有人统计,否定曹雪芹著作权者,至今已达60多起,下面列名如下:

 

    1、土默热的洪昇说(1645~1704);

    2、傅波、钟长山、陈斯园、吴雪松、金俊俊、何玄鹤的吴伟业(吴梅村)说(1609~1672);

    3、冒廉泉的冒辟疆说(1611~1693);

    4、张志坚的梁清远说(1606~1683);

    5、俎永湘的朱慈烺说(1629~1644);

    6、孙维中的陈洪绶说(1599~1652);

    7、王梦阮、沈瓶庵的顺治说(1638~1661);

    8、陈贤富的方以智说(1611~1671);

    9、隋邦森与隋海鹰的查继佐说(1601~1676);

    10、李明鸟的张岱说(1597~1679);

    11、朱江兵的李渔说(1611~1680);

    12、郭励的曹溶说(1613~1685);

    13、何新的纳兰性德说(1655~1685);

    14、王巧林的顾景星说(1621~1687);

    15、杨军康的王夫之说(1619-1692);

    16、卫艳春的吴乔说(1611~1695);

    17、冯作会等16人的林云铭说(1628~1697);

    18、黄砚堂的万斯同(1638~1702);

    19、美籍华人铁安等二人的严绳孙说(1623~1702)

    20、覃拓的朱耷说(1626-1705);

    21、 加拿大籍华人崔虎刚与孙慧敏的曹曰玮说(1671~1706);

    22、钟云霄的石涛说(1642~1707);

    23、袁登华的曹寅说(1658~1712);

    24、刘同顺的曹顒说(1689~1714);

    25、张许文的蒲松龄说(1640~1715);

    26、兰晓东与赵国栋的郑克塽说(1670~1717);

    27、唐钤砚的何焯说(1661~1722);

    28、蒋国震与张师定的胤礽说(1674~1725);

    29、王诚基的雍正说(1678~1735);

    30、寿鹏飞的曹一士说(?—1736);

    31、齐玉瑞、李信田与董耀昌的弘晳说(1694~1742);

    32、温文的崇祯说(1628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33、刘宗玉的方苞说(1668~1749);

    34、蔚来愚的允禵说(1688~1755);

    35、周传授的弘晓说(1722~1778);

    36、陈传坤的永瑢说(1743~1790);

    37、李红旗的敦诚(1734~1791);

    38、奉宽的高兰墅说(1758-约1815);

    39、任辉等22人的袁枚说(1716-1797)。
    40、马兴华的朱由槤说;

    41、赵国栋的曹頫说(1900年提出);

    42、孔祥贤的曹頫说(2002年提出);

    43、陈林与郑忠权的曹頫说(2005年提出);

    44、欧阳健的曹顺说

    45、李雪菲的曹硕说;

    46、戴不凡的曹荃的次子竹村说;

    47、刘润为的曹渊说;

    48、徐乃为的曹颜说;

    49、张杰的曹骥说;

    50、张放的墨香说;

    51、台湾王以安的查澄说;

    52、孙华天的弘皎说;

    53、蒋友林与程丽萍的永琛说;

    54、陈志烨的高霑说;

    55、张登儒的李霰说;

    56、王洪军的李鼎说;

    57、马孝亮的马锜说;

    58、谢志明的谢再诏说;

    59、王喜山的薛香玉说;

    60、胡荣荣的秦玉说;

    61、童力群的程日兴说;

    62、段晴也与吴玲的李含章说;

    63、邓牛顿的施廷龙说;

    64、王钰报的曹頔说;

    另外,还有刘廷玑、纳兰揆方等26人亦在一些零散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就上述所列的观点,总共达八九十种之多,足可令人目瞪口呆。哪种学术观点之争有过如此大的场面?现在这个问题,已成为众人茶余饭后之闲谈话资。否定曹雪芹著作权,果真是对学术的创新?抑或是学术的倒退?

    二、剖析“冒辟疆说”的索隐、比附方法

    否定曹雪芹著作权者,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手法推出自己的观点?了解红学史的人会清楚,民国初年盛行着索隐派,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叫做附会法,或比附法。

    从学术上来说,一种研究到底是什么性质,主要看两点:

    第一点是研究的依据。

    第二点是研究的方法。

    若将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风潮,与之对照便会发现,似是索隐派的复活:两者研究的依据基本相同,采取的研究方法也完全一致:

    两者所依据的均是《石头记》的阉割、篡改本程高本《红楼梦》,或仿程高本《红楼梦》。

    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均是:为了解决《红楼梦》中的问题,先作个主观假设,之后依据假设进行历史考证,再将考证结果与《红楼梦》进行附会,达到与自己最初假设基本一致的目的。以此证明自己研究的正确。

    当然历史的重复都不是简单地再现,而会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有所区别。两者的不同仅在于附会的对象的差异:民国初年的索隐派所要附会的是“本事”。现在否定曹雪芹著作权风潮所要附会的是“作者”。

    前面已说明,否定曹雪芹著作权风潮多达60多种,任何人也不可能将其一一评说。为此,博主只选出一二种大家所熟知的,作为典型进行剖析,再与民国初年的索隐派相对照,便会明了:现在流行的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各种说法,实是索隐派的大复活,学术的大倒退。

    下面先将现在刚出尖的“冒辟疆说”作为典型,进行剖析。

    一)“冒辟疆(冒襄)说”要点

    1、身世相同

    冒襄的身世就是贾宝玉的身世。还说贾府的兴衰就是按冒府的兴衰描绘的

    2、生活环境

   两府一园遥相呼应《红楼梦》主要活动空间是: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观园。而冒襄从小就生长在如皋的"两府一园"之中,生活在冒家巷东府、西府和水绘园之中。

    3、女友性格相同

    小宛,黛玉,同病相怜

    4、作者熟悉女性

    熟悉女性的作者才能写出《红楼梦》。冒辟疆便是熟悉女性的人。

    5、“辉中”酷似“妙玉”

   栊翠庵里面同样养着一位对宝玉有意,凡根未断的,原籍苏州带发修行的注定悲剧下场的女尼妙玉。

   别离庙里养着一位对冒襄有意,凡根未断的,原籍苏州带发修行的不久将离世的女尼辉中。

    两位女尼,都在私人家尼庵里,都带发修行,都是美女,都会写诗,都来自苏州,都对男主角有意,都是悲剧下场

    6、昆曲戏班

    冒府和贾府都有昆曲戏班

    7、生活时代

    冒辟疆是清初人,《红楼梦》作者应是清初人

    8、制食或药物

    小宛奇巧美食 宝钗神丹妙药

    9、作者定爱石

    冒辟疆爱奇石,因而《石头记》唯他才能写出。

    10、真实证据,两个桃叶渡

    南京秦淮有个桃叶渡,冒襄在第三次乡试后,出巨资在桃叶渡,租赁九所院厅,大会东林遗孤和青年学子百人置酒高会,招歌征舞,三日方休。

    第五十一回,宝琴以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诗,其一便是《桃叶渡》。

    11、太多的巧合

    (1)冒襄和宝玉都有一个庶出弟弟,都是在别人教唆下向哥哥发难。

    (2)冒襄建筑三间草屋匿庐峰,他写道:“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牘,仅敝风雨。

    《红楼梦》开篇写道:“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束笔阁墨。

    (3)冒襄一生三次大病,宝玉也三次大病。

    12、《红楼梦》中有不少江苏如皋方言。

    (不再一一例举)

    (二)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的要点

    “冒辟疆说”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是民国初年索隐派研究方法的再现。

    下面介绍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的要点。

    1、全书为演情僧

    《红楼梦》全书为演情僧之事。故专专注意铺叙宝、黛玉二人。

    二人中,以宝玉况情僧,以黛玉况妃子也。故书中二人之事独详。

    2、宝玉之名含义

    宝玉命名,非云自宝,言能宝爱此玉而已。玉指黛玉,即暗指小琬。宝玉一生,见玉则明,离玉则暗;得玉则生,失玉则死。若专为此玉而来者,故曰宝玉。

    黛玉为言代也,言以此人代小琬。

    3、宝玉与世祖关合

    以宝玉演情僧,故时有与世祖关合处,作者虽不敢明露,然而帷灯匣剑既蕴其光,马迹蛛丝自得其绪。如世祖临宇十八年,宝玉便十九岁出家;世祖自肇祖以来为第七代,宝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举人;世祖谥章,宝玉便谥文妙。

    4、宝玉居所

    居宝玉于怡红快绿,红绿字样,殆隐藏一青楼之“青”字,董白之“白”字(原注:小琬名白)。曰怡,曰快,以见至尊所乐故在此也。

    5、宝玉喻世祖

    宝玉生而衔玉,为对照世祖生有瑞应而言,隐示非常人之意。

    宝玉名玉,故其一辈人皆从玉。玉旁实一“王”字。盖隐指诸王而言也。诸王因宝玉而王,则宝玉为诸王首,其人可想。

    6、宝玉之辫亦喻世祖

    世祖顶发高起,余发四围,若前朝天生异相。书中一再叙宝玉之发辫,四围总结于顶心,亦隐指世祖异相处。言发辫,并以见其为满人也。

    7、宝玉与世祖关合处

    宝玉与世祖关合处甚多,如宝玉之伯名赦,配邢夫人。父名政,配王夫人。总括言之,则为赦,为邢、为政、为王,直言“摄行政王”四字而已。赦政在宝玉伯与父之间,摄政在世祖叔与父之间,两相对照,无不恰合。

    8、宝玉、世祖均聪明过人,文采甚茂

    宝玉不读书而文采甚茂,是言圣人天禀聪明处。世祖优于文学,与宝玉正同。

    9、宝玉、世祖性格相合

    宝玉一生,儿女情深,不喜谈家国正事。大有不重江山重美人之意,处处为情张本。

    10、黛玉与小琬处处相合

    小琬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琬书名,每去玉旁,专为“宛”;故黛玉命名,特去宛旁,专名“玉”,平分各半之意也。

    小琬苏人,黛玉亦苏人。小琬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

    小琬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巡盐御史,即为“盐官”二字谜语甚趣。

    11、黛玉与小琬爱好相符

    小琬爱梅,故黛玉爱竹;小琬善曲,故黛玉善琴;小琬善病,故黛玉亦善病;小琬癖月,故黛玉亦癖月;小琬善栽种,故黛玉爱葬花;小琬能烹调,故黛善裁剪;小琬能饮不饮,故黛玉最不能饮;小琬爱闻异香,故黛玉雅爱焚香;小琬熟读楚词,故黛玉好拟乐府;小琬爱《义山集》,故黛玉熟《玉溪诗》;小琬有《奁艳集》之编,故黛玉有《五美吟》之作;小琬行动不离书史,故黛玉卧室有若书房。且小琬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之义,实从江妃二字得来。

    12、黛玉与小琬父母之名吻合

    小琬姓千里草,黛玉姓双木林,天然绝对,巧不可阶。且黛之父名海,母名敏,海去水旁,敏去文旁,加以林之单木,均为“梅”字。小琬生平爱梅,庭中左右植梅殆遍,故有“影梅庵”之号。

    13、黛玉与小琬行为相映照

    小琬以母丧回姑苏,黛玉以父葬回姑苏;小琬教冒氏幼子读诗,黛玉教薛氏稚妾学诗,亦是映带笔墨。

    (三)“冒辟疆说”与《红楼梦索隐》研究方法的比较

    1、两者的研究依据相同

    “冒辟疆说”与《红楼梦索隐》都是以程高本,或仿程高本《红楼梦》作为进行研究的依据。

    2、两者都发现书中有“误谬”,便都意图以主观猜测来解决

    “冒辟疆说”的猜测是:《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冒辟疆。

    《红楼梦索隐》的猜测是:书中所写的是世祖与小宛的恋情。

    两者研究方法相同,不同的仅是:前者针对的是《红楼梦》的作者,后者针对的是《红楼梦》的本事。

    3、两者都是努力搜集相关材料或进行相关的考证

    前者围绕着冒辟疆进行考证。

    后者围绕着世祖和李小宛进行考证或搜集材料。

    4、两者都是以考证材料,与小说附会,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

    “冒辟疆说”将自己考证结果,与小说附会后,证明《红楼梦》作者为冒辟疆。

    《红楼梦索隐》将考证及搜集的材料与小说进行比附后,证明《红楼梦》的本事便是:世祖与小宛的恋情。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红学史称之为索隐派的附会法。“冒辟疆说”的研究方法与之完全相同,若归类的话也应是:索隐派的附会法。

    (四)从“冒辟疆说”这个典型案例,可说明:否定曹雪芹著作权风潮,实是学术的一次大倒退

    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的索隐派的附会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受到考证派自传说的批评。1954年以后,小说评论派将其彻底否定。现在“冒辟疆说”,以及所有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种种说法,其研究方法,无一例外均是索隐派的附会法。即使单纯从学术上看,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风潮,也是学术的一次大倒退。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